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重构是必然的。彩调剧是广西传统的地方戏剧,清末民初兴起于广西各地农村,1915年到1930年,彩调剧从农村逐步进入城镇。1933年到解放前夕,彩调剧受到严重摧残。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彩调剧获得新生,在戏曲百花园中,芳香四溢,逐步走出广西,登上国际舞台。重构是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因素的变化,而彩调剧的重构是成功的。本文将以永福县彩调剧为切入点,思考在重构过程中,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协作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永福彩调剧;内生;外源;传承;发展

  重构是文化观念的转变和文化因素的变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模式来恢复文化。一种方法是接受外部援助,即使用外部援助的模式来重建文化。从外部到参与型,从内部到独立。内源发展强调内生发展,但不排除对发展的干预,因此参与型或内生发展是有效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不发达或信息不足需要外部干预,大多数发展是外部导向的,需要外部参与,但最终的发展路径必须是内生的。这意味着发展必须从内部进行,动员当地人,积极发展,依靠他们自我发展力量。又因为社会要发展,就必须保持其特点,从其文化、思想和行动中吸取力量。内生因子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内外部因子的两极分化和对立,而是内外部的结合,共同促进发展。

  一、彩调剧的起源与发展

  彩调剧是广西传统的地方戏剧,俗称调子戏、彩灯、采茶戏等,属于灯戏系统。[1]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发展为由的“对子调”,由一旦一丑表演的情节简单、载歌载舞的“两小戏”;清末民初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调子戏逐渐发展成为以人物和故事为背景特征的“三小戏”;辛亥革命前后,彩调从农村进入城市,“过山班”变成了半专业性的调子班。[1]随着彩调剧在城市频繁上演、受地方戏剧影响力越来越大,彩调剧呈现出相当繁荣的局面。1927年以后,艺人们受到严重摧残,彩调也濒临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自治区政府为抢救和保护彩调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在桂林、柳州专业彩调剧团先后成立,全区有一千多个业余彩调剧团。彩调剧处于这个时代最好的运动状态,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激发了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热情,使这部剧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荣誉辉煌。以彩调剧为蓝本的电影《刘三姐》《三朵小红花》登上国际舞台。1955年北京民间歌舞表演,彩调被命名为“彩调剧”。
 

 
  彩调剧的发展,不仅得益于剧种本身的魅力,也得益于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担当。经过300多年的彩调剧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创作者、导演和演员。他们的杰出贡献使彩调剧大放异彩。

  2006年,彩调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彩调剧的发展创造了机遇。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两种形式:一是博物馆藏品。另一种方法是以传业授课传承为主要保护方法。最重要的是彩调剧是传业授课的保存方法。现代彩调剧艺术家的目标是在保留和继承传统戏剧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审美需要,不断创新彩调剧,表演的内容和范围,音乐表现呈现出多样性。这反映了艺术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的。目前网络多媒体的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有很多选择,彩调剧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危机。

  因此,笔者只身几次前往广西桂林永福县,在永福县文化馆吴绍棠①老师的介绍下,了解了永福彩调剧的表演形式、道具、乐器伴奏、剧本创作、服装等等,回顾永福彩调剧的音乐文化、重建与拓展以及重建过程中各种力量的介入、彩调剧重构的内外因素,对我国地方的传统戏剧音乐文化重构的模式或内在规律有了不同的认知。

  二、桂林永福彩调剧的内生—内部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些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被边缘化和逐渐消失,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本真性和生命力。这是因为,它们没有实现自我更新,只是被外来文化所替代。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从“外源”转向“内生”。所谓“内生”,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发展。“内生”是以自身为目的,要求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自己的社区、社区内部的人群和社会结构以及他们相互关系和互动的过程。[2]

  永福县的内生发展必须在内部进行,只有在内部进行,才能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因为社会要发展,永福县就必须保持其特点,从其文化、思想和行动中吸取力量。这也适合恢复传统的民族文化,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的文化,最需要它,它需要内部力量的参与。

  (一)民间艺人

  民间艺术家的发现与培养,是对我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民族艺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民间艺人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应保护的文化。[2]文化传承人是人类文化的承继者,是对文化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的优秀人才,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永福是彩调剧的发源地,它的街道上随处可见戏台和彩调观众,当地人对彩调剧充满了热情。潘玉芳②的父亲是个资深的彩调爱好者,她的父亲总是带着她去看彩调的演出。潘玉芳深受彩调的影响,并开始研究彩调。15岁时,她成功被永福彩调剧团录取,其老师是彩调名家的秦强,工旦行。

  潘玉芳加入永福县彩剧团后,勤学苦练,她分析角色的个性,提高了自己的表演技巧,是年轻一代彩调演员中的拔尖人才。在演艺圈的职业生涯中,她塑造了经典角色,如《王三打鸟》中的毛姑妹、《王二报喜》中的玉莲等,深受百姓喜爱。潘玉芳还培养彩调人才,让彩调得到更好地传承。
 

