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电影胶片是国外很多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挪威国家图书馆从发现中国早已失传的国宝级影片《盘丝洞》原始电影胶片,到修复完成,再到向中国捐赠复制拷贝这一过程,电影胶片的文献价值得到体现。目前国内图书馆界对非纸质文献中的这一成员还有待进一步的了解和重视。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电影胶片的收藏利用方面,通过“光影阅读”活动进行了将近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关键词:非纸质文献;图书馆;电影胶片;光影阅读

  非纸质文献资源,简单来讲就是载体为纸张之外的所有文献,例如记录在竹简、龟甲上或动物骨头上的文献等。现代非纸质文献的范围就小得多,而且更加具体,如电子资源、缩微胶片、音像出版物等都属于非纸质文献。其中音像出版物属于声像型文献,是现代非纸质文献的类型之一,就是能够直接记录和保存动态图像和声音信息的文献形式,电影胶片显然具备这种特征。20世纪60年代,甚至更早,作为非纸质文献的电影胶片已成为情报传播的媒介,逐渐在北美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图书情报界得到重视。电影胶片从载体形式上与之最接近的是缩微胶片,它们都属于以感光材料为载体而制作的文献。
 

 
  感光胶片诞生于十九世纪末,随着当时感光技术的迅速提高,一种相对实用的透明软胶卷实现了商业化,这为电影的诞生提供了条件。伴随着电影的诞生,专供摄影机使用的电影胶片应运而生,放映机所用的电影拷贝也是由电影胶片制作,电影胶片开始标准化。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电影胶片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记录和重现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很多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被图书馆、档案馆等各类收藏机构保存。

  一、图书馆见证失传中国电影胶片的回归

  1.挪威国家图书馆向我国赠送失传电影《盘丝洞》

  2013年10月,挪威国家图书馆宣布,在诺尔兰郡拉纳市摩城分馆中发现了早已在中国失传的经典电影《盘丝洞》的35毫米电影胶片。该片拍摄于1927年,上海影戏公司出品,由中国电影开拓者之一的但杜宇执导,殷明珠、吴文超等担任主演,是我国早期无声电影的代表作。

  这次发现被称为“令人兴奋的伟大发现”,毕竟自中国电影诞生以来保存至今的早期无声电影胶片寥寥无几,实物文献的缺失使相关研究困难重重,《盘丝洞》的发现无疑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海外中国电影史专家、伦敦大学教授裴开瑞曾表示,《盘丝洞》的发现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电影批评史》《中国电影文化史》等专著的作者,北京大学李道新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早期电影史研究,他在看过《盘丝洞》后感慨:中国电影史不重写是真的不行了。2014年4月15日,挪威国家图书馆副馆长罗杰·约瑟夫德来到中国,将带来的这部修复完成的《盘丝洞》捐赠给中国电影资料馆。此后,这部在国内消失八十多年经典影片终于有机会重现大银幕,可以让更多的人走近这部珍贵文献。《盘丝洞》的回归,也显示出电影胶片在馆藏非纸质文献中重要价值,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和电影文献学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国内一位研究电影史的学者认为,对电影胶片的抢救和保护是电影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如何保护和利用电影胶片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实践[1]。

  2.上海图书馆专家见证和评价《上海南京路》电影胶片的回归

  除了《盘丝洞》,一些失传的中国早期电影也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回归。2018年3月,英国威廉王子访问中国时,在上海电影博物馆将一部名为《上海南京路》的电影拷贝捐赠给中国,目前被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2]。《上海南京路》的电影胶片总长度为34.5米,放映时长大约为1分钟13秒。这部短片是英国记者乔·罗森塔尔在1901年拍摄于上海街头,以活动影像形式展现了上海重要地标“南京路”的历史面貌。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主任、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黄显功认为,这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上海影像资料之一,应当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足够重要的地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一时期记录上海早期影像的摄影师人数众多,主要来自欧美,因此这些国家保存的这类电影胶片数量很大,这些电影胶片记录的影像,就是能够看到的活动的历史,是关于国家和民族的珍贵记忆。如果通过各种努力让这些宝贝或者是它们的复制拷贝回归,它们的文献价值会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国内外电影胶片的收藏现状

