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漫金山”是中国四大经典传说之一《白蛇传》中的重要情节,讲述了白娘子为救出被法海压在金山寺的许仙而引发大水淹没金山寺的故事。“水漫金山”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改编成了各种艺术形式,其中包括曲艺。本文从“团圆之趣”的视角出发,对曲艺中的“水漫金山”进行深入解读,通过分析这一传统民间故事,揭示其蕴含的团圆文化、正义精神以及艺术价值。
“水漫金山”作为《白蛇传》中的经典桥段,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主题吸引了无数听众和读者。在“水漫金山”中,白娘子和许仙在经历种种困难和挫折后最终重逢,并共度余生。这种“团圆之趣”符合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期待,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团圆的重视。曲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以说、唱的音乐形式将“水漫金山”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美好情感广泛传播开来。笔者认为,以“团圆之趣”为人们的心理切入点,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团圆之趣”理论
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自觉致力于喜剧创作的作家,团圆结局是其戏曲喜剧性的重要表征之一。在《闲情偶寄·格局第六·大收煞》中,李渔系统地提出了“团圆之趣”观点:“此折之难,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如一部之内,要紧角色共有五人,其先东西南北各自分开,到此必须会合。此理谁不知之?但其会合之故,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非由车戽。……骨肉团聚,不过欢笑一场,以此收锣罢鼓,有何趣味?……务使一折之中,七情俱备,始为到底不懈之笔,愈远愈大之才,所谓有团圆之趣者也。……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使人看过数日,而犹觉声音在耳,情形在目者,全亏此出撒娇,作‘临去秋波那一转’也。”“大收煞”是在总结中国古典戏剧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式戏剧美学理论,是指在戏剧的结尾部分,通过紧凑的情节安排和强烈的情感冲突,达到高潮并迅速收尾,
使整个剧情呈现出完整而有力的结局。我国的绝大多数戏曲剧目都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收场,无结束性结尾或悲剧性、毁灭性结尾都是较为少见的。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是按照民族特殊心理及文化的特殊规律而存在和发展的。李渔认为,团圆结局是使戏曲戏剧性产生的重要叙事手段之一,它能够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和完整性。
纵观中国经典传说中的大团圆结局,无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双飞,还是《牛郎织女》中的鹊桥相会,人们总会对悲剧性的情节抱有惋惜心理并产生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因此会借助各种外力来满足对团圆结局的期望和追求,使得戏曲中的人物不管经历了多少苦难,最后都能拥有大团圆结局。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他认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充满了世间的色彩和乐观的态度,这种精神在戏曲、小说等艺术形式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悲到喜、离到合、困到亨的转变,反映了中国人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于和谐美满生活的追求。
二、曲艺“水漫金山”中“团圆之趣”的表现
(一)曲艺中的“水漫金山”
曲艺是我国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是以说和唱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曲艺种类丰富,有弹词类、牌子曲类、琴书类等。以江苏省的曲艺音乐为例,不少著名的艺人创作了有关《白蛇传》的曲艺作品。其中,有关“水漫金山”的故事情节大多集中于扬州清曲、清淮小曲、徐州丝弦、徐州琴书等曲艺种类(见表1)。
以徐州琴书的代表性曲艺作品《水漫金山》为例,其主要唱腔为凤阳歌,曲调优美柔和,既适合抒发人物情感,又适合平缓的叙述,同时还能表现人物间的对话。“白娘子坐鸾房自私自叹,思想起游西湖珠泪(的)不干。曾记得三月三同青儿西湖游(哪),偶遇着许相公去把坟添(哪)。同舟船借雨伞许下凡配(呀),小奴家贪红尘匹配良缘。成婚后我与(的)许郎恩情重,俺言说(呀),恩恩(的)爱爱过到百年。谁料想老法海与奴作对,用毒技拆散俺美满的良缘”唱词中,白娘子追忆游西湖的往事,以及与许仙的相遇、相爱直至婚后的幸福生活,但这种幸福却被法海的出现无情打破,法海使用卑劣手段拆散了他们的婚姻。尽管从唱词内容来看,白娘子与许仙之间的情感历经坎坷,但纵观《白蛇传》全篇,他们的爱情最终仍是团圆结局。此外,方言词汇的巧妙运用,如“从东海‘唿啦啦’直来了金头鲤鱼儿攻打头阵,小鲫花成了精把守(的)后营……那螺蛳精它‘哞嘎哞嘎’刮得都是拧劲子风。癞头鼋‘咕咚咚’打罢了催阵的鼓……河豚鱼亚赛了(那个)母大虫”中“唿啦啦”“哞嘎哞嘎”“咕咚咚”等拟声词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使水漫金山的场景更加生动逼真。而其中“拧劲子”(常用于表达一种负面的情感或状态)、“亚赛了”(常用来表示对某件事情或某个人的赞赏、夸奖或满意)等徐州当地常用的口语表达,则进一步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
