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国家的不断发展对各个领域的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实践项目中的各项要求和标准对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有显著效果,也能助力学生将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可以落地的实践项目。因此,在实践项目中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国家发展需求,可以让高校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与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变化相接轨。这一模式依托于实践项目,旨在增强学生参与实践项目的各项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确保学生顺利实现由课堂学习向社会实践的转变。探索符合当下高等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而言,结合实践项目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指导。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以舞台美术设计为例,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以下弊端。

  第一,跨学科障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将舞台艺术和设计专业的学生培养成独立的角色,如舞台布景设计师、灯光设计师或时装设计师,不同专业之间的界限十分明晰。然而,在实际的舞台制作过程中,舞美设计师需要与导演、编剧、音乐人等专业人士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部成功的舞台作品。传统的教育模式未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合作和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缺乏跨学科思考能力与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这种跨学科障碍的存在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第二,缺乏实践机会。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主要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设计方案的呈现,未能给学生提供参与真实舞台设计的机会。这导致学生的舞台设计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在实际表演中进行呈现。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很难应对实际舞台设计中的挑战和问题,这也限制了他们专业技能和创作能力的提升。

  第三,缺乏个性化培养。在舞台艺术设计专业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化创作需求。学生受固定的设计标准和审美取向的限制,缺少表现个人创造力和艺术风格的机会。这使学生难以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从而影响了他们在舞台艺术设计领域的创造力。同时,缺乏个性化的引导和激励也容易挫伤学生的创作热情,影响其在舞台艺术设计方面的发展。

  二、以舞台美术设计为主题的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以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强调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重视对学生艺术创意、审美思维以及科学分析、创新创造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该模式通常包括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如艺术与工程的结合、科技与表演艺术的交叉学习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此外,该模式还包括与实践项目和跨界团队的合作,旨在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丰富的经验、掌握多样的技能。

  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舞台设计专业的教育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在艺科融合背景下,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学到如何运用最新的科技设备和工具打造视觉效果和舞台布景,还能学到如何通过艺术表达和审美思维来传递故事和情感,从而创造出更具沉浸感和感染力的表演环境。
 

 
  三、“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概况及其特点

  (一)“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概况


  “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是指由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杭州市戏剧家协会监制,浙江古集文化发行的“戏古潮新”系列数字艺术藏品。该项目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赋予了传统戏曲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数字藏品是这个项目在普及、推广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合了全套演出流程、文献研究成果、演员表演特点等内容,形成了全面、立体的数字资料库。社会各界都对该项目数字藏品的创新性和艺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的特点

  第一,艺术与科技的融合。该项目旨在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虚拟三维建模技术在舞台设计中的应用,从而创造出全新的舞台效果和呈现方式。戏曲舞台艺术方面主要涉及戏曲舞台表现形式、舞台美学和戏曲观众体验,与之融合的科技层面主要涉及三维建模、绿幕拍摄、特效合成和影像处理。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将会极大地开拓虚拟戏曲舞台设计的边界,突破传统戏曲舞台的场地和经费限制,增添更加多元的艺术效果。

  第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搭建虚拟戏曲舞台可以形成更多样的作品保留形式,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同时,该项目还注重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独具特色的传统戏曲舞台元素是虚拟戏曲舞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三,紧密结合实践课程需求。该项目制作流程对标“舞台场景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和行业制作流程与标准,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竞争力。例如,该项目在实践课程中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戏剧《牡丹亭》和《十八相送》进行了虚拟舞台设计。学生通过对科技工具的创意应用和探索,挖掘出了新的戏曲艺术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

  四、“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下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构建

