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歌剧表演融入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策略,从高职声乐课程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的重要性出发,针对歌剧表演在高职院校声乐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教学实例,深入分析歌剧表演与声乐教学的结合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歌剧表演;高职声乐课程;教学策略;民族歌剧

  引言

  歌剧是一门音乐与诗歌、戏剧表演、舞蹈、舞台美术、服装等结合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在高职院校声乐课程中,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笔者以民族歌剧《沂蒙山》为教学实例,根据歌剧表演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提升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与舞台表演能力。

  一、歌剧表演融入高职声乐课程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声乐演唱水平


  歌剧被誉为“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在欧洲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在中国也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而歌剧的发展也促进了声乐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在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声乐课是一门核心必修课程,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声乐学习曲目时,为了丰富作品量,使学生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经常会从一些经典的中外歌剧中选择合适的唱段布置给学生们练习,学习演唱并表演歌剧中的经典唱段,对学生的声乐演唱能力的提升是有所帮助的。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没有饰演过剧中的人物,也没有过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学生们对于音乐理解是片面的,并不能完美地用声音去塑造人物的形象,准确唱出歌曲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在高职声乐课程中融入歌剧表演教学,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去理解歌剧的背景、剧情,以及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他们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用心去体会所要饰演的人物内心情感,在演唱时寻找到符合人物的声音色彩,唱腔及演唱方法,进而全面提升声乐演唱能力。

  (二)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兴趣是求知和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以兴趣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在现阶段来说,由于声乐专业学科的特殊性,声乐教学模式及教学内容还是相对比较单一,将歌剧表演融入传统的声乐教学当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让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由于歌剧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歌剧中多元素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力,更能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表现能力

  在常规的声乐课教学中,常会出现重演唱轻表演的现象,教师往往更重视学生歌唱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表现力,但对于高职的学生们来说,职业的发展能力是更重要的,职业教育要求培养综合性的、技能型的表演人才,歌剧表演训练就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表现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在演唱、舞台表演方面得到全面地提高,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表现力。

  (四)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歌剧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歌剧表演,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音乐文化知识。在声乐课中融入歌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史、音乐风格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文化素养。此外,通过学习歌剧表演,学生还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特点,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二、歌剧表演融入高职声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有针对性的教材


  高职声乐课在教材的使用上大多是借鉴本科院校的教材,并且声乐教材的曲目分类不够清晰,歌剧作品的版块内容比较欠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层次的歌剧表演教学曲目较少。教材具有统一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缺少针对歌剧表演教学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的歌唱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多以中外艺术歌曲,民歌为主,歌剧作品的曲目数量较少。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的声乐教学中,教学模式简单且单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以教授歌唱技术为主,忽视了学生在舞台表演方面的训练,导致学生在演唱歌剧作品时,缺乏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忽视了歌剧作品中的角色塑造,缺乏整体的舞台表现力。

  (三)学生对歌剧表演的学习缺乏积极性

  歌剧本身是一门舶来艺术,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歌剧表演体系,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的音乐或戏剧舞台艺术,经过20世纪整个上半叶的探索,中国歌剧创作也受到西方歌剧的启发,在音乐创作的体裁上也借鉴了外国歌剧的创作思路,并与本国的音乐文化相融合,逐渐地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歌剧艺术,创造出了非常多优秀的中国歌剧作品。但由于学生们并不了解歌剧文化的发展脉络,致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歌剧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片面,学习动机不强。

  (四)课程教学的实践机会太少

  高职院校的声乐课程教学实践性不强,在课堂上教师只注重声乐知识的讲解及展示各种声乐技能,却没有充足的条件逐个指导学生的声乐实践。校内开展的歌剧表演相关的实践活动较少,并且学生的校外实践机会不多,能够提供学生演出的平台太少。

  三、歌剧表演融入高职声乐课的教学策略—以歌剧《沂蒙山》为例

  (一)选择或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教材


  目前在高校的声乐类教材里,以中外艺术歌曲,中国民歌类作品居多,歌剧类作品较少,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搜索含有歌剧作品的电子版教材进行辅助教学,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丰富教师教学内容,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发高职院校声乐类校本教材。

  考虑到学生在面对外国歌剧时会面临语言的困难,而中国歌剧作品的语言、文化背景、音乐风格更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因此我选择了一部近几年较热门的中国民族歌剧—《沂蒙山》作为教学案例。该剧在2018年12月在山东省会大剧院进行了首次演出,并大获成功,由黄定山导演执导,著名词作家王晓岭、李文绪为编剧、著名作曲家栾凯谱曲,王丽达、王传亮、杨小勇等著名歌唱家担任主演。这部歌剧无论是音乐创作还是剧本写作上,都让人觉得非常亲切,生活化的语言也拉动了与观众的距离。在音乐的伴奏上,中国民乐与西方交响乐共同演奏,还利用了数字化设备,辅助了主唱、合唱、乐队等不同声音的巧妙融合,凸显了现代化与时代感。在舞美设计上,既还原了真实场景,也利用现代科技对舞台设计进行了创新,营造出不同的戏剧空间,例如舞台上的山体可以自由旋转,舞台的天顶也利用了具有沂蒙山特色的柿树进行点缀。这样具有现代感的音乐与舞台完美融合,绝对是一场视听盛宴。歌剧中共有四十个唱段,演唱形式包含男女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等。歌剧唱段之中,还融入了山东民间音乐《沂蒙山小调》中的音乐元素,同时还运用了中国戏曲板腔体等艺术形式。歌剧中有大量的唱段可供学生们进行学习,通过学习不同的演唱方法与唱腔,提升自身演唱能力,更能从歌剧作品中认识到我国民间音乐的特点,理解民族音乐文化,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优化教学模式

