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来高校实验室事故时有发生,其中因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而直接或间接引发的事故比例占主要份额。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是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重要一环,对提高实验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打造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系统分析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月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阐述实验室安全文化月特色行动,为高校实验室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实验室;实验室安全文化月;安全意识
0引言
高校实验室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推广的重要阵地,其建设与管理水平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1]。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管理状态受重视不足、观念落后、条件欠缺等影响,实验室安全问题突出,安全事故时有发生[2]。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定位是引领、规范、科学,是师生广泛认同的意识、观念、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学校实践素质、科研品质、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实验室安全文化对学生价值观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3]。
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是高校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的品牌活动,于2015年广泛在高校形成并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汲取各高校先进经验,于2019年启动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建设,逐渐形成以“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营造校园安全氛围”为目标,以“培养安全行为意识、转变安全管理方式,建立安全激励机制、保证安全活动质量”为核心,以“掀起校园实验室安全文化热潮,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品牌长效机制”为宗旨的工作思路。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的高效高质发展切实增强了实验人员安全意识、改善了实验室安全环境、培养了实验室安全氛围、优化了实验室安全工作。
1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现存问题
1.1积极性不高
长期以来,实验室安全工作由于缺乏量化评价指标,难以引起足够重视,一些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文化缺失[4]。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虽已引起高校重视,但相关工作多集中于制度制定、设施配置等硬实力上,而安全文化作为软实力,其建设存在基础差、周期长、难度大、收效慢的特点,部分高校仍处于顶层设计与顶层管理的阶段,各级领导对其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2系统性不强
安全文化活动多以单一主题活动为主[5],存在组织部门不一、活动间隔较长、内容缺少联系等问题,较难形成长久的教育记忆与系统的安全意识体系。此外,部分高校在活动形式与内容上缺乏整体考虑,活动形式仍以消防演习与安全讲座为主,较为单一,活动内容仅停留在通识教育上,针对具体的实验室安全内容粗泛,难以形成全面的实验室安全活动体系。
1.3专业度不足
实验室危险源众多,性质复杂、危险多样[6]。受限于负责人与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缺乏深度与专业度。以压力气瓶为例,多数高校的管理要求为气瓶固定、气瓶与热源分开、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分开、可燃与有毒气体加装泄漏报警装置[7]。而气瓶固定要求、气体与热源安全距离、泄漏报警装置安装位置等不甚明了,导致实验室气瓶管理浮于表面,并未实际降低气瓶风险。
1.4参与度不够
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往往是以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为主,形成“要求—检查—整改”建设模式[8]。在此模式下,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呈现“学校要求学院、学院要求教师、教师要求学生”的“自上而下”的特点。学生会倾向于按照要求进行“被动的安全行为”,而不是“自主的安全意识”,不利于学生形成安全思维模式。此外,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偏重于物的使用与环境的管理,忽视了人作为行为主体在安全活动中的影响[9]。学生接受管理与教育缺乏主动性与重视度,文化建设影响力不强。
2实验室安全文化月的思考
2.1顶层重视、多方协作是实验室安全文化月的建设基础
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的统筹需要依托高校实验室安全总体工作的建设部署,这离不开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会等多重会议的多方讨论[10]。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开展借助于各职能部门、各学院以及校外专业机构的特长与能力。实验室安全职能部门负责总体活动策划与开展,宣传职能部门协助相关新闻的报道与安全宣传的展示,保卫职能部门、校医院协助应急演练的开展,各学院组织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院级安全活动[11]。对安全培训、应急演练等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可依靠校外专业机构,多方协助保持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的生机活力。
2.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实验室安全文化月的发展核心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存在方式,是内容的结构和组织,因此开展实验室安全活动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下功夫。实验室危险源众多,常见危险源包括危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特种设备、高温高压设备等[6,12]。每类危险源的危险性都需要系统辨识与认知,让实验人员清楚知晓各类危险源及危险程度,对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避免不安全行为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在形式上不能仅限于讲座培训等自上而下灌输的单一方式,应积极采用宣传展览、VR体验、组会交流等形式,提升活动的参与性、创新性以吸引实验人员主动参与,接受实验室安全知识。
2.3把握重点、提升细节是实验室安全文化月的实施关键
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等文件为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提供了重点关注对象,邀请专家针对重点危险源进行专项培训、专项检查与专项硬件建设,完善重点危险源的管理体系,细化重点危险源的管理内容。此外,活动期间应对实验室安全硬件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摸底与维保,以保障安全硬件设施正常运行。
2.4主动参与、发挥能动性是实验室安全文化月的效果保证
学生作为实验室的主要人员,是实验室物与环境的连接枢纽,是危险的直接接触者,是隐患的第一发现者,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点[13],决定了学生具有“建设对象”的属性。此外,学生间交流互动频繁,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安全经验、安全意识、安全习惯和安全技能对低年级学生能产生有效的示范和引导效果,形成“传帮带”效应,使学生承担“建设者”的身份。两种身份交织使得学生在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实验室安全文化月的活动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实践出效果[14]。在安全检查和安全管理中,邀请学生成为督查人员和安全员,在实践中认识实验室安全隐患、加深实验室安全管理体会;学生亲身参与应急处理过程,了解应急处理流程,掌握应急处理技能;组织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在参赛过程中学习安全知识、形成安全意识。学生主动参与不仅有助于锻炼自身能力、实现自我价值,也有助于形成从他律到自律的实验室安全氛围与文化沉淀,维护实验室安全。
