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班级文化建设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创造一个整洁、舒适、富有创意的学习环境,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文化的核心。这涉及班风学风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弘扬等方面。本文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以及班级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入手,依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阐述了班级文化建设的梯级进阶关系。倡导在学生接触到的每个点上向内深挖、向外拓展,从而让拥有自己理念、行为及环境的班级文化生长出来,从而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关键词]文化建设评价体系进阶关系班级群体集体价值观
教室不仅要有学校视觉和环境文化的明显特征,也要有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魅力。依据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文化课程一样,班级文化建设也存在着进阶关系。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细致入微地规划和实施。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环境的敏感性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另外,班级文化建设应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再者,班级文化建设还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位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让学生在放松的氛围中探索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所以,班级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符合学校的总体规划,更要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各种教育活动,构建一个既温馨又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成长。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一)教室布置
教室布置首先应该是美观大方、令人舒畅的,环境要整洁、布局要合理。文化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不同的设计。比如:低年级段要突出亲切、温馨和安全,高年级要突出艺术、和谐、高雅等;低年级可选温馨如家的暖色调,高年级可选有助于思考的冷色调;鲜艳的颜色适宜做活跃区域环境背景,而比较安静的蓝、绿色适宜用在阅读角等需动脑的安静的教室区域。
(二)教室外责任区
教室外责任区布置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载体。师生以图片效果、书法展示、手工作品等形式,对教室外责任区进行精心布置,既是对班级文化的有效补充,也是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根据班级性质、学校工作重点、班风特点等,教室外墙壁文化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感受做学习的主人和参与的乐趣。
(三)劳动区域
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目的不只是向他们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育他们的劳动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劳动观并养成良好习惯。所以,劳动区域的建设尤为重要。年龄和班级实际情况不同,开展劳动的区域也不同。
比如:低年级主要负责个人卫生和班级卫生,以及班内“生态角”的养护。要求教室内洁净,无卫生死角。教室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做好爱绿护绿工作。展示区的内容以帮助学生端正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为主。中年级负责常规卫生区,以及学校树苗的养护或责任区的管理。可以在班级展示栏公示劳动中的合作情景,或在责任区设计协同合作的印记,提高学生交往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发现,积极思考。高年级负责常规卫生区的卫生维护、种植园的养护,以及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对于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创意要适时总结。各年级都要明确劳动岗位职责,并张贴公示,要在班级公告栏定期交流展示活动内容和活动情况。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一)班级群体价值观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角色就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既新鲜又不习惯,对学习好奇却很难专心;他们好奇、好动、喜欢模仿,有直观、具体、形象等思维特点。一年级要以“学会适应”为主,明确“我要做个好孩子”目标,熟悉自己所属的班集体,知道基本的在校行为规范。比如:听到铃声进课堂;课间活动不打闹。
二年级学生基本适应了小学生活,但自控力不强,对常规的认识不深刻,处于小学生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这就需要一套充满童趣且行之有效的班级制度做强有力的后盾,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学习”“文明守纪”“乐于锻炼”“讲究卫生”等习惯,确立班级目标形象,培养自理能力,初步形成集体荣誉感。所以,二年级要以“学会独立”为主,能“融入班级生活”,有班级荣誉感,明确基本的行为习惯。比如:自觉认真做三操;出操整队快静齐。
三年级学生处于学生情感发生变化的转折时期,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他们已经开始有了集体意识。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要巩固“行为习惯”,进行“情感引导”,突出规则教育、人格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让班级呈现一种“民主的共同生活”,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心系集体”的良好品德,最终完成班级形象塑造,并积极巩固。因此,三年级的班级文化建设要以“学会文明”为主,明确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任务,树立为班级争光的意识,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比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爱护公物,举止文明。
四年级学生处于培养学习能力、情绪能力、意志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其最明显的心理特点是自我意识突然萌发并逐渐增强,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态度。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要聚焦学生的意志与品质,加强规则意识、环保意识和文化传统意识,引导学生共同创建、捍卫与遵守教室里的各种规则,并在必要时对规则进行不断修正。因此,四年级要以“学会交往”为主,树立乐于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基本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作业有错及时改;团结友爱乐助人。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开始有独立见解,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理、自立、自律教育,锻炼班级管理、活动组织等能力,以此调动他们关心班级、为班级做贡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五年级要以“学会担当”为主,树立进取的人生态度,明确自己在班级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积极完成班级建设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比如:关心身边大小事;热爱生命有担当。
