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影视剧是一门有着丰富的文化含金量的综合艺术,它不仅拥有广大的观众和听众,还为许多世界级的著名作曲家所青睐。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音乐堪称是整部剧的点睛之笔,至今广泛流传。而这段音乐的创作经历也可以说是王立平先生音乐人生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王立平也被誉为“用音乐写红楼梦的人”。本文意在从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插曲出发,并结合声乐艺术美学,从宏观的视野去阐明其的本质特征,探讨其悲剧美的构成规律及其美学意蕴,以微观的触角分别深入其各构成系列,剖析它文学的、曲调的、演唱的本体美的特质与从属体的依存性特征。
关键词:《红楼梦》;王立平;影视音乐;悲剧性
一、影视剧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探索
(一)表现形式
影视剧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影视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情感和内涵.它以优关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将人物的情感、剧情的氛围以及观众的情感紧密连接起来.影视剧音乐不仅在情感表达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还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影视作品的风格和特点.
1、画内乐和画外乐
画内乐也称为客观性音乐,是指画内提供发出音乐的声源.特点是具有写实性和真实性.比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红豆曲》第一次出现的场景是:在薛蟠的生日酒会上,本是几个朋友高高兴兴的一场聚会,宝玉带头行令唱歌,歌一唱,人便痴了,足见平日所思.为了夹出宝玉这番情不自禁的真实性,(红豆曲》采用宝玉清唱,没有伴奏.由宝玉清唱的这首红豆曲,观众亲眼所看亲耳所闻,可谓画中之乐的典型.画外音乐也称为无声源音乐,主观性音乐.特点是观众可以听得到它,影视画面中的人物是听不到的.如《红豆曲》在全剧中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现时的场景是:宝玉被迫在船边与史湘云分别,在桥上又被官差撞倒,摔碎了黛玉给他的提灯……镜头转向江边,一个十分悲凄的调子伴随着宝玉向江边走来,宝玉坐在江边的石头上,拿出摔碎的灯,看茫茫江水东流去……这时响起了《红豆曲》,此曲第二次出现时采用女声独唱加上乐队伴奏的形式.这种形式上的转变,意味着由画中人物的主观意识转到画外人的旁观意识。这段音乐就是典型的画外音乐.
2、同步、平行及对位
同步、平行及对位指的是音乐与画面之间形成的机声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关系.同步也叫作音画同步或者声画合一,在这种形式中,音乐的听觉形象与画面的视
觉形象在内涵上是相统一的,也就是用乐情写乐景,以哀情写哀静,画面是什么样的情绪,音乐也用什么样的情绪去演染和强化:平行也叫作音画平行,又称音画分立,这种表现形式使得音乐和画面的关系是“并肩携手”的,在这种形式中,音乐往往具有独立的品格,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用音乐来表现画面的情绪和气氛,而更多的是赋予音乐更丰富的表现力:对位也叫作音画对立或者音画对位,这种形式往往是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画面的内容是不一致的,是对立和对比性的,比如雍容华贵的婚礼场面,而音乐可能充满了悲哀的情绪,以表现当事人对婚礼的内在感受等,音乐与画面各自独放异彩,虽然并不直接发生关系,但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增强了作品效果,其作用是独一无二的.