为作品增添了浓郁的地域特色,也为观众带来了独特且丰富的艺术享受。艺术家通过生动的描述,不仅具象化了“团圆之趣”,还刻画了白娘子的勇敢和坚韧、许仙的忠诚和守候,以及他们为爱情所付出的努力,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团圆背后的温暖和希望。
(二)“水漫金山”中的团圆元素
1.人物的团圆
婚姻与爱情不仅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还是艺术探讨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描绘婚姻与爱情的经典篇章,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及《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诗篇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团圆之趣”,体现了人们对美满姻缘的向往。作为“人蛇之恋”的代表,他们的故事有着超脱世俗但不容于世俗的情节,充满了曲折和冲突。“水漫金山”这一情节的设置,以独特的方式体现了婚姻与爱情的团圆。第一,白娘子“水漫金山”的举动,是她对许仙深深爱意的体现。当得知许仙被法海困在金山寺生死攸关时,白娘子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救回她的丈夫。这种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正是婚姻与爱情团圆的基础。第二,虽然水漫金山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但是这也凸显了白素贞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的决心。这种为了爱情而勇敢付出的精神,也是婚姻与爱情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第三,虽然水漫金山后白娘子被压在雷峰塔下,与许仙暂时分离,但是他们的爱情并未因此消散。相反,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考验后,他们的爱情变得更加坚固。
2.家庭的团圆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体现了家庭的团圆。家庭团圆这一贯穿中国文化的主题,深深烙印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成为跨越时空的共同期盼。在《白蛇传》中,“水漫金山”虽以冲突开篇,但也为后续的家庭团圆埋下了伏笔。也就是说,尽管该情节直接展现的是冲突与挑战,可是随着矛盾的化解,白娘子与许仙不仅重归于好,还迎来了他们后代的团聚。白娘子的儿子在长大后得中状元,前往雷峰塔前祭母,最终成功将母亲救出,得以全家团聚。白娘子以她的善良和贤惠赢得了许仙家人的认可和尊重,并与他们和睦相处,共同面对困难,最终实现了家庭的团圆。这种家庭的团圆,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富足,还体现在情感上的亲密与和谐。
3.社会的团圆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不仅是一段跨越种族与身份的深情演绎,还是对社会团圆理念的深刻诠释。在那个封建礼教森严、阶层分明的时代,白娘子作为异类,与凡人许仙的爱情自始至终都面临着社会的偏见与压力。然而,他们的故事却如同一股清流,打破了身份与界限的桎梏,展现了不同身份和背景间相互理解、包容和接纳的可能性。这种超越常规的爱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和谐共处的渴望。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接纳,他们的故事也成了传颂千古的佳话。这种社会的团圆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共生理念。
(三)曲艺中水与“团圆之趣”的结合
“水漫金山”以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巧妙地融入了水元素,使其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力量。从“水漫金山”的壮观场景到白娘子在水中英勇救夫的举动,水不仅贯穿了整个故事,还成为情感传递的桥梁。故事中,白娘子施展法力,引发洪水淹没金山寺,这一幕凸显了水作为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抗拒,展示了水在塑造环境、改变地形方面的巨大威力,如清淮小曲《罗江怨》中的“举目四下观,长江发大水,滚滚乾坤翻”,以及徐州琴书《水漫金山》中的生动描绘,都展现了水势的浩大和汹涌。这些描绘不仅体现了水势的威力,还透露出人们对水这种自然之力的敬畏之心。
在“水漫金山”中,水文化的象征意义与“团圆之趣”紧密相连。“水漫金山”的场景既展现了白娘子为爱勇往直前的决心,又寄托了世人历经艰辛终能团圆的信念。人们在面对水的变幻莫测时会更加珍惜和向往团圆与稳定的生活。同时,水的流动性还象征着情感的交流与融合,为“团圆之趣”的展现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通过曲艺这一艺术形式,水文化得以生动展现,其描绘的细腻性和表达的传神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还让听众仿佛置身于那波涛汹涌的现场,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进一步体会到水与“团圆之趣”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之,“水漫金山”作为《白蛇传》中的重要情节,在曲艺的演绎下,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从“团圆之趣”的视角出发,我们不仅能领略故事中白娘子与许仙历经磨难终得团圆的深情厚谊,还能深刻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团圆文化、正义精神以及丰富的艺术价值。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