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步骤区别于其他歌曲的演唱,由于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表演者作为音乐的传递者,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的演唱处理方式影响着欣赏者的审美感知。在歌曲的学习过程中,遵循着古诗词的吟诵规律,品味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理解文化意象,结合音乐分析,加入演唱处理,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有效路径。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步骤;枫桥夜泊;分析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当今的艺术高校中,艺术歌曲作为高校声乐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理解和认知普遍存在着一些以“声”为主的认知偏差。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呈现离不开人声的精彩演绎,声乐表演者是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桥梁,其对作品认知的准确演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观众对作品的欣赏感知。
一、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其表现形式和呈现的方式是通过人声的演绎来表达作品的情感。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其独特的诗词韵味,在演唱的处理方式上与传统的歌剧或创作艺术歌曲的演唱方式有所不同。由于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音乐高校中已经成为声乐教学和考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目前在校学生所展现出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声乐演唱的学生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中普遍存在一些认知偏差。一是注重声音技术,忽略作品韵味。在声乐学习的初学阶段,很多声乐教师常告诉学生用最好的声音来表达每个作品,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在声音上会得到稳定,但另一方面就会导致部分学生只会用一种方式来唱任何作品或在演唱的过程中过分关注声音的技术而忽略掉了表达作品的韵味和情感;二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局限于简单的字面意思理解,忽略对古诗词深层次意义的挖掘和感性的体验;三是缺乏舞台空间的想象,影响整体的意境美感。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加强对古诗词的基本语言知识、文化内涵及审美内涵的了解,同时分析诗词的音韵、并在演唱时融合音乐的旋律和感受诗词的画面之美,听众才能因此产生共鸣而被带到歌曲的意境当中。
二、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步骤
(一)吟诵韵律
学习演唱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和把握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味,首先要通过吟诵练习的方式来感知古诗词独特的韵律,并将其运用到演唱的细节处理当中。吟诵是源自诗人或词人早在创作时,常常从古代音乐中汲取灵感,使诗词本身便蕴含了丰富的音乐性。
早在古时候就有“吟诗作赋”一说。吟诗是诗人赏析、抒情、创作诗词的重要方式。“吟诗”指的是作诗,而“作赋”则是指对赋这一文体进行创作。“吟诗”这个词,它不仅仅是指作诗这个动作,更是指一种吟诵诗歌的活动,也是赏诗的一个阶段。吟诗的过程也是品诗的过程,它需要“诵”出诗的性情,即品出其情感内涵。在今天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当中,要唱出作品的独特韵味,演唱者需从创作者的角度来感受古诗词独特的结构和精简凝练的文字,再根据抑扬顿挫的韵律和读起来清晰的节奏特点来感知古诗词特有的韵味,这种韵味的感知方式就是吟诵。因此,通过吟诵,诗词本身的音乐性可以转化为生动的音乐表演,使古诗词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二)品味意境
沉浸于古诗词的世界,品味其意境之美,实在是一种无比愉悦且极富启迪的体验。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中,学会品味诗词的意境和把握古诗词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词语,是准确表达作品风格的前提。
在学生拿到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首先,深入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是至关重要的。每首诗词都孕育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背景之中,了解这些背景信息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地把握诗词的意象与意境。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它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景象。通过了解这一背景,我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与忧虑,体验到历史的沧桑与变迁。其次,关注诗词的意象与修辞手法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充满象征与隐喻的意味,而修辞手法则能够帮助诗人更好地抒发内心情感。当我们关注这些元素时,便能更加深入地领略诗词的意境之美。李白笔下的《望庐山瀑布》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意象,通过夸张与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勾勒出了瀑布的雄伟与壮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此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品读古诗词的意境同样至关重要。许多古诗词中的情感与意境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将诗词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诗词的意境之美。如陆在易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诞生于苏轼密州为官之际,那时的他仰望皎洁的明月,深感人生的奥妙与玄妙。这首歌词巧妙地以月亮为媒介,倾诉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索与热切追求。歌词中,苏轼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如同明月般晶莹剔透,对离别的感慨如同月色般深沉悠远,对未来的向往则如同月光般明亮温暖。整首歌词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总之,品读古诗词并感受其意境之美是一种极为有益的精神享受。通过深入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关注意象与修辞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积极参与诗词鉴赏与交流等方法,我们能够在演唱当中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并从中获得无尽的愉悦与启迪。
(三)感悟诗情
古诗词的起源深植于古代中国的劳动与生活实践之中,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成为中国文化璀璨星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由于时代的久远,对古诗词的认知,我们只能在演唱此类作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在歌曲的诗词当中感悟诗情之美。
