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同时也是作曲家的创作灵感源泉之一。历史悠久的中国古诗词艺术,不管是运用在歌词中还是在歌曲中,都能呈现出文学与音乐交融的艺术美感。宋代词人李清照所创作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优秀的词作代表,现代作曲家王超以音乐的形式给原词创造了更大的情感想象空间。王超的创作不仅运用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和特色,还继承了原词的意境和内涵,使得作品旋律优美,歌词情感真挚,能够让听众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本文将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艺术特征和情感表达展开深入分析。

  一、作品概述

  (一)词曲作者简介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出生于山东济南的书香世家,从小饱读诗书,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学基础。由于经历了南北宋的更迭,人生充满波折,因此她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李清照在少年时生活优渥,成婚后生活甜蜜,因此其前期的作品风格闲适、优雅,大部分是描写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年老后的李清照孤苦飘零,因此她后期的作品风格悲凉、伤感,大部分都在感慨世事无常以及自己凄凉的命运。从整体上看,李清照的作品大多使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现代作曲家王超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音乐天赋,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曲作者。他组建了中国流行乐团——爱乐团,在流行音乐领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歌曲,创作的民族声乐领域的歌曲也受到许多音乐家的认可和喜爱,比较经典的有《如梦令》《千古绝唱》等。

  (二)作品创作背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词的创作背景与李清照的人生经历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李清照自小就对诗词有浓厚兴趣,在16岁时创作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述的是李清照对畅游溪亭的经历的回忆,并不是她即兴在当时、当地所作。这首词既体现出了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又反映出了她对未知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人们能够看出李清照年少时开朗的性格以及超乎寻常的情趣。

  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由现代作曲家王超创作。作品融合了丰富的中国元素,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创新探索。王超不仅在歌曲中保留了古典词作的节奏与基调,还巧妙地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如丰富的音色变化、复杂的编曲技巧等,使得歌曲更富有层次感和表现力。通过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王超成功地使《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一经典词作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使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从而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艺术特征

  (一)歌词的艺术特征

  1.歌词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在原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李清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词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以“沉醉”一词为例,李清照通过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自己虽饮了酒但没有喝醉的情态,又用双关手法将饮酒与被溪亭日暮景象所陶醉巧妙结合,描绘得形象生动,为后文的情节做了铺垫。而“争渡,争渡”则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凸显了词人对境遇的细腻感知和对生活的感悟。李清照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创作了这首词,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准确的情感表达,使词作在朴实自然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内涵,让人回味无穷。

  2.歌词的思想内涵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词为李清照回忆外出游玩场景所作,“沉醉”表明她心情愉悦,而“日暮”代表时间,“溪亭”表示地点。李清照在湖边品酒并乘小船游玩,感到非常快乐,因此直到黄昏才结束游玩。在回去的路上,李清照不小心迷了路,焦急寻找出路的她把停栖在洲渚上的鸟都吓飞了。“不知归路”既暗示了李清照因留恋美景而忘返,又体现了她的豪放性格。“兴尽”表明李清照心情愉快,而“误入”将全词推向高潮。因此,可以看出李清照此次游玩的快乐。

  李清照以寥寥数语作词,似随意而出,却精雕细琢,每一字句皆蕴含深意。词作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李清照早期生活的情趣与心境,令人心驰神往。词中融合了移动的风景与李清照的怡然心情,展现了青春年少时的愉悦与美好。全词情感跌宕起伏,节奏感强,仿佛在展示生活的韵律。李清照将瞬息万变的景象与情感巧妙融合,构建了丰富立体的画面,彰显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和人生态度。这种简约而富有内涵的创作风格更深刻地反映了李清照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追求。

  3.歌词的意象特点

  将古人常说的“日暮当归”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词中的“不知归路”相对照,不禁令人感到意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恰恰体现了李清照对于溪亭日暮景色的难以忘怀。古人经常用“红藕”描绘美丽的年轻女子,而李清照在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藕花”这一意象来进行自喻。“误入”一词与前文的“不知归路”相呼应,彰显了李清照忘我畅怀的心境。再有“鸥鹭”等水鸟在快日落时才回到自己的巢穴,与“不知归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曲式的艺术特征

  1.曲式结构


  王超在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编曲时注重彰显民族特色来匹配歌词。歌曲采用了E羽雅乐七声调式,又在旋律中融入了各种变音,让整首歌曲更加平和。王超在保持跳跃音符限制的同时融入了戏曲元素,为歌曲增添了新的色彩。歌曲采用单乐段曲式,由引子、A段、间奏、A1段和尾声构成,节奏以规律的4/4拍为特色,主要借助美妙悦耳的前奏吸引听众,展示出了强、弱、次强、弱的特征,其中还适当结合了传统古诗词的特点,将歌曲意境循序渐进地展示出来。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歌曲前五小节为序曲,四组四小节构成整首歌曲。同时,歌曲在演唱过程中采用吟唱节拍,展现了传统音乐韵味。

