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又体现着民族的优良品质。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其自身产生明确的认知,从而使德育教育更具吸引力。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与教学目标产生背离现象,教师缺乏对小学生的人文教育,这对其今后的发展有不利影响。文章详细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
新一轮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还要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就,忽略了对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与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有很大的冲突。对此,小学教师应认识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一、德育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具备较为明显的层次性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编写层次分明,所选用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依据的。因此,把道德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效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二)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比如课文的讲解和朗读等。其中,道德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效果尤为突出,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例如,教师在进行文本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其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使其内心得以丰富,精神得以升华,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基础上,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强化其正确的观念,纠正其错误的思想,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形成优良品德,还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
(三)符合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关于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突出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强调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根本要求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小学开展德育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小学语文占据着小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地位,由此看来,小学语文学科在道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始终坚持“以德为先”“五育并举”的理念,深刻体现了“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四)能够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当今社会不仅需要具备专业性知识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由此看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既要靠知识“浇灌”,又要以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为营养,以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发展的初始阶段,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有着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阶段渗透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品德是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它会始终为小学生指明方向,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渗透德育教育。但是,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深入分析教材中的道德教育要素,对学生因材施教,增强学生分辨能力,使其走上正确的道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使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现状
(一)德育内容过于脱离实际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语文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各种类型的文章都是通过层层“选拔”而成,许多文章中都包含了道德教育的理念。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德育教学中,文本的选取存在着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等问题,道德教育需要教师把文章的主旨与德育核心理念结合起来,文章自身也要有道德思想的成分。但是,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忽视了对文本本身道德元素的挖掘与研究,从而导致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从而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德育渗透方法不当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个体化的教学活动上,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方法引导,因而在渗透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随意性、无目标、无计划等问题。教师不知道渗透的原理和方法,在课堂上,只能机械地、单调地为学生灌输一些理论,教师无法结合现实生活,在知识与德育、生活与德育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
(三)教师对德育重视程度不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既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自身的教育责任。我国义务教育纲要提出,要把“德智体”全面纳入小学语文教学。显然,道德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但是,部分小学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知,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分数才是硬道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教师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也会导致他们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不能真正渗透德育内容,从而导致道德教育不能得到充分地贯彻。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深入挖掘德育元素
由于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德育元素,且其中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理念,因此,小学语文教材承担起了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师可以据此对学生进行指导,将我国古代和现代学者的英雄事迹灌输到学生的生活中,让他们从小养成爱国意识,进而养成为国家奋斗的崇高品格。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许多爱国、忧国忧民的诗词,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我国近年来的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这类材料,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有关爱国主义的素材,并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这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小学语文教材也有关于我国保护濒危动物的课文,在进行这类文本的教学时,教师就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在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文本中,还分别融入了节约能源、节约粮食、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文本的德育作用。再者,教师也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关“传统美德”“自立自强”“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谦逊仁爱”等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价值观得到优化,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此外,语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去发掘语言材料中的多种美感,包括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等,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美学观念。这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莫大的乐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落实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把道德教育渗透贯彻到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实现德育元素的广泛抓取、全方位渗透。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读、写,还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含义,使他们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在口语写作教学中落实德育渗透
言由心生,一个人的语言最能代表一个人的心境。所以,加强口语写作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将会使其效果体现得更为直观、具体。教师在结束一篇文章的教学之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的方式及具体想法,这对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有着良好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阅读之后开展读后感相关的写作教学,让学生通过书面用语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四)将道德教育融入阅读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除对教材选读文本中的道德教育元素进行分析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拓展与语文学科有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在拓宽学生阅读空间的同时,也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可以使语文学科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的过程中,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等以“民风民俗”为题材,能够充分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文章。通过系统地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民族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后组织学生阅读“民风民俗”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风俗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给学生积极推荐一些名家笔下所描绘的关于传统节日的名篇,如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冯骥才《花脸》、肖复兴《花边饺》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外阅读资源,帮助学生挑选出适合他们的阅读材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开展阅读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充实他们的文化。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道德知识。
(五)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德育渗透
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活动,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外部环境来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道德教育不能只限于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开展符合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道德教育能力,教师要有能力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创设相应的德育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道德教育,向积极寻求道德教育知识转化,使其能够自觉接受道德教育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德育理念,自觉增强德育意识,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并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强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品德。
(六)利用情感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然后向学生讲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强化自身的情感体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能更容易接受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德理念,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七)强化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
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很崇拜也很尊重老师,对教师有着天然的敬畏感、依赖感与信任感,因此,在小学生的潜意识里,他们都会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更高的要求,以便为学生做好表率。首先,教师要注重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素质,要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其次,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最大限度地起到引导和表率的作用。再者,教师也应该给学生以一定的权利,让他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提出建议。毕竟学生的年纪较小,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师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教师如果能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就能更好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观念。
四、结语
我国的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而小学是学生基本伦理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道德建设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要先树德后育人。小学语文教学承载着中华传统的精华,作为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起点,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使道德教育与智育齐头并进,要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落实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