      1.国外图书馆电影胶片收藏概况


  国外承担电影胶片收藏的主要由图书馆、档案馆和民间收藏机构和个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电影胶片馆藏资源丰富,在电影遗产保护方面成果卓越,馆藏中还包括一些来自中国的影像。1898年爱迪生公司的摄影师来到中国,先后从香港到上海历经多地,消耗了大量的电影胶片,拍摄了6部中国社会生活和城市街景的纪实短片。经过查找,没有发现这些影片在中国放映的相关报道。资料显示,其中名为《上海警察》和《上海街景》的两本电影胶片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从1989年开始,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每年遴选25部本土影片列入馆藏。这些入选影片的标准是作品的历史、文化和美学意义,代表了美国电影艺术的精华。为了给电影胶片提供更好的保存环境,建立了Packard电影馆,该馆还设立了电影胶片的修复中心,除了对有一定损伤的胶片本身进行物理修复,还能将胶片扫描,进行数字化修复。挪威国家图书馆是在原奥斯陆大学图书馆的基础上新建的,其摩城分馆设有电影资料库,在电影胶片的收藏、保存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挪威国家图书馆的电影资料库保存的电影胶片超过20万本、大约9000部电影拷贝。电影文献专家蒂娜·安卡曼表示,据目前掌握的情况,除《盘丝洞》外,该馆还藏有为数不多的二十世纪早期中国拍摄的纪录片。挪威国家图书馆本着“为未来,保存过去”的理念,对电影胶片这类重要文献的保存和修复以及相关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2.国内电影胶片的收藏概况

  与欧美国家图书馆界相比,我国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和相关研究对电影胶片这类重要的文献类型还缺乏足够的重视。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电影管理体制等原因,电影胶片保护工作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的特点,图书馆鲜少进入电影胶片收藏领域。

  在中国,收藏电影胶片最全面、最专业的是建立于1958年的中国电影资料馆,共收藏电影胶片30多万本,约合27000余部电影拷贝。近些年来,在民间也出现了许多规模不同的以收藏电影胶片为主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规模大小和收藏范围各有不同。其中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的华夏电影文化中心具有一定代表性,该中心目前已经收藏各种规格的电影拷贝2000余部。除了电影胶片的收藏与利用,其专业职能还进一步延伸到电影胶片的抢救修护、物理修复、数字修复和胶片数字化、电影文化及电影科技交流等领域;该馆的另一特色就是电影放映机的收藏,馆内陈列有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各种规格放映机,在民营收藏机构中规模最大。

  三、电影胶片收藏的社会意义1.电影胶片收藏的文化价值

  电影胶片是承载着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和精神风貌的历史影像文献,然而与其他传统文献相比,电影胶片的收藏与保护还远未得到重视。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胶片电影逐渐退出商业电影市场,商业价值慢慢消失,但随着时光流转,其文化价值却日益凸显,它与古籍文献一样带有强烈的历史和文化烙印,还具备特有的审美价值和时代特征,成为世界各地图书馆、档案馆等收藏机构馆藏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弃电影!胶片长存!勿毁它们!这是国际电影资料馆联合会关于电影胶片保护的一句宣言。它随时提醒人们,电影胶片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意义。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后的100多年里,已创作了几万部电影作品,这些作品的拷贝都是由电影胶片制作而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多数电影拷贝已经消失,民族电影遗产的保存与保护面临严峻挑战。由于我国一个多世纪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历史变迁,其中大批的电影胶片在战火中消失,还有大批胶片由于人为的原因损失甚至销毁。印在胶片上的早期中国电影,每一部都极其重要,作为历史文献都极其珍贵;相对于早期的电影,其他较晚面世、目前仍能触摸到的电影同样重要,随着时间发展,这些胶片也将同样珍贵。

  2.电影胶片收藏的技术价值

  在数字时代,影像的记录与存储经历了磁带、光盘和硬盘等介质,然而,电影胶片作为存储介质并没有被淘汰。与数字存储方式相比,电影胶片却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

  优势一:胶片是最稳定的存储介质。根据电影胶片最大的生产商美国柯达公司和一些专业实验机构做过的老化试验,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胶片保存年限可以长达几百年,温度越低,保存年限越长,甚至可以达到1000年。数字存储方式从诞生到现在仅几十年,这期间技术更新与淘汰的频率不断加快,产品的寿命期相对缩短,二十年前的硬盘已经不能读取了。

  优势二:胶片仍是目前最可靠的保存电影的载体,因为它不像数字存储方式那样会受到硬件技术更迭和软件格式更新换代的制约[3]。数字存储过程中发生数据损坏或丢失,以及数据的可改性产生的安全问题无法完全避免。存储介质每次技术更迭、升级换代时,大规模的数据搬迁仍存在存储方面的安全风险,同时产生巨额成本。