  (一)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第一,跨学科融合。“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通过提供跨学科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舞台艺术设计的复杂性,了解舞台设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流程,从而提出更全面、更具创新性的舞台设计方案。其中,“绿幕拍摄”作为数字媒体专业中的学科内容,能够与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中的舞台设计内容相辅相成,大大减少演员表演时对场景、环境和时间的依赖。同时,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能够利用“绿幕拍摄”技术最大程度地将舞台设计理念呈现出来,即将“绿幕拍摄”的戏曲演员视频内容融合进虚拟舞台建模中,呈现出理想的视觉效果。绿幕技术为跨学科融合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舞台艺术设计和科技应用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二,个性化指导。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个性化指导,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需求提供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教师在个性化指导中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方式。在“舞台场景设计”课程中,根据“戏古潮新”虚拟舞台设计项目的质量要求,结合学生对三维建模技术的实际掌握情况,教师根据不同建模软件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不同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建模技术授课方案。如使用blender软件搭建偏卡通动画风格的模型效率会更高,使用ZBrush软件对高精度的模型进行雕刻艺术风格表达会更适合。这种个性化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持续进步意识,促使他们在舞台美术设计领域展现出个性化的艺术风格。

  第三,团队合作。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团队合作。通过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合作,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学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戏古潮新”虚拟舞台设计项目中,演员的表演走位对虚拟舞台模型的搭建有很大的影响,模型的位置、大小甚至材质颜色都与演员表演息息相关。因此,舞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与演员双方需要针对最终的呈现预期进行表演走位和舞台模型搭建效果的前期沟通,并在每个环节进行实时反馈。通过团队合作与交流,双方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推动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更好的成果。

  (二)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第一,分解项目需求。在深入研究“戏古潮新”虚拟舞台设计项目后,教师按照项目的制作流程,分别列出每个步骤的制作需求、方法和完成质量,对应“舞台场景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将项目融入课堂。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舞台三维建模、虚拟空间灯光布置和虚拟舞台材质渲染,这些技术成熟与否决定了最终的视觉效果是否理想。

  第二,确定课程目标和内容。确定“舞台场景设计”课程目标和内容是将项目引入课堂的关键。为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并掌握当下行业中关于虚拟舞台制作的各项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准对标“戏古潮新”虚拟舞台设计项目中的各制作环节:整体舞台风格设计、舞台三维建模和材质渲染等。

  第三,课程实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分解后的项目需求,结合“舞台场景设计”课程对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实践练习,制作虚拟舞台三维模型,渲染舞台整体氛围等。教师在这个阶段需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第四,评估和调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定期对学生的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以行业标准要求学生,确保其能够解决项目实操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根据评估情况调整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具体来说,评估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五、“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下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艺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通过“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得到了更多元的展示。同时该培养模式在项目中的顺利实践也印证了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可行性。

  第一,三维建模技术与传统戏曲舞台设计美学的融合。三维建模技术可以更精细地呈现出传统戏曲舞台所需的复杂布景和建筑元素,且不必考虑经费、材料重量和安全问题,同时还能结合现代视觉效果,如光影处理和材质贴图,增强舞台布景的视觉冲击力和观赏性。对于高校学生来讲,该技术兼具实操可行性和安全性。“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让学生在校园中便可锻炼自己的三维建模能力,实现艺术与科技技能的同步发展。

  第二,绿幕拍摄技术与实景表演的结合。通过绿幕拍摄技术,演员可以直接在舞台或现场进行表演,而后通过后期技术操作将其嵌入到任意虚拟背景中。这种技术不但能够使传统戏曲的实景舞台表演与虚拟舞台设计完美融合,还完成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舞台艺术设计专业的跨学科融合,拓展了两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同时也丰富了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学到更全面和综合的知识。

  第三,特效合成、影片制作技术与戏曲表演的融合。特效合成技术能够为传统戏曲舞台设计注入丰富的视觉特效,如粒子效果、光影变换等。将传统戏曲表演录制为多媒体作品,并结合影片制作技术进行跨平台展示,使其不仅可以在传统舞台上展示,还能通过电影院、网络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跨媒体推广和播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让戏曲艺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学生通过结合现代艺术元素和特效合成技术手段可以创造出新颖而富有表现力的舞台效果,推动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戏古潮新”虚拟戏曲舞台设计项目通过运用三维建模、绿幕拍摄、特效合成和影片制作等现代科技手段,成功地将传统戏曲舞台设计美学与现代技术创新相结合,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推动了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在这种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能使学生提高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从而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本文所述的艺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案例也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启示,对推动教育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