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作为素质教育阶段培养思维能力、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学科,数学科目应承担起全面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教师需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因此,结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优秀品格,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思路,首先简述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及其培养意义,接着分三条路径阐述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然后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一些当下在数学课中培养秉性品格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愿。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逐步形成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及其培养意义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


  积极心理品质泛指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生活方式、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人际关系处理、行事风格等在日常生产、生活、学习中所表现的心理特点的集合。积极心理品质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不停追求、探索的无形财富,在人们的思想、实践中根深蒂固。不过,积极心理品质并非落后于时代的变迁,它会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更迭、换代,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积极心理品质所拥有的强大正能量,正是推动个人乃至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1.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若一个人长期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中,那么其更有可能体会到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反之,消极的心理状态则会导致人们感受到挫败感、不幸福感,甚至是自暴自弃、绝望等。在积极心理品质如何影响心理状态这方面,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都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积极的心理、性格特质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将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纳入小学数学课堂中,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体会到更高的幸福感,并对学习抱有较为积极、主动的态度,促进身心发育、提升学业成绩。

  2.激发小学生的无限潜力,提升其学习效率

  积极心理品质对个人潜力的发挥、心理资源的调动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心理的建设,能促进一个人身心优势的发挥。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思想发散,思维活跃,贪玩,好奇心强。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学会各种解题技巧,在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的情况下,还能将数学知识用以联系生活实践;积极的心理状态也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思考、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考数学问题,培养一定的解题意识与能力。

  3.提升教学质量

  积极的心理品质能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着更高的兴趣,使他们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有利于将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积极、向上,让师生都沉浸在热情、友好、和谐的课堂环境中,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为教师提升自我提供心理动力,促使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而教师所学习的相关心理学原理也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控课堂环境,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三条路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活动的关注是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教师必须运用自己娴熟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来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有意识地从事有利于自身、有利于班集体的活动,与自己周边的同学积极交流、言谈和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时,可就近安排学生作为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应时不时抛出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难度控制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但通过小组合作便可完成的程度,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拥有较高水平的归属感。

  (二)在作业布置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如何布置好数学作业,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融入课后作业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数学课后作业的形式以数学问题为主;数学问题如水资源一般广泛,但其中只有“淡水”可供饮用,因此那些精心设计好的数学问题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后作业。问题设计的难度和深度,可以应用的解决途径的多样性,不同解题技巧之间的组合,以及问题设计本身,都极大地影响着数学解题教学的效果。如果问题太难,不能解题的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产生畏难、厌学的情绪;而作业问题太简单,学生也会骄傲自满,放学回到家便不再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合理设置作业的难度,以“4321”的出题原则布置课后作业——即四成的基础题,三成的综合题,两成的一题多解,一成的拔高题来精心设计问题。作业布置上要确保学生能解答大多数的问题,设置简单题和基础题检验课堂教学的效果,让认真学习的学生有成就感;要设置少量的一题多解,从同一问题中能发展不同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享受思考的乐趣,同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设置极少数的拔高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享受突破自己、追求卓越的过程,为其培养起良好的自信心;另外,综合题和难题的设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不努力也能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不能骄傲自满,要积极向上、勤思好学。

  (三)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课外活动强调“游戏+数学”,突出“1+1>2”的结合效果。数学教师用游戏的形式延伸学习,突出小学快乐教学的特点,将游戏与课堂知识内容紧密结合,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课外活动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程度,通过实际的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大量的师生、生生交流,能不断地给予学生以思想上的刺激,使其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充分体会到校园生活和数学学习的魅力,培养起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热情。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本班学生的综合素质,确立合理的游戏形式,用妙趣横生的游戏活动为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

