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探讨了在共生理念指导下,如何有效进行工业文化遗产承托下的玉溪青花街特色街区保护性开发和再利用。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工业文化,还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认同感的提升。基于对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理解,针对研究对象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设计策略,即通过文化共生、新旧共生、时空共生、环境共生四个层面建立景观设计的共生系统,从而对陶瓷工业文化景观进行系统性打造,实现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再利用和文化再现。
一、相关概念释义
(一)共生理论的概念
共生理论指的是不同生物体之间或者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通常表现为互惠互利的关系。在景观设计领域中,共生理念则是将不同的元素或者系统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利关系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存的目标。强调将自然与人造环境、传统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将传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再现的目标。
(二)城市特色街区的概念
城市特色街区通常指的是在城市中具有独特文化、历史或功能特色的街区。这些街区往往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传统、社区活动或经济活动而脱颖而出,成为城市中的重要地标,城市特色街区的发展和保护对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象征着城市文化原型的再现,另一方面通过保留和提升这些街区的特色和独特性,城市能够吸引游客、促进文化交流,同时也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凝聚力。
(三)工业文化景观的概念
工业文化景观是指与工业相关的历史遗产、工业建筑、工业遗迹以及相关的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以工业文化为主题,承载着特定的工业文化内涵。一方面保留现代工业发展所留下的实体遗产和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如工厂大楼、烟囱、水塔、厂房等。另一方面,对曾经的工业区域经过改造和再利用,用其内部元素进行艺术性加工,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以展示和保护工业文化遗产,并提供公众教育、文化艺术活动和休闲娱乐。
二、当前玉溪青花街发展现状
(一)玉溪青花街文化特色
云南省玉溪市的红塔区是我国继景德镇之后最早生产青花瓷的地区。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玉溪古窑,是最早发现的青花瓷古代窑址。青花街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街道瓦窑社区,占地面积近90亩,紧邻玉溪中心城区的红塔集团、红塔山、钱瓜山、玉溪古瓷窑遗址等著名生态文化观光胜地,其得名来自玉溪古窑遗址和陶瓷旧厂。2017年,玉溪青花街建设成为玉溪陶瓷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昔日废弃的陶瓷旧厂改头换面,成为整个街区的“活化”陶瓷博物馆。以玉溪窑文化为主题的特色街区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还融合了现代艺术与文化创意,定期举办艺术展览、手作市集等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区互动,街区内汇聚了众多云南特色小吃,如过桥米线、米干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品尝。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青花街不仅吸引游客,还注重社区文化的参与,居民和商家积极参与街区的文化活动,增强了社区凝聚力,青花街因此也成为玉溪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和展现玉溪市城市文化的新名片。
(二)玉溪青花街发展面临困境
随着历史的发展,目前的玉溪陶瓷厂工业旧址已经废弃,亟须寻求新的发展。目前国内的文化旅游商业街区同质化发展较为严重,传统商业模式难以适应现代消费者的需求,青花街的整体发展面貌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其未能依托自身优质的文化创意资源,深入梳理和挖掘自身文化特色,没有根据周边资源科学地进行街区的整体性规划,并且缺乏文化性景观打造,新的商业面貌未能与工业文化遗产相结合,主题特色不突出,塑造性不强,功能空间存在不合理性,体验感较弱,以及缺乏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策略。遗产再生仅仅停留在物质空间的重建与外观设计的美化是远远不够的,在玉溪陶瓷厂旧址自身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的基础下,如何挖掘和突出青花瓷产业的“特而强”?如何通过文化景观的打造重塑和激活,如何处理保护与再利用的关系,如何进行时间与空间的情景再现和新旧共生?将青花街打造成为玉溪市新的文化名片,仍旧面临挑战。
三、共生理论指导下的玉溪青花街工业文化景观设计策略
(一)强化场所感知—文化共生