3、音乐蒙太奇
在影视剧中,声音通常分为音乐、音效、人声与环境音.我们可以回想一下王家卫或其他导演的电影,除了人物对白,在影片中还充斥着具有氛围感的背景音乐、环境音以及其他声音(可能跟画面本身毫无关系),这些都是声音蒙太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视音乐不光具有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烘托环境的作用,它也是影视蒙太奇的重要手段。音乐蒙太奇和影视蒙太奇的本质相同,都是通过剪辑的手法从而达到1+1>2的效果。
(二)美学探索
1、影视音乐的美学形态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它不仅能够展示出人类情感的丰富性,还能以其不同的美学形态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影视作品中,音乐风格的选择和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影视音乐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启示作用,它能够增强观众的审美感受,将故事背景和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音乐在影视中的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的处理,使得影视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而本文主要分析研究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悲剧性表达,所以重点探讨悲剧美的美学形态。悲剧美的展示常常能够在观众的内心引起强烈的共鸣。通过音乐的配合,故事中的悲剧体验能够更加深入人心,让观众感同身受。这种具有悲剧色彩的音乐贯穿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始终,从而达到哀怨悲悯,悲情动天的艺术效果,继而使观众为之动容,经典的红楼插曲家喻户晓,传唱不衰。
2、影视音乐的文化内涵
影视剧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影视作品的配乐,更是情感、氛围和故事情节的延伸和表达。当获得影视剧音乐命题时,所遵循的“文本”中就其实就已经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导向,这种命题作文式的影视剧音乐创作,如果命题本身就负载着深厚的文化基因,那么实际上就形成了对作曲家的能力、水平和才华的一种考验。正如王立平创作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葬花吟》就花费了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可见功夫下得深厚,没有这样深厚的功夫也就不会找到如此贴合原作意蕴的旋律。
二、曹雪芹《红楼梦》中的悲剧美学观
红楼梦是一部蕴含深刻哲学思想的文学作品,其文本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且折射出洞穿时空,经久不衰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的根源就来自《红楼梦》中所蕴含的悲剧意识,且这种悲剧美学思想贯穿全书始终。《红楼梦》的悲剧性不同于古今中外的其他悲剧作品,它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继往开来的创新意识。清末封建王朝腐朽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所带来的末世之感、如水般的女儿们“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集体消亡的悲惨结局以及“生于荣华,终于零落”前世的宿命感。这些综合性的因素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悲剧意识长期发展和沉淀的结晶,成为中国悲剧作品之集大成者。接下来将根据曹雪芹前八十回的《红楼梦》原著对以下几个观点进行分析。
(一)眼泪还债
曹雪芹在原著中引用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眼泪还债”的神话故事、警幻仙姑提前预示众女儿结局的薄命司以及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似疯癫无状般所吟唱的《好了歌》等,都体现出剧中人物前世命定的宿命感。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草,绛珠就是红色的珠子,暗示着血泪,而黛玉的形象是以灌溉为先行,以还泪为在世的形式。曹雪芹在描述林黛玉流泪的动作时,十分讲究用词的准确性且描写的细致入微,通过使用诸如:“洒泪”“垂泪”“流泪”“抛珠滚玉”“拭去”“眼含热泪”“淌”等词语,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她流泪的程度和泪水的流动。这些描写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林黛玉情感的深度,同时也能准确而形象地想象出她的泪水滴落、缓慢流淌,以及她轻轻拭去眼泪、含泪凝视和泪水沿着面颊流淌的情景。这种关注细节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更加能够详细地感受到林黛玉的悲伤情绪,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共鸣力。
在《枉凝眉》中的歌词中,描述了林黛玉眼泪不断地流淌,伴随着季节的更迭,秋天的凄凉转移到了冬天的寒冷,春天的温暖又到了夏天的炎热。这似乎暗示了《飞鸟各投林》中所述的“欠泪的,泪已尽”之意境。在第四十九回中,林黛玉不由自主地提起最近眼泪的减少,这或许预示着她眼泪债即将还清,也意味着生命即将接近终结:“近来我只觉心酸,眼泪恰像比旧年少了些的,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在“眼泪还债”的悲剧中,贾宝玉经历了爱情与家族的双重痛苦,通过这些惨痛的经历,他开始对宇宙人生进行反省,思考命运的无常。他感叹道:“忽喇喇似大厦倾”,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同时也看到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意识到生命走向终结后,世界将回归宁静。
