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课程理念,多次强调语言情境建构的必要性;同时强调了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情境教学”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抓手。基于多年实践,本文总结出导入、诵读、写作等古诗文情境创设模式,以期实现激发学生好奇心,诱发主动性;倡导多读书,渗透教育性;提升想象力,培养创造性的目的,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关键词]情境教学学习方式主动性教育性创造性课程育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多次强调语言情境建构的必要性,同时强调了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国内情境教学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育。20世纪80年代,李吉林的情境教学理论凸显本土化的时代特征。李老师根据古代文论“意境说”,结合外语教学运用情境进行语言训练的方法,揭开我国情境教学的新篇章。
文言本身特点及初中生的学情特点决定着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传统的古诗文学习方式是认知、阅读、朗诵,侧重于反复“再认”,这是必要的语言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中,认知因素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一定层面上忽视了情感因素,这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情境教学借助语言、媒体等工具创设学生可接近、可沉浸、可理解的文化环境,“直观、自主、愉悦”地呈现学习内容,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此实现古诗文教学目标。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古诗文中鲜明的形象、真切的情感、悠远的意境以及蕴含深刻的道理。学生可与作者高度共感共情,在共情中理解和认同传统文人及文化。最终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文化化人的目的。经过多年实践,笔者探索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情境创设模式。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好奇心,诱发主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诸多教学设计注重导入环节也正是体会到了这一点。
古诗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此笔者尝试由中心字导入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岳阳楼记》的讲解中,以“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长联导入,启发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考虑“两字关情”中的两字为何?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激发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经历反复探索之后,理解“忧”“乐”两字水到渠成,文章情感得以升华。当学生沉浸在思维突破的喜悦之中,顺势引入新课《醉翁亭记》,寻找可以贯穿文章的一字立意的字。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迅速在文章中搜寻线索,以此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内在学习动机被点燃,从而触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再如杜甫的《春望》,尝试谜语导入—“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这副对联说的是谁呢?是诗圣杜甫。那么你能从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里“望”到什么呢?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在诗文营造的硝烟战火中,通过一个“望”字分析出各种不同的情感。有遥望长安破败之景的失望、有收到家书语报平安的盼望、有顺利到达灵武一酬报国之志的渴望,还有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的祈望。
此外,也可以通过古诗文创作的背景或者作者的身世际遇营造一个故事性导入。例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扬州初逢的宴席为新课导入的契机。初中的同学对于白居易比较熟悉,所以自带亲近感。“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遭遇人生失意的刘禹锡和白居易二人在扬州初逢,推杯换盏之间,成就了一段惺惺相惜的诗坛佳话,白居易以‘合知应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拍案而起,为初次相遇的刘禹锡打抱不平,展现了文人气节与仗义疏阔,让我们看看面对萍水相逢的替自己仗义执言的白居易,刘禹锡是怎样回复的?”这个导入设计,既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酬和之作的性质点明,又把学生带入到那场宴席,觥筹交错中,深入刘禹锡的字里行间,深切体会“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抑郁不平及仕宦浮沉的豁达襟怀。
教学不仅是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学生主动地学习。好的情境创设为体会情感做好了铺垫,锻炼了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创设赏读情境,倡导多读书,渗透教育性
“情者文之经”,情感是古诗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古诗文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共情的能力。教师以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及道德情操,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在初读课文中就要“先发制人”,激发学生在学习动机中“入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感受形象出发,观察古诗文意象,结合思考由表及里体味文本。或者借音乐创设诵读情境。音乐,本来就是诗词的灵魂伴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读”,在音乐声中带着学生吟诵,是一种特别受欢迎的上课方式。每当音乐响起,即使是最调皮的同学,神情都会迅速变得平和而宁静。随着反复吟诵,同学们那还稚嫩的声音,竟然会声情并茂地表现出种种古人的厚重情感。学生能够感受文字本身传递出来的音韵平仄之美,他们不仅可以读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少年担当,也可以读出“左牵黄、右擎苍”的老夫轻狂。他们可以读出“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山川壮丽,更可以读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气干云还有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伤感失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宗悫长风。
