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图像学是20世纪西方主要的艺术研究方法之一,是研究作品主题、意义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的一种工具。20世纪80年代,图像学理论被引入我国,对我国的艺术史研究起到了重大作用。本文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方法中三重阶段理论出发,分析周昉《簪花仕女图》中所蕴含的深厚意蕴。

  一、图像学概念及其发展

  (一)图像学概述

  20世纪80年代,图像科学被引入中国,得到了许多美术史研究方面学者和教授们的拥护,对我们艺术史学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图像学从图像志演变而来,它的研究对象是艺术作品的题材与风格,以及它所处的时代和时代与环境的关系。

  20世纪初,部分中外学者对“图像学”的本质作出了新的界定,认为它是一门以详尽阐释历史为目的的科学。图像学的产生,在国际上和中国艺术史上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图像学起源

  对图像学的研究起始于德国学者阿比·瓦尔堡。他将图像学引进了美术史研究领域,并将图画学和图像志从传统的学术范畴转移至其他专业领域中,但他对新的学术方式仅仅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构想。在瓦尔堡的“图像逻辑学”后,图像学科又获得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三)图像学的发展和完善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对图像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诠释。《图像学研究》体现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自然意象的理解,对人物、动物和植物等自然对象进行辨识,即前图像志描述。第二个层次是对传统的绘画意象的阐释,也就是对某一具体题材的诠释,这就是影像学的研究方法。第三个层次则是指影像的深层文化内涵,也就是影像的终极目标。

  (四)图像学的深入探讨

  贡布里希以潘诺夫斯基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图像学的问题。贡布里希指出,诠释一部著作,就是尽可能地去表达作家的真正目的。在贡布里希看来,创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思想传达出去,而一部艺术品,却不能完全依照创作者的意愿来创作,它是由多种要素共同作用的,在各个时代,其表现的内涵与思想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诠释艺术作品时,一定要把作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这就需要图片研究者在理解作品主题、形式的同时,也要熟悉图片创作背景,使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阐释,而是获得更深刻的理解,且要有客观证据作为基础,从而获得避免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盲目猜想与臆测。

  二、《簪花仕女图》的图像学意义

  《簪花仕女图》是中国唐代画家周昉的画作。唐代是我国美术发展的巅峰,其中人物画尤为优秀。周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画家,以宫廷人物和贵族生活为创作题材,主要表现上层阶级的日常生活和居住环境,在中国历代人物画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常常与唐代人物画家张萱相提并论。
 

 
  《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周昉,字景玄,官至宣州长史,初效张萱画,后则小异。颇极风姿,全法衣冠,不近闾里,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宣和画谱》云:“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至其意秾态远,宜览者得之也”。周昉常以贵公子的身份出入官宦之家,对上流社会十分熟悉,周昉笔下丰腴艳丽的仕女形象便是当时上流社会女性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前图像志分析

  前图像志分析就是从图像学的第一层次去分析,即解读表面信息,通过描述画面达到对其的初步认识,所见即所得。《簪花仕女图》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全卷为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是继张萱以后唐代仕女画的又一巅峰之作。《簪花仕女图》全卷采用平铺横列的形式,以唐代贵族妇女的日常游乐生活为创作题材,惟妙惟肖地记载了在春夏相交之际,几位衣饰繁复华丽的宫廷女子在宫廷中百无聊赖,以赏花戏蝶、闲步游玩来度日的生活。本图没有对周围环境的描绘,只是生动刻画了五个贵族宫嫔和一个侍女。画卷中的仕女体态丰腴、衣着华丽、高髻戴花、妆蛾眉,与张萱的“绮罗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画作以两只小狗、仙鹤以及花和蝴蝶等母题元素从右到左依次展现了三组表现生活场景的画面。几位仕女乍看相似,细看则不尽然。画卷右起第一位仕女,身穿朱红色长裙,外披淡色罩衫,上搭同色系的披帛,头戴一枝牡丹花,向右微微侧身,左手执麈尾,似乎在逗弄小狗,营造出叙事感和故事感。第二位仕女身着朱红色襦裙和浅色纱衣,朱红色长裙上饰以绿紫色团花图案,配深色披帛,右手轻提领口,营造出天气闷热之感,其与第一位仕女相对而立,共同组成画卷的第一部分。第三位人物从古代人物画遵循主大从小的规律来看,其身份地位相对于其他几位人物较为低下,应当为其他几人的侍女,从衣着服饰来看,也能区分出来,其身着纱衣,手持长扇,在发饰上相对简单,没有过分装饰,神情平静且温顺。第四位仕女佩戴荷花发簪,身着朱红色裙和白色纱衣,右手持红色花朵,似乎正在凝神观赏手中的花。第五位仕女在画卷上处于稍后的一个位置,又与第三位人物区分开来,更像是从远处而来,其佩戴海棠花发簪,身披红色纱衣,服饰发簪极为华丽,神情傲然,望向远方。最后一位仕女,身着褐色纱衣,襦裙胸口处有装饰图案,佩戴芍药花发簪,手上停留着一只蝴蝶,回首倚望,身姿优美,似乎听到呼唤,其回首之势又与画卷最右边的仕女形象构成一种呼应之势,叙事感十足。

  (二)图像志分析

  唐代人物画对人物性格的表达,不仅是满足于外形的相似,更着重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揭示,即所谓的“传神”。擅长运用长卷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及其人物形象。周昉人物画“多见贵而美者”,画中人物肌理细腻,风姿绰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周昉的人物画运用独特优美的造型程式、富有意境的构图、劲健流畅的线描,以及富丽和谐的设色展示了唐代仕女形象。