  在歌剧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打破只在线下进行的常规授课方式,合理运用混合式教学,结合网络资源进行线上学习,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比如在进行歌剧《沂蒙山》的声乐表演教学之前,提前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与这部歌剧相关的演出资料并进行归纳与整理,包括歌剧的创作背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等,通过线上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对歌剧表演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通过线上导学了解到歌剧《沂蒙山》是以抗日战争时期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的真实历史事件作为题材,讲述了在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抗日军民林生、海棠、孙九龙、夏荷等抗日军民和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用艺术的形式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线下教学可以集中在作品演唱与表演上,通过线上学习的铺垫,学生在演唱时能够对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能更好地运用声音塑造人物形象,传达歌曲作品情感。

  (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1、加强歌剧表演中的台词训练


  歌剧中的台词一般分为对白、独白、旁白三种形式。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们演唱的歌曲很少会出现念白、对白,歌剧中大量的台词成为歌剧表演教学的难点。在歌剧表演的舞台上,台词要与唱段、音乐、剧情紧密结合,台词表达既要声情并茂、通透清晰,又要与唱段无缝衔接、流畅自如准确把握内容与情感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将表演呈现在舞台上。

  因此我从歌剧《沂蒙山》中选择了一个带有独白的音乐唱段给学生们练习,歌剧里海棠的唱段《等上一辈子》出现在第六场,此唱段是歌剧中最为揪心的一个唱段,特别是在失去儿子小山子之后,再得知丈夫林生也牺牲了,面对双重打击下所展现的情绪状态,海棠一边拿着林生的遗物——一双鞋垫,一边念着独白,这段独白展现的是女主海棠的内心戏,表达了她内心难以接受爱人的离去与不舍的情绪。

  (海棠独白)林生哥,你说话不算话,咱不说好了吗?一生一世永不分离,你凭啥说话不算话。不,不可能,你答应过俺,你一定会回来的,俺等你,俺等你一辈子。

  学生在表演这段独白时,需要跟随着音乐,从音乐响起的一瞬间就要将自己融入人物角色的情绪中去,台词要用哭腔将痛苦的情绪演绎出来,每个字要用抑扬顿挫的语气说清楚,语速不能太快,要掌握好念独白时的节奏,因为台词和唱段是衔接在一起的,并且舞台离观众有一定的距离,所以要求演唱者在念台词时,不能与平常说话的音调一样,声音要清脆、明亮。在念台词时,肢体动作与表情神态的配合也很重要,此刻的海棠应该是痛苦不堪的心情,要将人物内心的情绪通过表情和动作外化出来。

  2、加强歌剧演唱技巧指导

  对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与掌握多样的声乐演唱技巧是必要的,在歌剧表演中,不同的人物角色要用不同的音色和唱法去演唱,如女主角“海棠”在剧中是一位20岁的乡村姑娘,带有乡野气息,且性格中带有山东人的豪爽大气,所以在剧中用的是民族唱腔去演唱,而女二号“夏荷”同样是女性角色,但是运用的唱法却和“海棠”是不一样的,“夏荷”在剧中年龄25岁,她是八路军队长,省城济南银行家的千金,所以她是成熟、知性、有魄力的一位女性。出演这个角色的是一位美声女中音,声音比较宽厚,能够贴合人物的年龄与性格特征。

  同一个人物也会因为年龄的变化,剧情的变化而去使用不同的演唱方法与技巧,从而塑造出更贴合人物角色的声音。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歌剧作品里不同的声乐唱段,在学与演中逐步提高声乐演唱能力,逐渐掌握多样的演唱技巧,学会用声音去塑造人物形象,准确表达歌曲情感与内涵。《沂蒙山》中的女主角“海棠”,她在剧中有着多重身份,她既是聪慧美丽、善良淳朴的渊子崖村村民,又是八路军林生的妻子,有着红嫂的身份,更是一位温柔且坚毅的母亲。歌剧第五场中《苍天把眼睁一睁》这个唱段就体现了“海棠”多重身份下演唱的复杂性,特别是展现了作为母亲这样一个身份下的演唱的复杂情感。这是剧中难度最高的一首女高音咏叹调,作曲家栾凯在创作时借鉴了戏曲板腔体的创作手法,增加了歌曲的戏剧性与抒情性,但同时也给演唱者增加了难度,这个唱段讲的是:海棠为了保全八路军战友夏荷的遗孤小沂蒙,在被日本侵略者追杀时,忍痛将自己的儿子小山子引开了敌人,而小山子没有逃过敌人的追捕,最终眼看着亲生儿子惨死在敌人枪下。海棠此刻心中充满了无助和愧疚,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怨恨,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该唱段充满了戏剧冲突,在演唱时需要饱满的情绪以及强大的爆发力、控制力。
 