教学不仅为了习得文化知识,还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止步于书声琅琅,教师还应该创设分层次诵读诗文的情境。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与诗词的初见可以正确流利地朗读,感受文字本身传递出来的音韵平仄之美;疏通文义之后的重逢,需要“手到、眼到、心到”,达到“四不”(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不回看)要求下的默读,专注领会诗歌的情感意境;等到意象、意境、情感了然于心,这时候需要一场声情并茂的诵读,来酬答这一场感发情志的相遇。笔者曾经运用这种方式激发了许多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热爱。有很多孩子,仅仅因为初一的课堂诵读以及学校的“春日诗会”,激发了兴趣,他们爱上了诵读、爱上了诗词,甚至自发自觉地背诵了很多诗词,初一还没结束有很多同学就能背下初中全部诗歌,并开始尝试《春江花月夜》《长恨歌》《滕王阁序》等高中名篇。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形成了多读书的习惯。而后从这些同学的反馈来看,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他们有着很扎实的文学功底,奠定了他们学习的信心。即使走入社会信手拈来的出口成章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文化自信。从被动到主动,从死记硬背到为了热爱为了美而多阅读,甚至熟读成诵,改变了学习枯燥的印象,既达到了育人目的,又促进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还可以通过对古诗文进行多元品读,启发思考、拓展思维、丰富人生体验。培养领略美好的胸襟、自我调适的能力、豁达而富有同情的心、面对人生起伏的良性心态、教人幸福的能力、以此实现“温柔敦厚”的人格塑造。
三、创设写作情境,提升想象力,培养创造性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系列文件,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内涵阐释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两个方面同时提到了创造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重申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时代要求下学校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职能由此发生了转变,不再是一般意义上讲授知识,而是创设创新情境,激发创新理想,培养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能,从而培养创新人才。
语文学科的审美创造离不开语言的运用,诉之于口,行之于笔端,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可见作文是语文课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作文教学历来也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难点,很多作文课效果并不明显。很多时候,教师千方百计,学生无动于衷,更不用说文言写作。笔者做过很多积极尝试,运用语言学习规律促进文言文教学,其中就包括“尝试文言写作,在表达中内化语言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欲,培养了其创造性。
朗诵和阅读的程度再好,也只是停留在了“再认”的程度,要让语言能力高度内化,就必须要勇敢踏出独立的“回忆”阶段。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学会自由地运用这门语言。那么写作表达训练就是不可或缺的,而情境创设却是土壤。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李吉林老师经过多年探索,认为“情是教育的命脉”,我深以之为然。入情、动情、移情,情动而辞发。因此要想促成文言写作,必须借助情感作用,真情、期待、激励从而培养出学生自信,促使学生拥有思维、想象、记忆智力等活动的最佳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会焕然一新。记忆深刻的是冬日傍晚的一节课,学生很是疲惫,笔者看到一束光照洒在教室墙面,树影斑驳映衬在红墙上,于是让同学们关了灯,观察那光、那墙、那道树影,学生“哇声一片”。笔者顺势启发,看看那影子的形状,看看光与影的碰撞,联想一下哪些场面让你印象深刻,学生马上想到了《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在那一刻,学生从课文里学到的知识形成了闭环,为了让这个闭环落地,笔者当即让同学们写了《树影斑驳》习作,反响特别好,时至今日依然被他们时常引用,津津乐道。社会是学生知识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情境,是情境创设的源头活水。2023年末“东方甄选”董宇辉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全民皆知。刚好有一位同学在课前三分钟的分享中提到了这件事,引发了全班同学的广泛讨论。许多孩子都有表达的欲望,如果强行打断他们的热情,进行本来准备的课堂教学内容效果不会太好。情之所至,想象力自然开启,情动而辞发,于是笔者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各抒己见,合作探究。等大家纷纷发表完自己的感想后,根据同学们的发言,创设情境,你作为宇辉的老乡,根据刚才的发言,为他做个小传,表明你们的立场。此时,这些学生还没学习过文言人物传记,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班同学第二天都交了这项选做作业,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例如,同学写道:“宇辉者,梁州镐京人也。自幼发愤图强,阅典无数,识天文,明地治,通古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怠。惟恨姿貌平庸,或曰其眼小,辉云此乃光之所照之地……吾以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之功高盖主者,必有壮志未酬之恨。然雪压翠竹,辉哂风轻雪如棉。”
王天昱写道:“播宇辉之名气,长学生之志气。又入东方甄选,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出言有尺,嬉闹有度,世人闻之皆如沐春风,引以为青年之榜样也。”
辛煜琛写道:“诸人望其择良木而栖,宇辉拒之。”时人疑之曰:“吾失意之时,予我抒志之道,今虽名就,不忍弃之。古杨涟感光宗谅其激奋,以身许国;杨嗣昌感崇祯之信,血洒疆场。古往今来,沧海桑田,但士仍为知己者死。”
分析学生作品不难看出,文字中既有入情之后动情的表达,又有移情之后深刻的审美体验,在写作创造过程中提升了自己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经过阅读、讨论、合作探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完成稚嫩但是不乏新意的表达。这次写作情境的创设完成了传统学习模式向探究学习模式的转变,启发带动了他们独立思考、敢于实践的尝试。经过反复的情境创设训练,终会培养出勇于探索、乐于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涵养高雅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吉林.激情萌发智慧—李吉林情境教育论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3]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温儒敏.把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当作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J].语文建设,2016(25):4-8.
[6]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钱梦龙.期待“目中有人”的语文教学[J].语文学习,1995(7):10-1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