(二)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是一部以悲剧为主题的经典小说,其第二个悲剧层面突出了女性角色的命运。在小说第五回中,主人公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这一场景中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女性角色的不幸命运。其中,贾宝玉所闻的香气名为“群芳髓”,喝的茶名为“千红一窟”,而“窟”与“哭”谐音,喝的酒名为“万艳同杯”,“杯”与“悲”谐音。这些细节运用了谐音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女性角色的悲剧遭遇,凸显了她们的不幸和哀愁。在这一场景中,红楼梦通过生动的形象和细致的描写,深刻展现了女性命运的悲剧性,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令人唏嘘的画面。这种悲剧并不是某一个女性在某一个问题上的悲剧,而是在封建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的普遍悲剧。正应了一句话:“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三)“末世”宿命论
曹雪芹在等级制度如此森严的阶级社会中,能够对封建王朝的贵族生活如此了解,并写得相当传神且具有说服力,这和时代背景和个人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单凭借想象力和文学天赋不可能写下这样伟大的传世之作。《红楼梦》中明确出现了“末世”的字眼,曹雪芹当然不会知晓自己身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所以这个“末世”就有了两层含义。一是时代大背景是明朝,《红楼梦》中出现的“末世”:“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这几句是说探春的,“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几句是说王熙凤的。这其实也是在暗示着一个信息,就是她们的身世。这个末世如果是明朝的后期,末世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那么别说贾家的衰落,这可是王朝的更替,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两个朝代,这个客观原因必然注定贾家的衰落。二是时代大背景是清朝,他在《红楼梦》中所透露出来的末世感与真实的历史潮流不谋而合,更体现出了红楼人物的悲剧宿命。
三、87版电视剧《红楼梦》歌曲的悲剧美学意蕴
《红楼梦》作为一部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除小说内容主体外,还兼收其他众多文体之所长,其中包括词、诗、曲等可以入乐的诗词令等,本文所研究的电视剧版《红楼梦》中的歌曲插曲的词均属于此类。小说情节曲折,推动着人物命运的发展,故事中的判词、诗篇等元素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曹雪芹作为原著作者,他用精湛的笔墨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电视剧导演王扶林将这些形象完美地呈现在荧屏上,使得观众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书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中国封建社会贵族的生活,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共性化问题,作者通过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刻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悲悯之情。这种悲悯之情与作曲家王立平的音乐创作思想不谋而合并碰撞出灵感的火花。王立平先生用尽了毕生精力寻求符合曹公笔下的红楼音符,使广大红楼爱好者能够将书充满意境美、悲剧美的诗词化作耳中的一抹“余音”。这种跨学科的艺术表现形式拥有其独一无二的美学意蕴和价值,这使得红楼音乐也达到后无来者的艺术高度。
(一)歌曲悲剧性意象分析
在艺术创造中,表达主观情感常常依赖于客观具体的物象。影视音乐作品中,通过描写丰富的意象,可以让听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物情感的细腻和复杂。比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插曲是以古典艺术歌曲的形式出现的,并通过其他附加条件的运用,展现了这些歌曲恰如其分的古典诗词的文学性,使得意象特征得以充分展开。作曲家的个人艺术修养以及高超的作曲技术也在这些歌曲的创作中得到完美地体现。民族女高音独特的音色和专业的声部,则为音乐注入了浓厚的民族性。笔者以插曲《紫菱洲歌》为例分析其中的悲剧性意象。
1、插曲歌词意象
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人在评述诗歌时,常将诗歌分为景语和情语两种,然而他们未能意识到所有的景语都蕴含着情感。”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的歌词里充斥着对景物的细节描写,以此来借景抒情,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的性情气质和所思所感,在音乐艺术创作上也符合词与曲逻辑关系。《紫菱洲歌》一词描写贾宝玉来到贾迎春出嫁前在大观园所居住的“紫菱洲”徘徊,由此触景生情的所见所感。“紫菱洲”中的“池塘、芰荷、蓼花、燕泥”等景物成为所描绘的文学意象,这一系列景语营造出物是人非、时过境迁的悲切环境,表现出贾宝玉面对手足骨肉离别时所体现的留恋不舍的惋惜之情以及人去楼空的感慨。并以此暗示了“贾迎春误嫁山中狼”的悲剧性结局。
