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在中国音乐领域,“移植”的提出最早见于1956年8月2日李凌发表于人民日报的《音乐的民族风格杂谈》一文。如今音乐领域中“移植”的普遍含义是将他文化的乐曲、技法等音乐构成要素进行合理改编,形成本文化群体审美心理认同的样式,对其进行再演绎形成相似风格的作品。

  一、《楚颂》的创作背景

  《楚颂》讲述了楚王项羽在多年征战中,爱姬虞美人始终相随左右,从一而终的经典历史故事,通过描写征战场面的激烈、霸王别姬的悲痛与乌江自刎的慷慨悲壮,赞颂了中华民族古往今来英勇、执着以及忠贞不渝的品质。从历史角度来说,作曲家将“英雄”与“爱情”两个主题交叉呈现;从音乐方面来说,《楚颂》的剪裁与结构体现了西方奏鸣曲式与传统乐器的碰撞,极具现实意义与戏剧化效果,将这段经典的爱情悲歌转化为一首威风凛凛、勾魂摄魄的赞歌,不论是描述美人薄命还是英豪末路,《楚颂》在音响的刻画与构思上都显得尤为可歌可泣、悲喜交集。

  二、移植笛曲于《楚颂》的技法运用以及其与二胡演奏的比较分析

  竹笛作为吹管乐器具有独特的发音原理和制作方式,并具备多个调性的音色特征。中国竹笛是以竹管制作并与气鸣发声原理相结合的乐器,竹笛制造者按照乐音体系十二平均律各音名的结构制作出具有不同音色和音域的竹笛。所以,竹笛的音色与音域无论是在演奏中还是在移植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
 
  二胡属于弓弦类乐器,音色圆润优美,其揉弦技法极具抒情性。在音乐处理方面,二胡能展现的特色竹笛未必能完全模仿,但竹笛具有的特点二胡亦未具有,这是因为乐器本身具有独特性与差异性。

  与二胡相比,竹笛的演奏需要气息、手指与舌头的相互配合,需要三者达到高度一致。竹笛无论是音色还是技巧都离不开气、指、舌的运用,其演奏技巧在不同乐曲风格中也呈现出不同的音响特征,因此合理地运用技巧以及奏出合适的音色特点是竹笛曲目演奏成功的关键。以下笔者将竹笛技巧分为两大方面与二胡演奏技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竹笛腹颤音技法与二胡揉弦技法之比较

  竹笛的腹颤音技法在演奏中常用在长音当中,以使情绪更丰富饱满。腹颤音需要依靠横膈膜和腹肌部位的弹性颤动使气流波浪式呼出,产生自在微妙的波动感,造成气量大小的交替变化或产生均匀波动的音色变化,使竹笛音色中带有强弱循环交错的起伏,宛如潮涨潮落的音响效果。此技法可以控制振动频率和振幅。小而快的振动可用于激越活泼、舞蹈性强、听觉冲击较强的演奏中;而大且慢的振动可用于优美舒展、悠扬深沉的长音演奏中。

  二胡的揉弦技法是指利用左手手指在弦上的某一位置不断形成扇面状的滚动,使琴弦的张力持续不断地发生变化,模拟人声颤动,发出类似波浪线状的声音,从而在演奏时达到一定程度上的情绪效果。从艺术表现力上来说,这能使旋律更加富有歌唱性,从音乐技法上来说,更加丰富了二胡本身的演奏技巧。竹笛的腹颤音技法与其有相似之处。
 

 
  从演奏技法方面分析,二胡的揉弦技法大量贯穿于乐曲的长音部分,其目的是配合乐曲背景,调动听众以及演奏者的情绪。从艺术表现力方面分析,成熟的演奏技法会给予单音旋律更多的创造性,也会使演奏者更加投情,可以增加作品的时代感与历史性。所以在长音的演奏中,即使用不同乐器或运用不同技法,都可以表达出相应的情绪特点。