比如,《虞美人·听雨》是白栋梁老师选自宋末元初文学家蒋捷的一首词所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整首词通过“听雨”这一线索,将词人一生的情感变化和人生感悟巧妙地串联起来。词人通过描述自己在不同年龄段听雨的不同感受,展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以及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变幻,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在音乐中,作曲家根据词人所描述的三个不同时期,通过“听雨”这一独特视角来加以想象,并将其一生的悲欢歌哭和沧桑历程渗透、融汇其中,用旋律和声音感受不同时期词人的诗情之美。
(四)文化意象
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主题清晰,意象繁多,通过对诗词中的意象了解,可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当中能更直觉地体验感受诗词的文化之美。
比如李煜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诗中春花、秋月的描写无不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春花秋月”是古诗词中极为常见的意象,常常用以描绘那短暂而永恒的自然景致。这一意象的内涵却非一成不变,会因诗词的主旨与情感而有所不同。在李煜所描写的这首古诗词中,“春花秋月”表达的却是一种深沉的哀伤。诗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里的“春花秋月”不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更是对逝去时光的哀悼与无法挽回的惋惜。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更加凸显了亡国之痛和人生无常的悲哀。这种哀感与美好并存的矛盾,使得“春花秋月”的意象更加深入人心。因此,通过对古诗词的意象深入分析,学生不仅能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更能在音乐中感受到诗词的文化之美。
(五)音乐分析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一般是先根据诗词来谱曲,对一首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对作品的音乐分析。通过音乐分析,一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元素,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二是通过分析挖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价值,包括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技巧、表现手法等,这些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钢琴的音乐伴奏当中。三是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分析,可以清晰明确的掌握歌曲旋律部分所需的演唱技巧,如乐句的分段与演唱之间气息长短的运用等,从而提升演唱者的表演水平。
(六)演唱处理
演唱处理也叫二度创作,演唱的处理离不开语言和歌唱技术,音乐语言的准确程度体现在处理文字歌词时的精准。语言咬字、行腔是演唱古诗词作品的特点。歌唱技术是表达作品情感的基石,服务于作品内容,表达作品的情感才是最终目的。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要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情感,没有技术作为支撑不具备说服力,要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去处理不同的作品,从而灵活地运用歌唱的技术来表达作品。这二者的比例平衡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当中去练习、比较和思考、总结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精髓。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枫桥夜泊》演唱步骤分析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描述了一个旅人在秋夜泊舟苏州枫桥,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深感孤寂与思乡之情。作曲家黎英海为这首诗创作了一首同名的艺术歌曲,他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使这首歌曲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
根据以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步骤,我们把作品《枫桥夜泊》的学习按照两大类来分析,即吟诵韵律、品味意境、感悟诗情、文化意象归纳为诗词分析,将音乐分析和演唱处理归纳为演唱分析两大类。
(一)诗词分析
《枫桥夜泊》是作曲家黎英海为唐代诗人张继的诗谱写的一首艺术歌曲。
在吟诵上,可按照以下吟诵的规律节奏进行练习: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歌曲在演唱之前,用吟诵的节奏规律来划分,非常契合演唱的音乐节奏。如“月落”中的“落”和“乌啼”中的“乌”字具有拖腔的特点,“霜满天”中的“霜”字在高旋律且长时值的位置,“满天”回落到中音区,接下来的“江、渔、对”三个字分别是吟诵的重音,“姑苏城外寒山寺”可将“姑苏城外”连作一句,“寒山寺”稍做停留,“夜半钟声”也可连成一句,“到客船”将整体节奏放慢。演唱时将吟诵的特点运用到演唱的方式上,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韵味表达有很大的帮助。在黎英海这首作品的创作中,他还非常注重音乐意境的表达,注重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注重音乐与诗词朗读的关系。并且在歌曲的声乐部分,在节奏上不强调重拍,而是注重与诗的吟诵韵律合而为一。
在意境上,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意境是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情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相互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是通过音乐、演唱者的表演以及诗词本身的魅力共同营造出来的。
诗的前两句,作者用“月落”来形容夜晚的深沉,“霜满天”则描绘了寒冷的氛围,“乌啼”之声更增添了夜晚的静谧和寂寥。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含愁不眠的舟上旅客形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愁绪。后两句则通过描述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以及夜半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进一步加深了愁绪。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寒山寺,通过钟声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幅远近交织的画面。不仅有静谧的画面,还有悠扬的钟声,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立体。整首诗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惆怅和寂寥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通过短短的四句诗,作者成功地展现了一个夜晚在枫桥边停泊的情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深愁绪。