 
  比如唱段开头第一句“苍天啊,把眼睁一睁”,是海棠与苍天的对话,质问苍天为何如此不公,极大地抒发了海棠失子悲痛的心情,所以在情绪上是非常激动的,同时声音需要有爆发力,但是这一句的音调较高,尤其在第1—2小节“苍天啊”的旋律上有一个八度的大跳音程,逻辑重音在“啊”上,在演唱时要注意控制好气息平稳且不要上浮,以免造成情绪起伏太大而出现音不准、破音等问题,并且还需要注意咬字吐字要清晰,特别是“苍”“睁”这两个字要加重语气,把字头爆破出来。“可怜我孩子这样苦命”这一句相比上一句情绪没有这么强烈,更像是自言自语,所以演唱的音量需要相对减弱,但是仍然需要保持气息与声音位置直至完成拖腔,做好与上一乐句的衔接。

  3、加强歌剧舞台表演动作指导

  歌唱的表演不是做一些伸左手、伸右手、往前走、往后走这样的固定肢体动作,而是通过表演去塑造人物形象,为剧中的角色赋予生命,从而更好地传达歌剧作品的情感与精神内涵。歌剧导演陈薪伊说过:“不要去演假的,不要演情绪化的东西,要去真实感受舞台,感受人物”,所以在歌剧表演中,要参照剧中人物的内心情绪,对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

  歌剧以海棠与林生的婚礼作为开场,自掀盖头、“俺当家”和开坛封酒戏段,展现出女主角海棠不同于一般女子的干练豪爽的山东妹子形象。学生在表演前首先要仔细观察演员在表演时的眼神、表情和动作,再通过模仿歌剧演员表演的动作配合台词将人物性格表现出来。比如第一场戏中的第五首曲目《封坛酒》,面对敌人来犯,海棠为了给乡亲们壮胆,从镇定自若地说:“慌啥,上酒”,到海棠一声:“干”带领众人把酒一饮而尽,一边唱着“喝干杀退鬼子兵”一边完成这一连串的表演动作:拿酒——开酒——倒酒——喝酒,学生在表演时要带入角色,此刻我就是一个豪爽的,勇敢的山东女子,在表演拿酒的动作时,要挺起胸膛,架起手臂,打开肩膀,不能含胸驼背。海棠表现的是正派人物的形象,所以在演唱这个唱段时,她的眼神是坚定有力的,肢体动作也需要较大幅度地做出来。

  而在歌剧的第三场戏《乡亲们,别怨俺》这个唱段中,村民福顺与其他正派人物的表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不仅用声音塑造了明显的人物形象,也用肢体动作及表演展现了他是一个贪生怕死,胆小如鼠的人。在表演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人在害怕的时候会做出什么表情,揣摩这个人物的神态应该是怎样的,接着通过**进行模仿学习,仔细观察歌剧演员在表演时丑化了表情,眼睛半眯着成一条缝,眼神是闪躲、迷离的,演唱时背部是弓着的,身体整个是一种向下垂的感觉,表现出一副有气无力、卑躬屈膝的样子。

  (四)增加舞台表演实践机会

  1、校内积极开展声乐类展演活动,定期举办声乐比赛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需要通过舞台实践去呈现出来,这是检验他们学习成果的一个有效途径,也能通过实践的舞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演学融通,以赛促教。教师可以每个学期举办一场声乐教学观摩会或者歌剧片段音乐会,既给学生提供表演实践的平台,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向其他没接触过歌剧表演的学生们普及歌剧表演的知识,激发学生们对歌剧表演的学习兴趣。

  2、组织校外音乐采风活动,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创造多样的实训实践基地

  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实践能力。通过与校外专业演出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校外歌剧院团专家指导,带学生们走进剧场亲身体验歌剧表演的魅力,感受现场视觉表演艺术带来的冲击,增进校园与社会的交流。

  3、利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歌剧表演艺术与数字化*息技术相结合

  近年来,随着现代*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的创新也给传统的声乐教学与实践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思考,学生们可以运用数字新媒体技术把学习成果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展示在大众面前,使表演者不再局限于同一个表演空间,同时又能增进与观众的互动,真实与虚拟相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艺术实践的机会与场地。

  结语

  综上所述,将歌剧表演融入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声乐演唱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歌剧表演实践教学中,还普遍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缺乏综合性,实践、评估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丰富教学内容,提供多种形式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声乐表演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艺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优秀声乐表演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居其宏总编撰,戈晓毅.中国歌剧文学特性历史审视与美学视野[M].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2]钱苑,林华.歌剧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陈乾.从歌剧《沂蒙山》看新时期革命历史题材民族歌剧的发展路径[J].艺术评论,2021,(05).

  [4]李云鹏.高职院校声乐特色教学模式探究[J].大众文艺,2020,(20):175-176.

  [5]杨来定.基于模块化的高职声乐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34-38.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