  2.伴奏织体

  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伴奏和乐曲配合得当。其伴奏织体和旋律的感情色彩具有非常显著的区别。第一部分的伴奏织体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意境和韵味,整体比较柔和平缓。第二部分的伴奏织体更加多样,能够表现出王超豪迈、洒脱、活泼的个性。除此之外,因为李清照是以个人的独特经历来创作词作,再加上其是女词人,能够为婉约词作注入更深刻的情感,所以她在原词中塑造出了独特的女性形象,使该词适合女性演唱。在新时代,许多作曲家倾向于将现代技巧和古诗词融合,通过采用复调与和声等技法,并借助相应的管弦乐队或钢琴伴奏,更准确地表现出古诗词独特的节奏美。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共分为两个部分,这两部分歌词相同且旋律并没有比较显著的区别,但是钢琴伴奏风格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从而使这两部分所传递出的情感也有较大差异。

  (三)歌曲的旋律发展手法

  从该作品旋律线条的进行来讲,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主要融合了一些戏剧的创作手法与演唱技巧,将旋律、歌词和伴奏织体合理地融合起来,从而全方位地展现出原词的古典美。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该歌曲在旋律的跳动方面并没有非常明显的边缘,而且其旋律发展走向和作品风格大部分都是相似的,重复乐段A1乐段与A乐段的旋律线条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从这样的创作手法来看,该歌曲的大部分节奏都用了附点和切分节奏,且较多地运用了重复和模进。该歌曲最初的引子处旋律呈波浪式前进,从A乐段看,由于运用到大量的一字对多音的创作手法,因此该作品第一和第二乐句的旋律趋于缓和,使得歌曲整体听上去更有活力。其中,第一乐句主要运用了自由模进的发展手法,第三小节中的“日”字则是京剧中的顿腔的旋律节奏,主要运用了一字对六音的形式。相较于第一乐句,第二乐句在情感上是促进的。为了展现出醉酒后的状态,王超还在第9小节和第10小节的结尾处加入了休止符。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情感分析

  由于每首作品的思想内核不同,因此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充分掌握作品的情感依据。歌曲中蕴含的情感是其灵魂所在,能够让听众流连忘返。特别是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演唱者应融入古诗词的环境和意境中,将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充分表达出来,从而引起听众的共鸣。

  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前,演唱者应对古诗词作者的生平、古诗词的创作背景等有充分的认识,同时能够站在古诗词作者的视角感受古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让自己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切身体会古诗词作者想要借古诗词言志的意图。通过分析可知,李清照借词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展现了自己自在、快乐的闺中生活,以及年少时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因此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是轻松愉快的。

  从感情基调来说,从词作中可以感受到李清照游玩时的心情,及其少女时代的惬意和美好。而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整首歌曲具有确定的起承转合。以A乐段为例。第一个乐句中情绪已经展露出来,交代了具体的游玩时间及地点,所以演唱者在演绎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展开,且嘴角上扬、双眼眺望远方,以塑造少女纯真、委婉的形象,带领听众一起回忆李清照往日经历的欢快生活。第二个乐句情绪递进,描述的是李清照的注意力聚焦于周围的风景,一时流连忘返的情景。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应诠释出她为何沉醉于美景中,并呈现出愉悦的状态,必要时演唱者也可以加入肢体动作进行辅助。第三个乐句情绪发生变化,从一开始纯粹的快乐逐渐变成了“误入藕花深处”的惊喜,周围的美好景色一览无余,此时“深”字的处理应更精细。这是李清照内心的真实反映,

  这里的伴奏更具流动性,要以逐渐上扬来贴合李清照情绪的转变,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的整体节奏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演唱“误入藕花深处”时应适当加速,让气息流动起来,之后再用两个“争渡”强调情绪的递进,特别是在李清照注意到了池水中的景色和因受到惊吓而飞起的鸟这部分,整体旋律应上扬,展现出李清照在游玩中所体会到的趣味。

  第一个“争渡”可按原定节奏来演绎,而后面的“争渡”则需要演唱者适当地延长高音并加大力度,从而让听众展开更丰富的联想,更深刻地体会情感。A1乐段在旋律方面与A乐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显然后一段的伴奏更紧凑、丰富,节奏感也更强,清晰的起、承、转、合将李清照所体会到的快乐充分呈现出来。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时应注意情绪的递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后两个乐句,变化重复可作为情绪抒发的载体,演唱者可通过巧妙运用吟唱等技巧将原词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听众更好地体会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妙之处。

  综上所述,古诗词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其通过和各种声乐的融合与碰撞呈现出新的生命力。在此背景下,许多作曲家开始对古诗词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将经典的古诗词作为编曲对象,将其以歌曲的形式呈现给听众,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并发展,同时也让我国的声乐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虽然词句不长,但是能够让人融入夕阳西下、醉酒归舟的意境中,感受到幸福、欢乐和美好。通过王超的谱曲,这首词作在当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同时戏腔旋律散发出的古典美也为听众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