六年级学生进入了青春早期。学生的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仍不够坚定,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要突出法治教育、未来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学科思维,养成良好道德习惯,营造健康积极的群体氛围,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六年级以“学会感恩”“学会创造”为主,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能,在班级建设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自我管理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正确与家长进行沟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班本课程
班本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班级文化,是在班级内实施的有利于师生发展的课程。它是班级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传统文化课程、劳动课程、活动课程、仪式课程、健康课程、空间美学课程、阅读课程、生命课程、感恩课程、诵读课程等。
以生命课程为例,生命课程在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生命观,学会面对挫折,形成健全人格。懂得珍惜感恩,学会生命关怀。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设置阶段目标。低年级段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生命诞生的喜悦,认识、悦纳自我,珍视生命的独特价值;学会呵护动植物,体贴父母等亲人,关心朋友;能够掌握照顾花草和动物的基本知识,掌握家务劳动的基本技能。中年级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积极的生命态度,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学会处理悲伤情绪,勇敢面对挫折,培养阳光心态;能够正确认识死亡与生命的关系,了解葬礼的基本知识与习俗,维护生命尊严。高年级段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崇高意义与价值,学会珍惜、感恩与奉献;学会关怀他人,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认识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的生命共生关系。
(三)主题班会
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者,要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主题班会是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低年级段的班级文化建设侧重“习惯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归属感”和“自理能力”的培养。班级活动要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尊重科学、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观教育等。在人与事的关系上,要形成负责的文化精神。
中年级段的班级文化建设侧重规则教育,引导学生“坚持体育或艺术项目”,鼓励学生要有自己“美好”的兴趣爱好,正确进行挫折教育。班级活动要突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劳动、奋斗、奉献和共享的新理念教育等。比如:开设提倡爱国爱党、热爱劳动、弘扬传统文化、友爱宽容的劳动课程,进行劳动教育的主题班会和主题实践活动;开设提倡爱国爱党、热爱读书、诚实勇敢、培养责任意识的书香课程,进行书香教育的主题班会和主题实践活动。
高年级段的班级文化建设侧重对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对“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班级活动要有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要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新时代中国精神和国际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等。比如:开设提倡爱国爱家、崇尚英雄、培养规则意识、诚实守信的红色课程,进行红色教育的主题班会和主题实践活动;开设提倡爱国爱家、培养法治意识、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的感恩课程,进行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和主题实践活动。
(四)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是一个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基本技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宣传劳动实践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引导孩子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配以评价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劳动项目和达标要求,以教师指导、家长指导、学生互学的学习方式,进行劳动实践活动。
三、班级文化建设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阶梯型
每个阶段的育人目标不同,评价标准也不同。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在评价标准具体、多元的基础上,建立螺旋式阶梯型评价方式,实行评价标准分层。比如,在一次劳动体验活动中,对低年级的要求是端正态度,积极参与;对中年级的要求是学会合作,勇于发现;对高年级的要求则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要多元,涵盖教师评价、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例,评价主体是全体任课教师。每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对所教班级的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是学生常规、课堂等各方面表现,班级平日的文化建设重视程度、文化建设效果等进行评价。教师填写日常行为评价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记录。班主任随时掌握班级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低年级可以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为主,其他评价为辅。中年级要重视自评的价值。而高年级更需要全面的评价,社会评价不可少。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低年级学生有直观、形象化思维的特点,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喜欢更直接的评价方式。比如光荣榜、小喜报、家校联系本等。中年级学生的情感开始向内控发展,评价方式应向“成长”发展。比如成长档案、成长记录卡、岗位充值等。高年级学生的情感出现了细腻性、丰富性及敏感性的特点。除了之前的成长类评价方式,还需要更加灵活的评价方式。比如不同形式的量化评比、个性化的团队评价、生活化的谈话记录评价等。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者细致入微地规划和实施。通过在班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的不断努力,可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良好班级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元桥.小学生的教室颜色偏好及颜色对小学生书写效率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09.
[4]孙亚珠.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扬州:扬州大学,200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