 
  周美蓁③自小跟着父亲走村子唱彩调。在潜移默化中,她也对彩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周美蓁拜师永福彩调表演艺术家吕启平,工生行和旦行,她学习不同行当的表演技巧,对角色的塑造也有了更深的领悟。1987年,周美蓁顺利考入永福县彩调剧团,师从永福彩调大家秦强,广西彩调名家杨爱民。在名师的指点下,表演水平快速提升,凭借《婴儿媒》荣获1989年桂林文艺汇演演员奖。1999年,她因为在工作的出色表现,被调至永福县文化馆做彩调辅导员。

  周美蓁集表演、导演、编剧于一身,平时还积极投身于彩调艺术创作。退休后,周美蓁仍坚持走村串寨,以传承彩调为己任,培养彩调后继力量。每年参加下乡演出30余场,坚持辅导彩调队3至4个。并积极推进彩调进校园活动,在永福县幼儿园开设了彩调课程及教师培训,惠及师生200余人。

  在永福,彩调剧的民间艺人除了潘玉芳和周美蓁,还有许多民间艺人,他们也在学习、传承着彩调,对彩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群众参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维护其文化都需要世代的持续努力。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环境。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承载了人类历史记忆、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既可以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又可以提升人们的文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本地人是传播他们文化的最佳媒介。他们既是文化的接纳者,也是传承者。彩调剧的演员和观众都是老百姓,在永福县,彩调剧重构的顺利进行,主要得益于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永福县彩调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弘扬彩调剧。近年来,彩调剧的重构不会偏离它的本源,更不会偏离劳动人民的生活,所有的创作者都会遵循彩调剧的最初的特色不断完善,使之与现代戏剧音乐文化审美相吻合。

  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从而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社区成员积极重构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着自身文化的变革。在永福县的街道上,可以看到融入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彩调剧。永福县彩调广受群众喜爱,当地经常举办彩调剧演出,如永福县举办“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彩调文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永福县“哪嗬嗨”周末乐翻天活动;永福县“茅江之夏”农村彩调大赛;永福县2024年“凤山之春”彩调展演等等,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参与、民间艺术彩调队、网络宣传等手段,传承广西彩调剧,进一步活跃永福县、乡、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丰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内涵。

  因此,由民间艺人和社区群众内部兴起、发展,不断在新的艺术形式下不断变革、重构,形成了现在永福彩调剧的内在表现形式。

  三、桂林永福彩调剧的外源—外界参与

  参与式发展的重点是尊重当地人,与其建立伙伴关系、参与发展进程所需的当地知识、技术和技能。最终,要鼓励和带动当地人在外部协调和支持下参与我国传统戏剧音乐文化的重构和发展进程。在传统戏剧音乐文化重构过程中,政府、学者和村民这三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

  永福县政府与永福文化馆有效地调动、引导各区域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地参与到彩调剧的保护工作中去,才能更好地推动彩调剧的传播,走出历史的帷幕,走进现代生活。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的介入,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相对优势,采用创新性的保育方式,增加曝光量。

  (一)国家在场

  在国家传统文化重构的进程中,政府的推动是非常重要的。自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第6个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广西壮族河池市宜州区在2006年申报的“刘三姐歌谣”,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三姐山歌》,属民间文学项目类,序号23。[3]

  在各种历史环境和影视传播需求的影响下,2018年,桂林市委、市政府践行“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战略,民族歌剧《刘三姐》的创作应运而生,二次创作的《刘三姐》不仅通过大众传媒的作用对广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行范围越来越广,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西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4]

  2021年中国推出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文件,如《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桂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桂林市群众艺术馆(市艺术研究所)、为推动永福县戏剧事业发展,提高戏剧创作队伍整体水平,联合承办2021年桂林市戏剧、曲艺创作培训班。2022年永福县文化馆在罗锦镇举办了永福县“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彩调展演,进一步促进了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彩调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2023年,永福县立足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农村彩调的指导、支持和引领,举办“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彩调文艺活动,永福县茅江之夏总结会暨编剧导演培训班,有67名永福编剧、导演和农村彩调队骨干队员参加培训,为繁荣永福县彩调文化,培养彩调编剧、彩调导演队伍人才。

  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永福县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合专家资源、作者资源、作品资源,积极推进永福县戏剧创作再上新台阶,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参与、民间艺术彩调队、媒体引导、网络宣传等手段,推动永福县彩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培养大批有才干、有想法的戏剧人才,推出一批优秀的彩调精品。

  (二)学界参与

  在彩调剧的重构过程中,学界的参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原因和优势时,可以强调三点。首先,专家和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学者们常常具有学科优势,他们精通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在从事研究时往往能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第二,专家和科学家拥有高水平的科研和技能,他们可以在特定场所重构特定文化作为一个例子,分析和研究其可行性、特异性和代表性。第三,由专家学者提供的社会资源常常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能通过自己的影响,有效地吸纳社会力量。在重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外部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并与政府组织合作。