  确定作品情感基调后,在演奏《楚颂》的慢板时,二胡以慢长弓为主,运用了大量的揉弦,描绘出世事沧桑、时过境迁的梦幻意境,突出了作品的“英雄”主题,渲染出了乐曲的沉痛之情。在使用竹笛演奏时,需要合理运用气息,控制音量与强弱,以保证音乐的处理与音乐情感相对应。竹笛的腹颤音技法与二胡的揉弦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慢板的长音上,加入竹笛的腹颤音技法,并根据乐曲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演奏方式,能够更好地烘托出旋律的意境。例如,21小节第一拍是一个三拍子的长音,它的进板的第一个力度符号是“mf”,演奏者需运用气息有力地控制音量的大小,以腹颤音辅之,以表现主人公的悲愤、压抑的心情。到了28小节,

  音乐形象由弱渐强,将旋律推至情绪高潮,从高八度衔接至低八度,音乐处理由强到弱,将听觉效果从舒缓拉至紧绷状态,产生了戏剧化效果,仿佛如泣如诉的低吟。其中运用竹笛先平后颤的腹颤音技法模拟人的哽咽,抒发了一种深深的无奈与哀痛之情。如果说旋律的走向仿佛一篇小说中的“楔子”,那么31~32小节便是“楔子”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e”这个长音上运用竹笛先平后颤的腹颤音技法,能够使音乐走向整体变得更加宽广、磅礴、大气,使旋律渐渐向下一部分的“爱情”主题靠拢。

  越贴近人声的音乐,其情感越能酣畅淋漓地表达。因此,竹笛演奏者在移植的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腹颤音技巧,这样更能描绘出人物内心的悲痛、不舍和情感的复杂、纠结。

  (二)竹笛舌的技法运用与二胡弓法的演奏比较

  1.吐音的运用与二胡顿弓、跳弓的比较

  吐音不仅是竹笛中一种重要的演奏技巧,也是最常用的技巧之一,在各类作品当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吐音的音响效果极具弹性与颗粒感,所以常被作曲家应用于情绪转换之处,通常也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竹笛的吐音可分为长吐音和短吐音两大类。长吐音需要舌头堵住吹口的时间短,离开吹口的时间长。短吐音则是舌尖轻吐,形成单吐、双吐、三吐,是一种断奏型的演奏技巧,它的特点是舌头堵住吹口的时间长,离开吹口的时间短,无论是单吐、双吐,还是三吐技巧,在运用时都要根据不同的乐曲风格进行合理应用。竹笛的单吐发出“吐”的音,术语标记为“T”,双吐发出“吐库吐库”的音,术语标记为“TKTK”,三吐是结合前两种发音形式,发出“吐库吐”或“吐吐库”的音,字母标记为“TKT”或“TTK”。

  而二胡的顿弓与跳弓也存在本质的区别。跳弓这一技巧要求演奏者依靠小臂的灵活动作来控制弓的运动,同时配合手腕与手指的协调动作,确保在弓毛擦弦发音后迅速向上跳离琴筒,以达到短促有力的音色效果。在演奏过程中,手腕需精确控制弓的运动轨迹,小臂的运动应以肘部为轴心,使弓在两根弦之间灵活上下跳动。相比之下,顿弓则是通过右手对弓的控制使弓毛断续压弦,使音与音之间存在断奏性。这种演奏方法的特点在于发音短促、有力且富有内在弹性,每个顿音之间有明显的断开,顿挫分明。由于顿弓所演奏的音符实际发音的时值仅为原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因此,在每两个顿音之间会产生一定时值的休止,从而营造出顿挫分明的顿音效果。

  吐音技法在速度与节奏交织融合的情境中更能体现曲子的张力,与二胡顿弓、跳弓的演奏技法相比,颗粒感更加明显,但是两者技法在情绪上具有一致性。

  吐音在快板、华彩与尾声部分居多,在这些部分出现的吐音都以保持竹笛原本的音色为主,并在原有的音色上再稍加强弱、虚实、快慢等技术处理。吐音的演奏方式是根据原作品的节奏型而选定的与之匹配的演奏技法,如100小节选定的是强有力的单吐,为此段定调以及情绪转折,节奏型6/8拍再转2/4拍,最后稳定在4/4拍上,移植中选定为三吐转双吐,最后以长吐音为主,连续的吐音转换是在为后面激昂的高潮部分作铺垫,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则把情绪推向最高潮,用清晰的双吐以及音阶的不断递进使其达到快板情绪顶峰。

