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湖南理工学院现有科研资源与创新实践平台对接石化企业,聚焦研发项目,校企双方联合培养研究生。文章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开展综合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同时,从校内教学、校外实践、成果转化、论文评阅、就业情况等多个方面对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分阶段、全过程、全覆盖考察评价,通过建立健全全面、科学、可靠的评价体系,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水平。
关键词:研究生;联合培养;“双一流”;化学化工
0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吹响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建设的冲锋号,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的阶段。经过多年发展,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显示,共有147所高校入选“双一流”计划。然而我国共有高等学校3 074所,对未能入选计划的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重大而又现实的课题。对于未入选的高校而言,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美誉度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向上争取资源、向下争取生源的重要保障,更是高校内涵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研究生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知识生产和创造的重要源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生力军[1]。相对于以就业为主要目的的本科阶段教育,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指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深入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在科学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肇始于1917年的东吴大学,迄今已逾百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超过110万人[3]。与2000年相比,增加10倍有余,取得长足进步。
然而不论是政府、高校还是用人企业,都已经意识到研究生数量上的扩招与培养质量上的提升并不同步,甚至某些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还在不断下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很多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较为陈旧,尤其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与社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很多高校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时不考虑社会和企业的真正需要,对旧版方案稍作调整即“以旧换新”,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主动对接用人单位,或者聘请行业内专家提出意见建议,“一言堂”“拍脑袋”,导致硕士研究生培养时重知识传播、轻能力培养,重统一要求、轻特色发展,重理论文章、轻实践锻炼。而用人端同样存在问题,很多企业除了招聘季去高校宣讲外,基本不与高校沟通交流,需要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专业的学生,高校对此认知模糊,导致培养人和使用人“两张皮”,硕士生的培养质量自然很难提升。以化学化工这类强调应用性的专业为例,若将研究生关在实验室中,整日与“瓶瓶罐罐”打交道,只顾着做一些实验、发几篇文章、写一点论文,就会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毕业时面临所学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局面。因此,如何畅通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发挥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的资源和组织优势,创新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目前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起源于美国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是世界上研究生教育强国已摸索出来较为成功的培养路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后经多年发展,主要有高校与高校联合,包括中外联合和国内高校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高校与企业联合等模式[4-6]。表1为国内外典型的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举例。
校企联合培养是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和平台共享,弥补不同培养单位的不足。在培养过程中将硕士生“赶出”实验室,走进工矿企业,进入社会这个大“实验室”,与高校导师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既迎合了企业的技术需求,又能锻炼研究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可以提升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调动高校和企业双方的积极性,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让导师、硕士生以及企业技术人员三者之间形成合力,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在不断地摸索实践中,团队意识到以科研项目为依托进行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较为可行的路径。企业将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或者开发的新项目作为科研课题提供给政府主管部门或者行业组织,由其联系相关高校,高校再组织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承接项目。在此过程中,企业提供项目和研究经费,高校导师根据自身学术水平承接项目,并与企业签订横向项目合同,硕士研究生参与研究,项目成果可以作为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和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既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又可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个人而言均能从中获益。
湖南理工学院身处湖南岳阳,在化学化工专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服务地方石化企业方面具有特殊的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化学化工学院拥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精细石油化工催化与分离省重点实验室、碳基功能材料省重点实验室、石油化工催化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科技创新平台。石化产业作为湖南省的战略支柱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岳阳市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化工合成新材料基地,2022年石化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 738亿元。根据岳阳市制造强市“十四五”发展规划,要大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石化基地、国家转型升级示范石化基地,到2025年,全市石化产业总产值达到2 000亿元以上。目前岳阳市共有各类化工企业200余家,整个石化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相关产品不断加速迭代升级。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需突破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重大技术难题,同时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企业对技术和人才的渴求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而旧有模式培养的研究生理论强、动手弱,尽管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已很难满足现代化工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3化学化工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新举措
在新的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企业居于主导地位,企业需要凝练技术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和项目,同时提供一定的研发经费,派出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所以企业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没有企业就谈不上校企联合培养。而激发企业拿出真正的项目供高校研究是校企联合培养的第一步,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对高校的研发能力有怀疑,或者对研发成果的分配有疑虑,又或对项目的保密性有顾虑,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不愿意与高校合作。
针对这些情况,采取的解决措施有:第一,聘请行业组织做“宣传大使”,高校提供可靠的宣讲材料,分发给企业负责人,让其相信高校的研发实力;或者高校相关负责人毛遂自荐、上门推销,拿出实实在在的研发成果,打动企业,消除疑虑。第二,恳请政府主管部门做“媒人”,联络校企双方,沟通感情、交换意见,达成合作意向。第三,校企双方作为“当事人”,在合作框架下签订横向项目合同,详细规定双方责任与义务,确定研发费用及使用权限,规定研发期限与步骤,明确研发成果分配和归属,完善项目保密协定。经过以上过程,有效激发企业积极性,为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开好头、起好步,如图1所示。
在联合培养阶段,研究生从项目启动阶段即参与进来,跟随校内导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生产一线和实验室进行研发活动。在此期间,研究生对企业生产和研发有逐渐清晰的认识,意识到实验室研究和企业车间生产之间巨大的差异,掌握更加丰富的工程概念,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该模式成功与否的最终评价指标,在实践过程中,从校内教学、校外实践、成果转化、论文评阅、就业情况等多个方面对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进行全面考察评价。建立健全以校企为主导、导师为依托、学生为对象的多维评价机制,通过全面、科学、可靠的评价,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水平。其中项目研发过程中,不仅考虑校内导师意见,也注重企业技术人员的评价考核结果。同时完善细化考核内容和标准,分阶段、全过程实施考核评价,不以一时一地的成败作为最终评价指标,即使项目最终没有成功或者没有完成转化,只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生表现优异,并不会影响最终评价结果。如果研究生参与的项目作为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在论文评审阶段,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评审并赋予较大权重,同时在毕业论文答辩时邀请其参加答辩委员会,参与答辩评阅工作。
4化学化工类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成效
基于湖南理工学院现有的科研资源与创新实践平台,广泛深入对接岳阳地区石化企业,深入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在平等、自愿、双赢的基础上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平台建设。以项目为纽带,助力破解企业技术痛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践问题的应用能力。
在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运作过程中,湖南理工学院先后与几十家企业进行了广泛接触和联络,校企双方快速对接,以企业的重要科技需求为基本导向,引导和鼓励导师和研究生深入企业一线,深刻理解企业需要,积极参与项目科技攻关。近年来与多家企业签订横向项目研发合同,培养研究生10名,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篇,研究生就业率100%,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同时,高质量地完成了化学化工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受到广泛好评。
5结语
湖南理工学院依托学科和科研平台,紧密结合岳阳地方石油化工的经济产业及地域特色,与化工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发挥各自主体优势,理清政府、行业组织、高校、企业之间的关系,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工程实践体系,让研究生充分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活动,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型化学化工类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满足了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助力企业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有力提高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战军,于妍,王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经验与战略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55):1-7.
[2]杨金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
[3]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7-05)[2024-01-20].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 1067278.html.
[4]黄明福,王军政,肖文英,等.“双一流”背景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化建设——以北京理工大学“666工程”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2):11-16.
[5]丁艳.理工类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与协同管理的创新机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9):99-101.
[6]杨朝霞,张朝晖,向艳华.“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化学化工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新举措[J].广州化工,2022,50(8):193-194,21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