  四、图书馆对于电影胶片文献收藏的优势与意义

  在我国,图书馆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保存机构之一,具备文献保护的基本条件,但没有加入电影胶片文献的保存与利用的行列中。图书馆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电影胶片属于具有档案或文物属性的非纸质文献,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保存条件越来越不容乐观,国内电影胶片损毁现象普遍比较严重。

  1.图书馆对于电影胶片文献收藏的优势

  图书馆作为最重要的文献收藏机构,在纸质文献的收藏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对于非纸质文献的收藏也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都可以在电影胶片文献的收藏与整理工作中起到借鉴作用。

  在硬件设施上,电影胶片的保存的前提是要具备充足的空间并且能够精密控制温度和湿度。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书库配备了能够精密控制温度和湿度的专用空调,电影胶片的存储可以参照这样保存条件进行过规划,甚至一部分电影胶片可以直接存储于恒温恒湿的书库空余区域的架柜。在电影胶片的管理方面可以参考国内外电影胶片专业收藏机构的运行模式,也可以借鉴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相关经验,另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电影胶片的保存》一书对这项工作做了专业系统的指导。

  2.图书馆对于电影胶片文献收藏的意义

  随着时光的流逝,不同时期和内容的电影胶片越来越体现出历史价值,很多电影胶片将成为具有档案或文物特征的重要文献。电影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一个传奇,它以其独特的方式重现和见证了历史记忆。早期的电影胶片已经损毁的就无法恢复了,现有的也会随着岁月流逝不断消失。因此,图书馆多收藏一些目前还留存于世的电影胶片,哪怕这些胶片现在不是孤本珍本、不是稀有品,但只要保存下来,对于后人来说这些影像文献都是珍贵的,都是有价值的,都是一代人的记忆。

  3.电影胶片的使用探索: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图书馆作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因其读者范围广泛,读者数量庞大,天然具备推广电影胶片利用的优势。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新馆建于2013年,在设计之初就按照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将电影放映功能作为新报告厅的重要需求之一列入设计规划。馆藏电影胶片文献需要借助胶片电影放映机才能实现信息的读取,因此,电影厅配备了固定式35毫米胶片电影放映机;考虑到数字电影已经开始普及,电影厅同时也配备了2K数字电影放映机以及杜比环绕声音响系统。电影胶片专用的电动倒片台和检片机等常规的修护工具作为电影放映的标准配套设备也列装其中,满足了电影放映最基础的胶片修护需求。更加专业的物理修复,以及电影胶片数字化项目作为下一阶段目标已经开调研。
 

 
  挖掘整理优秀电影拷贝,为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已经开始尝试电影胶片的保存与利用,通过收购与接收捐赠为主方式收藏各个时期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电影拷贝,进行著录加工,列入馆藏[4]。以图书馆的工作实践为基础,为图书馆的实际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使电影胶片的保存工作纳入正轨,形成规模,形成体系。

  在文献的利用方面以主题放映活动“光影阅读”为主,每期活动都有具体的主题,如“经典译制片”“世界名著名片”“优秀纪录片”赏析活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配合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举办的专题放映活动。近些年放映过的影片如:《罗马假日》《魂断蓝桥》《苔丝》《帝企鹅日记》《周恩来》《焦裕禄》等,这些深受欢迎的影片的载体都是电影胶片。

  电影胶片的收藏与利用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也会为更多的图书馆提供借鉴,从而促进图书馆界电影胶片文献收藏工作进程。在近些年的工作实践中已经举办了百余场主题电影放映活动,“光影阅读”活动已经形成系统,电影成为读者服务、阅读推广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成为教学、科研和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目前,在国内仍在使用电影胶片放映电影的场所,除了中国电影资料馆、上海电影资料馆等少数专业研究机构,已经寥寥无几,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便是其中之一。

  五、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电影胶片这种影像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会愈发凸显,作为文献收藏机构,无论是图书馆、档案馆,其存在的意义就是将这份价值长期留存下去。因此,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还未制造出比胶片更为稳妥的影像存储介质之前,文献的守护者有责任妥善保存那些储存在电影胶片上的影像文献,让它们得到应有的保护。

  参考文献:

  [1]焦仕刚.文献学视域下广西电影研究简论[J].南方文坛,2018,(06):172-175.

  [2]王瀛.数字时代的电影胶片收集[J].影像技术,2018,30(01):4-19.

  [3]乞金根,吴涛.浅析数字化背景下电影胶片的存在价值和应用空间[J].现代电影技术,2018,(10):28-31.

  [4]龚伟强.电影胶片收藏前景可期[J].金融经济,2017,(15):64-65.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0)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