  近年来,有关彩调剧的研究日渐增多,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广西彩调”“彩调剧”“彩调音乐”为关键词,搜集了广西彩调的研究结果,并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检索到了广西彩调方面的专著、丛书;2020年彩调剧相关研究共21篇,2021年21篇,2022年23篇,2023年彩调剧相关论文期刊25篇,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彩调剧相关研究在缓慢上升。笔者曾到永福县做过田野调查,当地居民表示,每当节假日,或是彩调剧表演的时候,都会有外地的学者到永福去考察彩调,其中以广西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学者对广西彩调剧的调查研究较为活跃。这些学者的参与为当地人民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使他们更容易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和资源,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当地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发展。除了国家相关部门外,学界也在积极参与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发展。

  学者参与既是一种研究活动,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使个人能够将其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同时也使国家能够从这些学者所从事的研究中获益。此外,这种参与也将为研究者带来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不同学者在参与传统民族文化重构时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

  (三)旅游发展

  2023年,为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化和旅游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彩调应与时代接轨,反映时代要求,符合当代人的精神需求。彩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既要在内容上创新,也要在形式上创新。同时,需要不断扩大受众面,不仅让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彩调文化,也要让更多的人喜欢彩调、熟悉彩调、欣赏彩调。

  旅游业的发展也成为参与重构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因素。许多暂时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得到了重构,重视文化不仅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恢复,也有助于和谐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首批长寿之乡是桂林的永福。永福县旅游宣传主要以当地长寿之乡、风景特色和彩调剧为主。广西桂林永福县是广西彩调艺术节的主要承办地,彩调剧内容轻松诙谐、通俗易懂而被誉为是“广西的二人转”“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深受民众欢迎。[5]正所谓快乐的人有欢笑,彩调几乎亲近了广西这块土地上所有的人民,跨越过一切关于年龄、职业甚至于地位的界限,彩调融入了人们闲暇时的休闲生活,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中获得乐趣。2023年广西文化旅游博览会,主题为“文旅点亮生活,焕发文旅魅力”,在1号馆礼遇八桂展馆,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国家一级演员、自治区级彩调传承人秦志平及国家二级导演、市级彩调传承人唐晞,带来桂林彩调——《好日子》《恭城油茶》《桂林米粉》。他们现场表演结合文旅产品和桂林特色非遗,展演形式载歌载舞、诙谐幽默,让与会嘉宾和广大市民游客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桂林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

  广西通过艺术创作和文化惠民,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文旅品牌。永福县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组织开展系列宣传推广和展会活动等多项举措,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激发文旅消费活力,宣传广西彩调剧。

  结语

  重构应该是对原有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而非颠覆和改造。内外合作促重构,重构的外部和内部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彩调文化的发掘、重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归纳其重构规律为“政府领导,学者引导,群众主导,社区积极参与”的发展路径。[2]这种重构模式值得研究,能够激发当地人对这一文化的热爱,有利于彩调剧的重构与发展。

  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建立在追求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和谐的基础上,建立必要的主管机构,进行研究和规划,提供适当的手段来实施计划。彩调剧是一种传统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重构都是以本土化为前提的。因此,重构必须立足于本土文化基础之上,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不断发展和创新才能保证彩调剧的生命力。

  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机制是完全开放的,各因素间的功能常常互相渗透、交融,其逻辑也是互相结合的。内生性并不排除对发展的干预,但参与性发展和内生发展的核心问题都是本地人。因此,发展的最后道路必须是内生的,也就是说,发展的最后道路必须是内生的,动员地方力量促进发展。

  从文化传承角度,一个传统民族文化的重构,政府和社会需要不断创新和创造,才能真正激发地方文化的生命力。重构应该注意保持民族文化的个性,保持其核心价值,同时对外来文化进行必要的扬弃和吸收。

  注释:

  ①吴绍棠(1963-),广西戏剧家协会广西分会会员,1979年考入永福县彩调团,1983年进入永福县文化馆工作。

  ②潘玉芳(1963-),永福县堡里镇人,广西壮族自治区非遗项目(永福彩调)桂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③周美蓁(1962-),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永福彩调)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文献

  [1]何飞雁.彩调的审美文化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08.286.

  [2]秦红增,宋秀波.由外源及内发: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反观—以金龙布傣天琴文化的发展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01):19-23.

  [3]唐吉深.国际文化合作下的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构建路径—以“多语种刘三姐文化信息网”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6,36(01):105-110.

  [4]唐娟.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合作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9,(02):57-61.

  [5]董瑜.桂林市“戏曲进校园”工作策略研究[J].广西教育,2017,(29):16-1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