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国产影片《八佰》为处于低迷时期的中国电影业打下了一剂强心针,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彰显了中国电影的民族本性,塑造了当代战争史诗的大片气象。回顾《八佰》的美学理路,既是一种借鉴,又是一种反思。

  《八佰》以抗日战争中的“四行保卫战”作为历史背景,讲述了1937年发生于上海苏州河南北两岸的战役故事。影片上映后反响强烈,好评如潮,堪谓新时期国产战争片的一面旗帜。

  真实而玄幻的时空美学

  战争片是电影的重要类型,也是中国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战争片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主流倾向,经历由动员式、讴歌式向反思式、娱乐式的发展历程,其叙事多以战争为主要故事线索,以战争结果为悬念设置重点刻画,以塑造英雄人物来颂扬崇高的民族精神。”以宏大叙事为主旨、塑造大英雄形象的战争片是日趋成熟的,而侧重微观、以小人物为主体、渲染人文思想的战争片依旧凤毛麟角。《八佰》中出现的这些新特点,则体现了中国电影守正创新的走向。

  《八佰》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之一是注重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八佰》取材于抗日战争的史实,是真实故事的呈现。影片用精制的细节感和纵深的历史感还原了淞沪决战的原貌。1937年8月13日,淞沪战役爆发,经过三个月的激战,中国军队战败。由此国民党政府军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第一营成为最后抵抗的一支部队,四行仓库也就成为了国军撤退前的最后阵地。影片记录了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这几个昼夜困守孤军奋力抵抗的实况。该营中团附谢晋元临危受命,成为保卫战的指挥者。他为了迷惑敌人,对外声称有800余人,而实际上仅有452人,这就是“八百壮士”的由来。据史料记载,片中出现的谢晋元、杨瑞符、上官志标、朱胜忠、陈树生都是本次战斗中的真实人物。2011年管虎完成《八佰》的初稿创作,苦于投资和拍摄场景的限制并未进行拍摄,多年来他四处拉投资,亲自参与建设“四行仓库”,并在这期间多地走访调查进一步了解战役具体情况,在十年之内陆续修改40稿后终于定稿开拍。管虎在拍摄时,细化每一个发生在四行仓库中的情景,使影片更加有温度。影片以历史回顾者的姿态记录了该段传奇战役的来龙去脉,撷取了最恰切的视觉表达部分,大量运用了近似历史原貌的道具,具有史诗般的美学性质,用两个半小时的片长来复原几天的战役,对历史进行了深入挖掘。
 

 
  另一方面,影片的成功也源于对同名电影的借鉴和改编。在此之前,电影史上也出现了“八百壮士”类型的影片,如1938年由鲁司、应云卫分别执导的《八百壮士》,1975年由丁善玺执导的《八百壮士》等。鲁版中身缚炸弹的壮士、国旗高悬的情节与《八佰》一致。应版中女童子军给守军输送医药与《八佰》中情节也颇为相近。此外,丁版借助苏州河两岸不同情况制造矛盾冲突,也与《八佰》有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当代电影书写中国故事的倾向愈发明晰,同时也刺激了国产影片的崛起。与好莱坞影片相比,“中国故事+战争片”的叙事表达更为深刻、立体。在“二战”期间,好莱坞陷入了战争片狂欢中,制作了几十部美国空战、陆战、海战故事片。也许战法不同,但基本叙事大同小异:来自不同背景的一帮男人聚到一起,在激烈的战斗中越来越亲密,团结一致抗击敌人的猛攻。最后一场决定性战役打响,同盟军再次取得胜利。不仅是二战,21世纪初,一些国家也集中拍摄了不少战争片,但这些作品多数只增加了投入,对民族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释稍显薄弱,对人性的解读不够深刻。

  《八佰》不仅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树立了新的典范,与同类影片相比,还融入了玄幻的风格,这主要是从空间层面进行铺叙的。影片最重要的地理区域定位于四行仓库,它的遗址位于上海的苏州河沿岸,遗址今日已辟为纪念馆,成为一处城市景观。为了电影的拍摄需要,创作者利用空间的特殊性,临时搭建了新仓库,复原了20万平方米的真实场景。

  四行仓库与租界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北岸是战火纷飞的战场,南岸则是歌舞升平的英法租界。北岸是血淋淋的现实,往往弥漫惊怖压抑的玄幻感。玄幻风格加剧了故事发展的紧张程度,如水鬼一般的日本兵从下水道进行偷袭的情节,整个场景就十分恐怖、惊悚。商会打手“刀子”以扔衣服、束头发、按手印的仪式迅速完成“刀子请愿!愿意一试!”的跑桥之举,既配合了玄幻空间的基调,又承担了江湖侠者的爱国使命。

  影片多次出现飞奔的白马,亦真亦幻,有时白马嘶鸣是说明凶狠的敌军正在逼近;有时白马会幻化为人物(端午)的坐骑,从而隐喻三国人物赵子龙“七进七出”的护国使命;有时白马还隐喻奔向光明的神话。除了白马意象,乌鸦、田鼠等很多动物意象亦增加了神秘的玄幻感。南岸则是温暖的醉人乡,影片在南岸虚拟了空灵的幻界,形成了东方巴黎魔幻般的浪漫色彩。隔岸观火也好,商女也知亡国恨也罢,市井民众的各种心态都被反映出来,将“人性”这个主题进行剖析。

  拙朴而细腻的影像美学

  《八佰》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导演、摄影指导、美术指导构成了电影主创的“铁三角”。从电影的特点来说,本片是拙朴手法的最大化运用,也是精益求精的典范。导演对剧情进行了合理想象和有效生发,融入对这一战争的独到感悟。