在感悟诗情上,《枫桥夜泊》这首全诗描绘了江南深秋夜晚的景致,表达了诗人羁旅在外的愁苦、对家国的忧思以及身处乱世却无归宿的忧愁之情。诗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描绘了深秋的寒夜,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满天,江边的枫树和渔火都让人感到忧愁难眠。这种景象营造了一种寒凉、凄冷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寒山寺的钟声在夜半时分传到了诗人的客船上,使得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这种情景不仅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和无助感,也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深忧思。整首诗以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愁苦和忧思。同时,诗人也借景表达了对家国的忧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在感悟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羁旅生涯中的孤独和无助,也可以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深忧思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情感。
在文化意象上,《枫桥夜泊》是一首羁旅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此诗的文化意象丰富,包括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孤舟客子、寒山寺和夜半钟声等。
首先,诗的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就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凄凉的深秋夜景。月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深沉,乌啼则增添了凄清和孤寂的氛围,霜满天则表现了秋夜的寒冷和萧瑟。其次,“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江枫和渔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江枫象征着坚韧和永恒,而渔火则代表着温暖和希望。然而,这些美好的意象却与诗人的“愁眠”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此外,诗中的“寒山寺”和“夜半钟声”也是重要的文化意象。寒山寺以其古老的钟声闻名,钟声在夜半时分回荡在江面上,给人一种空灵而悠远的感觉。这种钟声不仅唤醒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也唤醒了读者对故乡和过去的回忆。
总的来说,《枫桥夜泊》的文化意象以其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艺术表现力,勾画出了一幅深邃而动人的秋夜画卷。这些意象不仅展示了诗人对江南深秋夜景的敏锐观察,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
(二)演唱分析
1、音乐分析
五声音阶调式与离调手法的运用。黎英海在这首曲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调式,即宫、商、角、徵、羽。这种调式使得歌曲具有浓厚的中国风味。同时,他还大胆地采用了离调手法,即不在主调上进行,而是在其他调上进行,使得整首曲子听起来不那么稳定,产生了一种游离、飘忽不定的感觉。这种音乐处理方式巧妙地表现了诗中旅人的孤独、迷茫心境,以及夜晚的宁静与不安。
从旋律与节奏方面来看,《枫桥夜泊》的旋律优美,节奏舒缓。整首歌曲运用了丰富的音符和和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旋律中的音符起伏有致,给人一种静谧、幽静的感觉。同时,歌曲的节奏鲜明,具有极强的韵律感,使得整首歌曲更具艺术感染力。
在这首歌的伴奏部分,钢琴伴奏低音部不断持续的五度音程,模仿了寒山寺的钟声,忽隐忽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悠远的意境。这种处理方式与诗中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相呼应,加深了诗的意境。而十六分音符的倚音,则如同江面上泛起的微小浪花,轻盈而富有动感。这样的音乐处理,既表现了江水的流动,又暗示了诗者心头的酸楚。
这首艺术歌曲展示了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诗词与旋律的同一性是这首艺术歌曲的重要特征,诗词与旋律的韵律能够结合得天衣无缝,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可谓是种完美的艺术形式!这正是通过曲作者所设计的旋律和节奏才使作品的意境和画面得以体现出来,而这也为演唱者提供了实质性的表演依据。
2、演唱分析
演唱这首作品,演唱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如咬字、控制气息、调整音色等,才能更好地完成作品演绎。
在演唱《枫桥夜泊》这首作品时,咬字要注意自然松弛,表达清晰。古诗词的咬字要运用诗词吟诵的状态,避免将字咬死咬紧而破坏诗词的行腔美。如歌曲中诗句的结尾“霜满天”中的“天”字,“对愁眠”的“眠”需要把“ian”在保持韵母不变的情况下归韵。此外,“姑苏”与“寒山”这两个词汇,不仅各自韵味独特,且都是叠韵,在演唱时要注意音节的抑扬顿挫。这样的叠韵运用,不仅丰富了歌曲的内涵,更使得整首歌曲听起来特别动听。
关于行腔方面,诗句中的“啼”“天”“眠”“寺”“船”在音乐中都运用了倚音和沉音,这里的处理方式可以模仿古琴揉弦的颤动来表达古诗词特有的韵味。
其次,气息的控制是音色变化的关键。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速度要快慢适中。气息要深,叹到底去唱,上下通道要完全打开,声音的效果是通透而富于情感的。在速度慢而悠长的乐句中,需要用流动的气息和饱满的音色,将诗人的孤独和忧愁情感充分表达出来。通过细腻的音色和演唱技巧调整,能够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也能使听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忧愁。
3、表演分析
演唱者在表演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时,由于其表现方式的独特性,可以通过外在的装束和舞台环境,以及内在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内容,塑造歌曲内容所描述的形象。《枫桥夜泊》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内容相比较其他歌曲表达较为抽象,从演唱者自身来说他需要在完全理解歌曲深意的基础上演唱,声音和表演都需要安静沉稳和细腻。表演者只有在演唱中投入完全的情感,以全身心的饱满状态保持在音乐的画面当中,听者才能受到感染而得到沁润心灵的享受。
结语
根据文中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步骤和通过《枫桥夜泊》的分析,我们在一首作品的诗词中,理解了诗人借古诗词抒发的内心情感,感悟到了字句间流转着千古的风雅;在作品的音乐分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赋予作品的韵调悠扬;在演唱的分析当中,我们被诗化的乐音意象填满,而这一切最后都会被演唱者在舞台上通过声音送到每一个倾听者的耳中,让人们在音乐旋律的海洋中,感受着诗人的真挚情感和我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城.黎英海艺术歌曲《唐诗三首》的和声分析[J].中国音乐,2007,(04).
[2]王静.《枫桥夜泊》的创作技法和演唱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1).
[3]吴瑜.歌曲《枫桥夜泊》两个版本的演唱研—以陈田鹤、黎英海作品为例[J].2022,(04).
[4]舒怡.艺术歌曲概论[M].吉林摄影出版社,2021.
[5]许超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美学特征[D].西南交通大学,2015.
[6]张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美学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