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其中包括大量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特别是在《郑风》中,有着大量描述热恋、失恋、男女欢聚、夫妻合唱等爱情主题的诗歌,但这些在历史上都被简单地用“淫声”来概括。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对此进行了评价,称“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因此,在历史上,《郑风》一直是卫道士们所不屑的“靡靡之音”的代表,《吕氏春秋•本生》中亦写道:“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而实际上,《郑风》的文学价值是巨大的。本文旨在摒弃封建思想对《郑风》的负面评价,对《郑风》重新作出解读。
一、《诗经·郑风》的文献研究
邱永山于1996年在《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锐意求新的〈诗经·郑风〉》一文,以“郑声”音乐形态为视角,对《郑风》进行了剖析和论述,并指出了《郑风》所展现出的热情、直率、豪放,这正是其艺术成就之所在。《郑风》的艺术特征与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所选的十七首诗歌,除《溱洧》之外,都是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赋”为主要手法,两者相得益彰,营造了一种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艺术效果。
郝雨萌于2007年在《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上发表《从〈诗经·郑风〉浅析郑人的文化精神》,对《诗经·郑风》的作品题材、人物形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使读者可以体会到郑人爱情至上、勇于行动、坦然大方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精神。
王建成于2022年在济南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诗经〉音乐美育研究》,以期通过挖掘《诗经》中的音乐美育价值来建立音乐领域的文化自*,这也增加了《诗经·郑风》的美育研究价值。
李馥君2022年的硕士学位论文《〈诗经〉家国情怀的建构及书写特征》从家园情结、族类意识、国家情怀三个层面,对《诗经》中家国情怀的建构进行梳理,分析了其成因与存在形式,考察了《诗经》中家国情怀的书写结构,剖析了家国情怀观念下的家园环境书写、礼乐文化书写、“中和”之美书写的文化意蕴,并以“温柔敦厚”的诗美规范为视角,揭示了《诗经》所处时代的家国情怀的书写特征。
周俊2022年的硕士学位论文《〈诗经〉中的物候审美意象及影响研究》以《诗经》为例,将大量的物候现象与自然和现实联系起来,并用文学的方式加以表达,显示出作者对植物物候的人文关怀。此文对《诗经·郑风》中的物候进行了梳理,探索了物候与人和物之间的联系和成因,试图从中发现国之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在某种意义上对《诗经》物候的研究视野进行了扩展。
郭院林2023年在《江苏社会科学》上发表的《季札评〈诗经·郑风〉之“细”涵义探*》从历史的角度对《左传》中季札评《诗经·郑风》的相关内容进行阐释。得出论一:可以从当时人们对周王朝音乐的态度来看春秋哲学家们的艺术美学心理,一种是赞赏,一种是畏惧;论二:从时代背景来看,《左传》中引《郑风》并无贬低之意,其后期的消极情绪主要是由于畏惧新学,又不知道该怎样妥善应对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季札观周乐》的论述,恰是一个转折点,自此之后,人们认为《郑风》的诗歌、音乐,对“雅”“颂”等传统音乐造成了美学上的冲击,使礼乐崩坏。
郝鑫淼在2023发表的硕士论文《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诗经〉文献研究》研究了20世纪前30年这一时期的《诗经》文献的内容与特点,文献范围主要包括今文经学派的《诗经》文献、古文经学派的《诗经》文献、今古文兼采的《诗经》文献以及以注释体例和阐释特点为主的《诗经》文献。
二、《郑风》被冠以“淫风”的原因
在先秦时期,郑声就被论断为“乱世之音”,《论语·阳货》中言“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礼记·乐记》言“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这些思想把郑乐看作与雅乐的对立。到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致使《论语》《诗经》《礼记》被立为汉朝官学,因此,对郑乐的评价更是以贬为主。汉代儒生许慎认为“郑诗二十一篇,说妇人十九矣,故郑声淫也”。到宋朝以后,朱熹、王阳明等学者对《郑风》的言辞抨击更为激烈,当时的封建礼教批判私欲,认为男女自由爱情超出当时的礼法,故郑声被冠以“淫风”。《郑风》中描写男女情爱的诗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描写男女主人公在江边嬉戏的,比如《溱洧》,有描写男女主人公在山野间相遇,一见钟情的,如《子衿》,这些爱情诗与国风中其他爱情诗相比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1)不胜枚举。朱熹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啻七之五。”这一比例,与国风中其他爱情诗相比数量更多。
(2)女子是这些爱情故事的主人公,正如朱熹所说的“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
(3)诗中大多洋溢着欢快的情绪,体现了自*、豪放、纯朴美,没有一丝对爱情的嘲讽。
