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名著阅读,有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相关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运用知人论世、古今对比等方法,设置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批判性思考,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声画联璧的方式,促使学生更直观地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文化素养,全面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来的,以一种相对牢固的形式保留在中华民族基因中,包含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等。在名著中,有许多对角色人物生活的细节描写,其实都蕴含着传统文化要素。解读名著中的传统文化要素其实就是在解读角色人物的生活和作者铺垫的细节,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好理解名著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名著阅读的积极意义
语文教材中所推荐的名著大多都是历代经典名作,其中涵盖大量传统文化要素,如古代的建筑、服装、配饰、礼仪、诗词歌赋等。这些名著是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和深入的文化解读,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作品深层的文化含义,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名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情感培养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名著中人物行为的分析和情节变化的理解,学生能学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和遵守社会规范。名著对事物、人物不同角度的描写以及对传统文化要素的体现,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名著内容时,与其所描绘的人、事、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喜爱名著,教会学生解读名著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以及文学素养的必然选择。
二、初中名著阅读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教学实践
1.勾画故事主线时代背景,突出知人论世
名著产生年代久远,语言往往较为艰涩,如果使用单一的教学引导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较为低落。鉴于此,教师要根据名著的内容和特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名著感兴趣,为名著阅读教学创造条件,进而助力学生理解传统文化。
知人论世就是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他创作所处的社会背景。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作者的重要经历以及作品创作的政治、生活背景,使学生能够结合这些历史文化知识走进作者所处的时代,在具体的环境中切实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教授《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经历及其所处的社会背景。曹雪芹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后因家族衰败,他经历了从繁华到贫困的巨大转变。这种个人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红楼梦》成为一部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种种矛盾与冲突、描绘大家族兴衰沉浮的鸿篇巨制。
2.创设古今对比阅读情境,鼓励思辨质疑
阅读名著固然重要,但学生在阅读名著时深入思考,在思维上获得成长更加重要。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内容,设置古今对比的阅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名著中的内容。
例如,在《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一文就包含了作者鲁迅对“孝”的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辩证的思考方式,识别并传承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对其糟粕持批判态度,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引导他们深入探讨“孝”的多层含义。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名著阅读任务:为什么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要批评“孝”?鲁迅批评的“孝”究竟是什么?请结合传统的“孝”文化以及作者鲁迅眼中的“孝”进行论述。教师可让学生从古今视角认识传统的“孝”,促使学生回到文本中寻找答案,也鼓励他们联系自身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从而形成一种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深度阅读,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和看待传统文化。
3.解读名称称谓的隐藏信息,揣摩人物情感
人物的名称远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标识,它深藏着作家对人物性格、命运以及社会身份的精心描绘。以《水浒传》中的杨志为例。名著中的人物名称常常通过谐音、象征或直接描述等手法,揭示人物的核心特征或命运轨迹,其姓名中的“志”字精准预示了他的人生抱负与性格缺陷,展示了一种命名的巧妙与深意。对人物姓名、称谓进行整理和分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纷杂的阅读内容中厘清头绪。
人物的称谓分类有两种思路。第一,在称谓的内部进行详细比较,深化学生的理解。例如,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是当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尚书省下又设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第二,在不同作品中总结同一人物称谓。例如,在《水浒传》中,周通称刘太公为“丈人”“泰山”,并自称为“女婿”。关于“丈人”,在《唐书》中记载:“杜黄裳之婿韦执谊为相。黄裳劝其请太子监国,执谊曰:‘丈人甫得一官,奈何启口议禁中事?’”《晁氏客语》也提到开元十三年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其婿郑镒因岳父之力从九品晋升到五品,明皇称其为“泰山之力”,这说明“泰山”这一称谓同样反映了岳父的重要影响力。“娇客”作为对女婿的俗称,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苏轼在诗中写道:“妇翁不可挝,王郎非娇客”,这种称谓不仅体现了女婿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还带有一种亲昵和尊重。
4.探究名著传统礼仪叙事,观照文化演变
传统礼仪涉及生育、嫁娶、丧葬等场景的风俗礼仪,也包括日常生活的礼仪,这些内容较为抽象且复杂,学生难以通过文字描述全面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名著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以教学《水浒传》为例。为便于学生理解《水浒传》中的场景,教师可以结合影视视频,播放有关制度礼仪的具体细节,如《水浒传》中对为蔡京祝寿的细节描写,教师可以结合影视内容进行讲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现代礼仪。教师在名著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让沉闷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中制度礼仪的理解,同时通过迁移运用的方式,将制度礼仪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通过规范自身礼仪的方式提高个人修养。
5.声画联璧吟诵重释古诗,体会意境营构
部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难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也较难将古诗词与诗人的人生经历联系在一起。而在我国古代名著中,古诗词和故事情节联系在了一起,成为名著的一部分,甚至在名著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与故事情节、景物环境和人物命运等融为一体,与古诗词的创作环境或创作目的密切相关,也为学生通过声画联璧的方式重释古诗、体会意境营构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在教学《红楼梦》时,可以引入林黛玉的《葬花吟》一诗。这首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因感叹身世飘零,又见到落花满径,触景生情,吟出了这首充满哀怨与无奈的《葬花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林黛玉的才情与敏感,也深刻反映了她的内心世界和对命运的无奈。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和配乐诵读,让学生置身于名著所营造的环境中理解古诗词,从而加深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通过古诗词与名著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可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古诗词阅读体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文化、意境、作者情感以及时代环境的探索。
6.问题驱动引领自由阅读,深入文本探究
要想让学生全面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依靠学习课本中的名著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古典名著,从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名著教学能够在更加坚实的传统文化认识基础上展开。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除了挖掘传统文化要素外,还可以开展专题讨论和研究,让学生自己设定想要研究的传统文化要素内容,并收集相关的细节,进而在文化探索中提升个人素养。
教师以《红楼梦》中的经典章节“黛玉葬花”为例,设计了一系列问题驱动的学习活动。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还能自主设定研究方向,深入探索其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教师首先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如“黛玉为何选择葬花?这一行为反映了她怎样的情感与性格?”“‘黛玉葬花’中,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它与黛玉的命运有何关联?”“曹雪芹在描写葬花场景时,运用了哪些文学手法来增强情感表达?”教师在创新名著阅读传统文化要素解读教学活动后,还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自由,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激发个人学习能动性。基于此,教师可以开展“名著传统文化要素”的解读和传播专题活动,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角度,对名著中的传统文化要素进行解读,并强调学生在阅读名著、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多参考文献资料,从多个角度了解名著中讨论的传统文化要素,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式,从批判的角度分析名著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有所选择地学习其精华部分。
三、结语
传统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积极主动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教学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不同的专题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发现,为其自主探究名著中的传统文化要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岑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四大名著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2):51-53.
[2]顾振宇.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交互创新—以名著配对游戏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5):279-280.
[3]李春才.注重名著阅读,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J].新课程(小学),2019(9):4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