  首先,细致打造战役第一天至第四天的场面,是拙朴美学的呈现。对于多数观众来说,四天四夜的“四行保卫战”是陌生的,在历史文献中,也并非载有完全清晰的记录,导演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造。这种“实时性叙事”多运用于电视剧,在当代战争片中并不多见,这使剧情发展节奏相当紧凑。

  其次,影片布置了不少环环相扣的悬念,惊险桥段频见。比如,女童子军杨慧敏曾冒着生命危险从对岸送来隐喻光明的旗帜,又如“刀子”在众人围观下拼死送电话线的片段,都很扣人心弦。

  最后,导演为复原历史,特别强调了道具的重要作用,在武器、军服等道具运用上,做到了细之又细,真之又真。比如,军装制作就有几千套,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已达到了现象级大片的水准。从细节打磨来看,弹道的计算、声效的渲染、人物的表情、战术的调整等,处处体现出不敢苟且的谨慎、勇气和执念,这使整部影片既具备视听享受的震撼力,又不畏多次研读的倦怠,显示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命力。

  整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注入了工作人员的感情投射。《八佰》首次使用IMAX摄像机,ALEXE65最接近真实的效果,一部摄像机就把南北岸的全景统摄其中,空间叙事得以深化。

  敏感的空间视象意识是形成拙朴美学的基础。南北岸明暗对比的色调成为本片最震撼的视觉冲击波。摇摇晃晃的租界地多为亮色,炫人眼目,繁荣摩登的都市图景如梦如幻,令人向往,“踽踽独行”的四行仓库则渗透着地狱般的冷寂感,充满着压抑的暗色。影片设置了七百余块广告招牌,如屈臣氏、永泰等,这些都是观众非常熟悉的商业品牌,招牌也成了上海商业交融的文化隐喻。

  影片拙朴的创作心力值得很多电影创作者学习和借鉴。与同类影片相比,观众明显感受到今日中国影视制造业高度发展的惊人力量。与同类影片相较,该影片在视听体验的独特性、叙事的深刻性、表演的丰富性等方面都做到了有效组合。

  包容而强大的精神美学

  《八佰》不仅描述了一场战争,还洞彻出战争背后的人性主题。战争片如果只聚焦一场战役本身,往往只会流于记录层面。战争片如能在“战争与人”的关系上进行探讨,立足战争又跳出战争,则有立意提升的较大可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八佰》已经超越了普通战争片的拍摄方法,显示出视角独特的一面。

  《八佰》勾画了中国人的形象,描画了集体抗战的立体画卷。在画卷中,一部分是教科书、旧影像时常出现的英雄形象,另一部分则是并不为人熟知的中间形象。影片包容了不同的人物类型,最大幅度地摄取人性的光芒。第一类是彻底的革命者,这是多数战争片给予赞颂的高大形象,极易被识别,如抵抗到最后一刻的谢团长、捆满手榴弹跳向敌人火线的陈树生都是典型的英雄代表。第二类是逐渐觉醒的革命者,如开始懦弱最后转向刚强的“老铁”,这类人是受到感染后觉醒的。第三类是热血沸腾的普通民众,如开始观望战局、最后拿起枪的大学教授,如运送药品的赌场老板。影片人物众多,各色人等都塑造得有血有肉,拥有人物的时代底色。

  人物的英雄特质是通过一些小人物的心路转变进行再表述、再升华的,如“羊拐”“老铁”“老算盘”等形象都让人引发阵阵思索。影片中圆形人物明显多于扁平人物,是剧情精彩的关键因素,是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归纳和升华出的艺术形象,具有让人品味不尽的艺术魅力。“端午”是典型的圆形人物,他的名字就隐喻着对传统文化的皈依,他从最初对战争的恐惧和逃避,逐渐生发出勇气,萌生正义感和使命感,在战役中成长为真正的军人。故事伊始他是绝望的,“我们为什么要打来打去”可见他对战争是疑惑的,到后面逐渐觉醒、成长,从而成为了赵子龙一样的形象。“老算盘”是被讽刺的人物形象,也会给观众留下思考,他为了保全自己,趋利避害,自称是文职,不会用枪。影片对逃兵胆怯、世故等复杂的人性弱点表现得异常冷静、犀利。
 

 
  通过对小人物进行精彩展示,展现了复杂的人类行为,刻画了人们在面对死亡前的道德立场;通过表现“真正的中国人”这个刚毅的群体,来记录“这一次”的战斗生涯。影片塑造了有深度的小人物群像,不过度强调树立高大的个体英雄形象,演绎形式上倾向“去英雄化”,这是包容美学的重要侧面。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影片运用了很多铿锵有力的文学诗化语言,生动诠释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民族韧性。当片首画面出现的“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时,观众很容易被诗意的文学语言所打动。此句出自鲁迅先生的《野草•墓碣文》,警句起到了抒发悲壮基调的作用,镌刻了文化符号的表意性。片中爱国人士何香凝所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则深刻展示了抗战过程中众志成城的民族力量。“每一个人都是国家最需要的战士,也是这个国家一味最好的良药”则告诉我们,当国家和民族遭遇危难时,每个人都应具备为国捐躯的忠勇,必须激荡起军众的士气。

  《八佰》肯定和讴歌了奋勇抗战的中国军人,激发和赞颂了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唱响了英雄主义的华丽乐章。影片给我们的启示是,回顾历史,感知历史,英雄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总会引发不同时期中华儿女的共鸣。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