强化场所感知与文化共生意味着在青花街的复兴过程中,不仅要重建经济活力,还要注重文化认同和社区共融。这一理念强调通过文化活动、历史遗产保护和社区参与来增强街区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在景观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再利用,展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但要注重保护方式的多元化,不局限于传统的保护方式。在文化共生策略里尊重历史就是尊重
玉溪窑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机构、艺术家和创意产业合作,引入新的艺术形式和商业模式,创造具有现代感和创新性的文化体验,推动青花街向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通过强化场所感知与文化共生,不仅促进青花街的经济复苏,还能够保护和传承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为社区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为了提升该区域的场所感知,在中心区域设计了公共艺术装置和互动设施。通过文化转译的设计手法强化文化符号,安装了一个由废旧的元青花陶瓷片拼接而成的大型艺术装置,既体现了陶瓷厂的工业历史和玉溪窑文化,又增加了艺术气息。此外,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让游客可以亲身参与陶瓷制作的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工业文化的魅力。
(二)融合创新与传统—新旧共生
重视玉溪青花街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将玉溪青花街内的陶瓷工业旧址进行修复和保养,恢复其原有的风貌和文化价值。采用保留原材料和工业结构重新利用的改造方式,通过材料翻新、表皮置换、新旧对比等创造性方法作为传达记忆的媒介。旧的陶瓷工厂是红砖结构,早已破败不堪,需要用钢结构加固,残破状态下的结构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保留下来,对其重新加工利用,让大众更容易接受理解,通过这种展示方式保留陶瓷厂内窑炉的原始状态,新旧之间的构成有利于识别街区特色。在街区建筑更新中注重了原真性,体现了共生思想。融合创新与传统,实现新旧共生,在青花街的发展策略中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理念强调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引入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以推动街区的全面复兴和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与现代对话—时空共生
在玉溪青花街的发展中,传统保护与现代重构展现了时空共生。对陶瓷旧工厂的风貌修复体现了原真性,但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已不足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在新建街区中,为实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引入创新思维和现代技术来激活场地。用虚拟与现实技术设置投影展示,呈现传统手工艺人制陶的历史场景。这种方式不仅与工业旧址形成了有益的互动,还能够激活和赋予原有场地集体记忆,同时起到科普宣传的作用。在工业旧址区中,将原始的制陶车间重新利用,设置现代陶艺展示体验区,让游客深度体验玉溪窑的制作过程,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解构的方式,将制陶工具和废弃陶罐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街区景观中,不仅传达陶瓷文化的内涵价值,而且以新的形态展现陶瓷厂的文化内容是对老厂区的致敬和传承。这些做法不仅实现了“旧物新用”,恢复与历史的关系,还赋予历史建筑新的功能和价值,推动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促进了街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环境共生
在玉溪青花街建筑改造中,采用环保建筑材料,建筑外立面的改造要与街区风貌相适应,使用再生材料、低能耗材料和可持续采购的建筑材料。基于共生理论,旧建筑风格形式要与新街区达到统一,挖掘具体的关键性文化符号用于改造中就尤为重要。在不标新立异的前提下严谨地去考虑,把拱形这种象征玉溪窑文化的符号和陶瓷的弧形特征作为视觉载体运用进设计中就会使青花街景观重塑更受大众偏爱,建筑与街区的连续性也得到解决,呈现整体的韵律之美。运用节能技术,引入节能灯具、高效空调系统、自然采光设计等节能措施。还要考虑绿化屋顶和墙面,在建筑物顶部和墙面上种植绿色植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实现环境共生是确保街区长期繁荣的关键战略。这一理念不仅关注经济效益,还强调在商业活动中实现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平衡。所以要发展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商业模式,支持本地经济发展,优先采购本地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还要考虑废物管理与回收,建立高效的废物分类、管理和回收系统,减少资源浪费。
四、结语
在共生理念的指导下,玉溪青花街的工业文化景观设计在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利用的同时,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认同感。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类似景观设计策略的适用性,并结合实际案例予以验证和完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