  《簪花仕女图》运用简洁有力、生动写意的线条描绘了几位仕女形象,在画面转折处增添圆浑的笔法,笔墨轻快流畅。周昉对画中的人物和景物分别进行不同的描绘,使其兼具疏密二体之长。在对人物服饰进行刻画时,他主要运用了琴叶描的技法来展现丝绸质地以及其薄如蝉翼的质感,这种技法从魏晋时期的细密风格发展而来,细劲遒丽而不失纤弱,形成自身流转多变的表现语言,具有丰富的装饰性和审美性。对人物的脸部和手部采用圆浑精确的笔法,将六位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在刻画发髻和发饰时,采用精密细致的笔法,展现出大唐时期的发髻审美风尚。在对画卷最右边的环境进行描绘的时候,浅墨勾勒花卉,浓墨描绘山石,用干笔皴擦出山石的凹凸关系,以突出不同物体的纹理。刻画狗时,用细笔勾勒出其外貌,再用水墨描绘,又用宛若吴道子“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手法刻画毛发,表现了小狗活泼可爱的样子。描绘仙鹤时,用细力遒劲的手法勾勒外形,以略微方硬的笔法刻画细节部分,再辅以浅墨描、重提墨的方式描绘仙鹤的羽毛,呈现出灵动、肆意、活泼的仙鹤形象。

  在《簪花仕女图》中,周昉运用重彩画法,设色浓重艳丽,背景以暖色调为主。仕女皆身穿长裙、罩纱和披帛,面料质地轻薄透气,并在服饰上搭配当时流行的绿紫色团花,服饰色彩以朱红色、褐色为主色调。发饰以鲜花、发钗、发簪和步摇等装饰物为主。每个仕女的着装皆有变化,在画面中统一和谐又有变化。仕女服装皆质地轻薄、料子华丽、图案繁缛,是唐代丝织业和手工业发展成熟和繁荣的一个重要体现。

  根据画卷中仕女的服饰、妆容等细节,大致推断出周昉所处的是唐由盛转衰的时代,早期的繁盛场面已不复存在,颓废之势逐渐显现。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与处于盛唐时期的张萱绘画风格相比,已经没有那种轻松欢快的氛围,更多的是反映精神上的苦闷与消极。而这样的转变又是时代变化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周昉在人物画上的特别之处就是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精神刻画,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顾恺之在画论中描述的“形神兼备”的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唐后期的审美意趣转向委婉含蓄。

  (三)图像学分析

  整幅画卷描绘的似乎是晚唐时期的繁盛景象,但是在物象之中隐含着颓败之势。画卷中右起第一位贵族妇女手中所持的麈尾,最早出现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大量使用。麈是一种体积比鹿大的鹿科动物。东汉李尤《麈尾铭》中认为麈尾象征至高无上的道德,持之以发言遣词,则具有教化的作用。魏晋时期,认为麈尾为文人雅士所用物品,而图中仕女却用麈尾逗弄宠物,不得不让人深思这一画面背后的含义。

  白鹤象征道教,道教强调的是自然,顺应天意。白鹤有长寿之意,但却与画卷中仕女头上的簪花构成一种矛盾。花作为一种植物,花期过后便会消亡,花的短暂与白鹤的长寿形成对比,唐朝统治者希望能长久统治,但这个愿望就像花期一样短暂,最终还是走向灭亡。

  画卷末的蝴蝶在历史记载中也有着丰富的意蕴。庄周梦里的蝴蝶象征着人类可以拥有不受陈规戒律约束和压抑的自由,人们可以像蝴蝶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飞翔。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尖锐,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与之前盛唐时期的繁荣安定完全相反,这只死去的蝴蝶暗含着那宛若桃源的大唐盛世已不复存在。同时蝴蝶也是爱情的象征,在宫廷之中,帝王的爱是虚无缥缈的,戏蝶的贵妇终日只能在宫中侍花弄草,打发时间,直到死亡。

  另一方面,《簪花仕女图》也给我们展现了唐朝强盛的面貌以及文化的开放,这个时期的唐朝文化更追求一种丰腴之美,与魏晋的“瘦骨清相”大相径庭。虽然这一时期社会风气开放,但由于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唐朝仍然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人物形象按照主大从小的程式刻画。服装的色彩也是阶级划分的重要标志,在唐朝,女性服装以明黄、朱红等颜色为贵,画卷中人物形象皆着红衣,暗示其尊贵的身份和严格的等级划分。
 

 
  在唐朝,女性的地位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女性骑马,穿男装出游。在本画卷中,女性服饰也较为时尚和开放,与以往风格不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的主要功能是“成教化,助人伦”,更多起教化作用。东晋画家顾恺之所作《列女仁智图》描绘的是古代贤能的妇女形象。这些揭示了在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熏染下,仕女画对女性的教化作用。自唐以来,仕女画更多是去表现生活状态和面貌,而不是对女性的教化。

  图像学作为艺术史研究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方式,能够通过图像的表层语言解析其深层的含义,对我们了解和研究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艺术史是一部不断发展的历史,图像学的出现就像是一份有力的证据,与其他艺术史研究方法一起为中国传统绘画的考证提供支撑。我们不能仅仅立足于当时的历史语境,还要从画面内容出发,去阐释图像背后所要传达的信息和含义,尽可能地还原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

  《簪花仕女图》是历史的产物,通过图像的形式展现出唐代妇女的生活和状态,将社会文化、时代风气与个人命运、审美意识联系起来。以图像学的方法解读《簪花仕女图》,不仅能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还可以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中去探寻画家周昉个人经历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簪花仕女图》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