  2.双吐循环与快弓的比较分析

  竹笛演奏中的双吐循环换气技巧是指将循环换气技法巧妙地融入双吐演奏中。在具体操作时,演奏者需将原有的演奏方式“吐库吐库”转变为“吐扑吐库”。在发出“扑”音的时候,演奏者要通过挤压口腔中的空气并同时利用鼻腔迅速吸气,从而顺利进行下一组音符的吹奏,以实现循环往复的吐音效果。而二胡的快弓技巧是指快速的分弓,即以每分钟120拍以上的速度来快速地用分弓演奏十六分音符。演奏者需借助手腕与小臂的协调配合实现弓与弦间高效且快速的摩擦运动。在现代一些乐曲创作中,为了表达欢快、奔放、热烈、紧张的情绪,许多乐段采用了快弓技巧。

  华彩乐段属于此曲中的一个炫技乐段,也是全曲中演奏的难点。这段快板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音型中穿插了变换的重音节奏与切分节奏,此段中二胡演奏主要展现了其快速的小短弓与左手指力相配合的技巧。在此段中二胡使用的断弓、快弓、顿弓以及跳弓技法相连接,把旋律的诉说之情展现至极致,而竹笛在此运用的是双吐循环技法,清晰明快的吐音为后面旋律增添了音乐的质感与力量感。对比之下,在竹笛演奏时使用双吐循环,充分地展现了舌与气的有机配合。演奏者做到音断而气不断的同时,还需要强调音乐的强弱起伏。

  其实,双吐循环换气是竹笛演奏中的一种高难度技巧,其难点主要在于双吐循环换气在换气时所占的时值较短,吸气量相对较小,容易造成呼吸困难,从而不能连续地吹奏音符。双吐循环换气作为一种新的演奏技巧,不但扩展了竹笛演奏技巧的种类,而且大大增强了竹笛的音乐表现力,为竹笛演奏移植乐曲、协奏曲、现代派乐曲解决了技术难题。

  三、移植笛曲的现实意义

  第一,移植笛曲在推动音乐的多元化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传统的音乐文化基础上,通过巧妙地移植其他乐器的经典曲目,竹笛得以展现出更加丰富的音乐魅力。这种跨乐器的移植,不仅拓宽了竹笛的音乐表现力,更能为听众带来视听盛宴,让他们领略到音乐的无限可能。第二,竹笛演奏者通过移植笛曲,能够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在移植过程中,竹笛演奏者需要对其他乐器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这有助于其加深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能促进全球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竹笛演奏者在移植过程中需要重新编曲和演奏,这不仅需要演奏者具备高超的音乐素养和演奏技巧,还需要演奏者对音乐有深刻理解、对竹笛有热爱。竹笛演奏者通过移植作品可以更具象化地提升自己的音乐感知能力以及演奏技巧,从而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这种美妙的结合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着更多人去了解和欣赏竹笛的魅力。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五声性调式,移植而来的竹笛作品往往从技术层面和艺术表现力两方面诠释作品,这无疑对竹笛演奏方向提出了新课题。值得庆幸的是,相比于原来大量地移植国外音乐作品,如《胡旋舞》《流浪者之歌》《霍拉舞曲》等,如今本民族器乐相互转换与融合,经过移植和改编成为竹笛协奏曲的也不胜枚举,如阮曲《云南回忆第三乐章》、二胡曲《兰花花叙事曲》、筝曲《夜深沉》等。此外,现在更多的作曲家致力于在作品中平衡传统元素和现代技法,不仅彰显了中国乐器的艺术魅力,还凸显了现代人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总的来说,移植笛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推动了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承,还提高了竹笛演奏者的技能水平,为听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音乐体验,更为竹笛演奏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移植曲目及作品,并不是一味地去追求“新”,而是要在“新”的基础上保留竹笛本身的色彩与文化。当下,国乐热潮方兴未艾,大力弘扬和传承竹笛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其更是一种生命个体在简朴自然的空灵造物中找寻自我、慰藉灵魂的修习方式。“一管清音,一闻如醉”,正所谓“其形虽小,有容乃大”,若能真正从一枝小小的竹管中探寻到精微奥义,亦不失为一种人生乐趣。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