  (一)重新观察、审视儿童


  新课改强调了对学生的关注,包括学生学习效果、生活经历以及个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鼓励教师从多重角度来重新观察儿童。第一,儿童是发展的个体。教师应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教育活动,坚信每一个儿童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第二,儿童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儿童都有着不同的气质、秉性、道德品质、智力、个性、兴趣爱好、动机、需求等,教师要审视这些不同的特性,为每个儿童带来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教育,让儿童自由而又全面地发展。第三,儿童是正在经历生活的个体。儿童不仅是单纯的学生,更是个性丰富的个体,是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人而存在、感受、表现的个体,他们不仅具有与成人一般的智慧和个性的力量,也体验着每个人都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为了将儿童视为活生生的人,应将他们带回充满生机的世界,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并给他们时间和空间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二)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独立、自主、善辩是新时代赋予小学生的新特征,这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路上的方向标,只有学生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拼搏、奋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成果。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其引导作用,弱化辅助作用,明确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空间流程、环节控制以及对学生的宏观调控等,在上课前进行仔细的预配置。这样,在进行教学时便可放手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探索,减少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影响。

  数学的探究过程需要合理的任务分析,即分解任务并找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从而利用好各类解题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分解任务,并下发一系列渐进式的问题,帮助学生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教会学生如何靠自己来进行数学探索,培养起独立、自主、思辨的优秀品质。

  (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

  小学课本中有着大量的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数学教师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认真地挖掘、提炼数学课本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以教师自身的语言向学生进行讲解。举例来说,在开展“圆”的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讲述祖冲之发现圆周率的典故,让学生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产生自豪感。而圆形本身也富含相当丰富的哲理,有圆满、圆通之意,如“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等,要教导学生多做好事,成为一个善良、守规矩的人,这样自己的人生才能走得更好更远;要注意细节,积极改正那些不起眼的坏习惯,将坏习惯扼杀在摇篮里;这些深邃的人生哲理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

  (四)通过特定情境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对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在特定情境下进行的,通过轻松的情境来学习,可保证学生更加放松身心,避免在紧张的知识学习中产生焦虑的情绪。但是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情境的影响力也是不同的。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在一成不变的形式中形成的。因此,需要教师创建多种不同的情境,不仅要设计放松的情境,并且还需要具备紧张的情境,由此才可以保证在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保证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追及问题”的期间,需要在教学当中为学生出示口诀:“慢鸟先飞,快的随后追,先走的路程,除以速度差,时间就求对。”通过习题的设计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保证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路程,随此之后,进行追及问题的进一步拓展。此外,教师在追及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还需要拓展到“浓度与稀释”的问题,从而将其与加减乘除问题解决,进而让学生在两种场景中可以随意地切换,从根本出发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培育。

  (五)通过课外活动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不管何种方式方法,被滥用都会使人产生疲劳,数学学科也是如此,如果长时间处于单调的学习中,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并且还会产生厌烦的情绪,难以实现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因此,数学课堂需要教师结合不同时间,对知识点消化进行合理的安排,创建相关的课外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开展室外的数学讲座,在周围环境变化情况下,增强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专注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互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成员来搭配组队,对于快速实施的学生可以进行奖励,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相关“偶数奇数”的数学内容期间,可以按偶数、奇数,引导学生自主配对,为学生出示正确数值。通过课外活动的创建,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在作业配置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知识的科学巩固,进行实现所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课后作业可以起到对知识进行整理、强化记忆的作用。学生初次学习“几何知识”期间,对于正方形、长方形、梯形的相关知识点应接不暇,所以教师在作业的设计中如若不能分层设计、因材施教,就会降低学生写作业的积极性,限制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此外,教师可以对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难度拓展。如:“鸡和兔子的数量一共为100只,鸡的腿数比兔子的腿数少28只,那么请问鸡和兔子各有几只?”由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思维得到全面的锻炼。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复习,让学生在做题期间培养学习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

  综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渗透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社会化、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教研活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成为人格健全、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方芳.小学数学学习中积极心理品质的渗透[J].吉林教育,2023(7):80-82.

  [2]张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9(4):37-38.

  [3]张铭.积极心理品质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4(11):76-78.

  [4]林婉宜,魏梦阳,唐梅妮,等.小学数学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探索[J].考试周刊,2019(83):86-87+9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