红楼梦中的歌曲多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和命运的起伏为主题,歌词意象深刻描绘了人物的苦楚、迷惘和悲哀。如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的《葬花吟》一诗,其中“落花”这个独特的意象内涵。在古代诗文中,咏叹落花是经常的选题,大都是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以花喻人喻己。所以“落花”这一意象表面上看是在怜惜凋落花儿归宿的凄凉,实际上是在借物讽己,感叹自己的命运亦如这落花不能自主,只能随风而去落入水中随波逐流。
2、插曲曲调意象
音乐旋律最能体现歌曲的情感,在旋律律动和词的意象的行进中,作曲家抓住了一些情绪特征。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紫菱洲歌》的曲调意象如下:(1)如音乐动机里装饰音的运用,弱起音上的装饰音等,表现了徘徊踱步中的贾宝玉追忆手足时颤动、纠结及哀叹的心理描写。(2)歌曲演唱时中速、稍慢的速度处理,表现了宝玉在孤寂徘徊中的喃喃自语以及摇头踱步无可奈何的一番景象。
(二)《红楼梦》歌曲的悲剧美感悟
自从开始学习演唱《红楼梦》声乐歌曲以来,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究和实践,不仅深入研究了相关演唱提示,聆听了不同歌唱家的演唱版本,并且还逐字逐句通读了《红楼梦》的原著小说及钻研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等一系列评论文章。我深信这些努力使我初步掌握了演绎《红楼梦》悲剧性所需的基本技巧和知识背景。然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我的表达仍然欠缺深度和准确性,无法对“悲剧性”进行深刻的理解从而真实地表达出其中蕴含的情感,我演唱的作品尚未达到“走心”“修心”的艺术境界。所以笔者将从以下两方面谈一下自身的感悟和思考。
1、《红楼梦》悲剧美的来源之一是爱
在传统儒学观念中,爱是由内而外亲疏有序的关系,而在道家的兼爱思想观点中却不分亲疏内外。就像曹雪芹对于自己笔下的各色人物都如家人一般心怀怜爱,心存悲悯。《红楼梦》开头就借警幻仙姑的判词,道出身边亲人们的悲惨结局,然后叙述贾家封建家族故事的经过,其中为这些亲人们的担心、忧虑、同情、怜悯甚至呼天呐喊的描写,无论高低贵贱,到处都充满着悲剧情愫。曹雪芹生于荣华却终于飘零,他亲历了生活的两个极端,但就算在写作中经历着各种苦难的折磨,他也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写作。这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力量我想正是来源于爱。
2、《红楼梦》悲剧美之感知人生局限
只有感知生死的人对生命才会有特殊的感知,这种感知很可能会升华成为一种大爱。曾几何时,我沉浸在曹雪芹笔下的红楼世界中,感谢这部伟大的作品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世界,让我体验到了人生的种种悲欢离合。长大后有幸学习音乐(声乐演唱)专业,可以将自己喜爱的红楼音乐进行二度创作,构建出独属于笔者的动人旋律。这些感人肺腑的旋律和歌词让我陶醉其中,我内心深处的一小块地方被打开了,这是一种唤醒,启发着我对生命、对人类情感复杂与纯粹的感悟与思考。岁月的流逝,人生阅历的增加,让我逐渐领悟到生命的宝贵与脆弱。我学会了尊重生命,对待每一个人都充满悲悯之情。我经历了许多事情,幼年时读红楼梦的沉醉,少年时声乐求学之路的坎坷、青年时对歌曲的情感把握,都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让我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和感悟,让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人类情感的力量和美好。结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对红楼梦的自我评价。如他所说这是一部寓意深远、情感复杂,令人回味无穷的奇书。而作曲家王立平为红楼梦所作的音乐更是影视音乐中难以超越的经典。本文通过研究影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美学探索以及《红楼梦》影视插曲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美学意蕴和感悟后,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红楼梦》音乐的独特魅力,对悲剧美的思考也上升了另一个高度。荣格认为,悲剧是人类世代积淀的生存体验,对人类集体记忆的“回响”,悲感是反复循环出现的审美体验。而正是悲剧的审美痛感与美感的普遍性、永恒性、赋予了《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永恒价值①。
注释:
①荣格,冯川译.荣格文集[M].改革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1]曹雪芹,无名氏续.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中华书局,2004.
[3]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母子茹,对陈力.《红楼梦》声乐组曲的悲悯性演唱研究[D].安徽大学,2020.
[6]刘雨昕.诗意栖居的幻灭和理想探索的迷惘[D].天津师范大学,2022.
[7]陈楠.红楼一曲声声叹[D].山东师范大学,2015.
[8]赵宁,王甜.末世情怀的诗意解说——《红楼梦》悲剧艺术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
[9]黄佳.悲情音乐的艺术美——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分析[J].明清小说研究,2020.
[10]田敏.浅谈影视剧中影视歌曲的表现及影响——以电视剧《红楼梦》为例[J].黄河之声,2018.
[11]许红霞.红楼梦断余音犹存——论《红楼梦》主题声乐作品的悲剧性演绎[J].艺术研究,2021.
[12]王军.传统学视野下的中国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讨会”感言[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