以上,是《郑风》中的爱情诗区别于其他“风”诗的重要特征,也是《郑风》被视为“淫诗”、郑声被视为“淫乐”的根本原因,因此很久以来,《郑风》一直受到封建卫道士的抨击。然而,这类爱情诗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它是郑一带传统文化达到某种水平后的必然结果。这三个特点的形成都是与大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三、形成《郑风》之诗风的社会背景
第一,《郑风》中爱情诗的特征之一就是数量多,可见在郑人的生活中,爱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其他国的爱情诗歌就相对较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要解决政治、法律、宗教和文学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吃饭的问题。换句话说,人只有在物质上达到了富足和稳定,才能从事思想和精神的活动。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郑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商贸中心。商业的繁荣为郑国的政治和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其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郑风》中大量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郑国社会与生活的稳定与安宁。
第二,《郑风》的诗歌特点与其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郑国很早就被封为诸侯国,所以他们的祭祀、占卜、歌舞等文化习俗都已有长久的发展历程。虽然周人灭了商朝后周文化开始入侵,但郑国等更偏远地方的许多古老的习俗仍保存得比较完好。正因郑地保存着殷商时期纯朴的风俗习惯,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广阔的、开放的社会根基。因此,《郑风》的爱情诗数量众多且创作手法极为豪放,这与其原始纯朴的风俗习惯有着密切联系。
第三,在感情基调上,《郑风》中欢乐、豪放的调子与封建女性的人格特征大相径庭,这是封建卫道士对其进行批评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却是郑国女人的真实性格。受殷商残余文化的影响,舞蹈等习俗都折射出人类社会稚拙的天真,而这正是整个《郑风》的一大特点。
四、对《郑风》之内容及思想的重新评价
通过对《郑风》的内容以及思想的重新解读,我们知道了郑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经济、社会环境,因而对郑地的民风习俗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仔细浏览《郑风》中的爱情诗,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诗歌内容和表达出的情感都是当时正常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伦常。
(一)内容
《郑风》在内容上表现出的不同婚恋生活的情趣,营造出一种融洽的气氛,与多以“弃妇”“思妇诗”为特征的其他“风”中的诗歌大有不同。《郑风》共21篇,分别为:《缁衣》《将仲子》《叔于田》《大叔于田》《清人》《羔裘》《遵大路》《女曰鸡鸣》《有女同车》《山有扶苏》《萚兮》《狡童》《褰裳》《丰》《东门之墠》《风雨》《子衿》《扬之水》《出其东门》《野有蔓草》《溱洧》。其中描写了相亲的欢愉、一见钟情的热烈、恋人争吵的患得患失、初恋的娇羞与矛盾、对爱的忠诚、等待与相思的痛苦等,如《缁衣》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怀备至,《将仲子》全诗塑造了一个追求自由但因为礼教束缚自己的女子形象,《遵大路》描写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女曰鸡鸣》与《有女同车》都表现了男女相爱的情感。除一首为弃妇诗,一首为妇女恳求丈夫不要听别人的谗言的诗外,《郑风》中的内容大都赞颂了男女欢欢喜喜、青涩甜蜜的美好情感,其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一首就是《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二)情感
从情感角度来看,《郑风》的爱情诗真实地表现出了恋爱中的男女的各种细*思想。女子在爱情中所表现出的细腻情感,恰恰是她们作为女性所特有的感受。她们温柔细腻、情感真切,善于品味爱情中细*的情绪变化。例如,《狡童》中的女主角焦急得吃不下睡不着,对恋人的“不与我言”“不与我食”感到焦虑,这种可爱单纯的心理不禁会使人产生怜爱之情。这种对女子心理和情感的细腻描写是《郑风》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其高度艺术成就的表现。此外,《郑风》中的爱情诗还展现了当时女子热烈奔放、大胆真诚的特点。例如,《山有扶苏》和《褰裳》等诗歌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情感,是当时被病垢最多的诗歌。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这种俏皮戏谑和大胆真诚正是女子对男子深爱之情的体现。少女的调笑必然引来男子的回应,使场面热闹有趣,这充分展现了少男少女热情开朗的性格和欢快的戏剧性场面。此外,《郑风》中还展现了当时自由开放、质朴真诚的社会风气,这也为爱情的描写提供了土壤,例如《溱洧》描绘了情侣在节日中的欢乐场景,展现了和谐、自由、平等的氛围。这种自由开放和质朴真诚的特点是《郑风》的重要特色,也是对人性的最好诠释。
撇开封建传统的束缚,《郑风》的爱情诗散发出动人的光辉,其内容和情感上的大胆和真诚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同时,《郑风》诗歌中的文学特色也值得我们借鉴。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发扬,学者们对《郑风》的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