3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实践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为强化实验室安全工作体系,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成立了实验室安全主管职能部门,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工作。实验室安全文化月作为其中重点工作,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丰富提升,现已形成以应急演习、硬件建设、安全奖惩、信息传播、自主学习、事务参与、安全检查、安全准入等八个模块为主的活动机制并初见成效,学校实验室安全软硬件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3.1应急演习
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期间,由不同的二级单位作为主体,组织实验室人员开展安全应急演习。演习模拟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及废弃物泄漏、人员受伤、事故现场发生火情等场景,由师生完成紧急疏散、人员自救、报警救援、火灾扑救等过程。在应急演习前,演习人员先进行桌面演练,对模拟情景进行交互式讨论并推演应急决策及现场处置的过程,让师生将实践与思考有机结合,将安全方法与安全技能深植于意识之中。
以2023年实验室安全文化月为例,学校在化学试剂库开展模拟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倾洒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演练,在生命科学学院组织基于P1实验室微生物泄漏应急演练,在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沽源应急演练,在环境学院开展实验室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3.2硬件建设
管理机构依托信息管理手段,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学校化学品采购与管理平台在全校上线,平台采取网上审批方式代替线下审批手续,为师生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实现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管,实时获取实验室化学品从采购到处置的所有信息。
此外,学院配置危险化学品存储柜、防爆冰箱、实验室通风净化系统等安全设施。2023年实验室安全文化月中,针对已配置的安全设施进行安全维护和检修,保障实验室安全设施有效安全运行。
3.3安全奖惩
行为激励应包括对先进行为与优秀管理的奖励和对安全事故与消极态度的处罚。在奖励方面,学校组织开展年度实验室安全考核工作,对优秀单位给予经费奖励。在处罚方面,学校制定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相关规定,明确处罚范围与处罚力度,规范处罚程序。根据“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对违反规章制度而造成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和处罚。“有奖有罚、奖罚分明”才会形成工作的内在吸引力和外部压力,才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促进实验室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与深化。
3.4信息传播
信息传播作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是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的重点内容。如何实现“我们想讲的”就是“受众想听的”,也是高校安全工作的难题之一。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模式,做到形式新、渠道多、角度广、内容全。在2023年实验室安全文化月中,学校邀请行业内各领域杰出教师,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针对各类危险源开展了专题讲座,具体包括危险化学品安全储存及防护讲座、辐射安全与防护讲座、动物实验安全防护、反应釜安全使用、通风橱原理及规范使用等专题。
在主干路口、学院楼宇大厅设立宣传展板,将安全知识编写成顺口溜,更易理解与记忆;集中向全体实验室新入职教师及新生发放《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举办实验室安全微视频大赛,在微视频中通过快板、情景模拟、动画等多种形式向实验人员宣传贯彻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及安全防护措施;开展实验室安全创意大赛,通过海报、文化衫、徽章、漫画等多种形式宣贯实验室安全理念。各项活动在官网或微信公众号上展示,通过信息传播引导实验室安全管理。
3.5自主学习
学校积极为实验人员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机会。开设实验室安全课程,课程融合理论知识、事故案例与现场模拟等手段,将枯燥的知识生动地展现。除特定学科必修外,其他学科学生可通过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平台”中的“安全准入考试系统”进行在线学习和在线练习,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通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安全培训中,除邀请校内外专家针对重点危险源开展专题培训外,学校要求各实验室开展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并设立培训经费,组织并支持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参加北京市及全国的安全培训。为增加安全培训和自主学习的趣味性,学校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学生在查阅资料、咨询专家、实地调研中学习安全知识,形成安全意识。
3.6事务参与
实验室师生对安全事务的参与是落实从“我要安全”到“大家安全”的重要途径。学校应充分利用实验人员尤其是学生对事务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促进安全活动的开展与安全文化的形成。学校在实验室安全文化月中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白皮书工程”,学生与校内外专家共同开展特色检查,在检查中不仅能与校内外专家进行交流和学习,还能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对学校实验室日常安全工作建议建言。设立“实验室安全检查白皮书工程”检查经费,鼓励师生主动参与实验室安全建设工作事务,共营实验室安全氛围。
3.7安全检查
建立“三级三查”的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即校级季度全面检查、院级月度自查、实验室每日巡查。检查队伍由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及学科专家构成。通过设置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规范,采用常规检查、安全检查表法等方法,对实验室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并发放《实验室安全隐患通知单》,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公示并要求实验室及时整改。此外,设立实验室安全督导组,开展实验室日常巡查和指导,督促实验室做好日常管理。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期间,学校还针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及压力气瓶等重点危险源开展专项检查,对重点危险源的管理提出更细致、更专业的要求。
3.8安全准入
依托学校“安全准入与考试系统”,根据学科性质建立侧重不同的实验室安全知识题库,设置实验室准入高门槛,组织全体新生参加校级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并将通过校级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基本要求。学院与实验室根据学科特色建立“院级准入”和“实验室级准入”的考核机制,所有进入实验室的师生须经过“校级—院级—实验室级”三级培训或考核后,方可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安全行为,则须重新培训与考核。
4结语
以文化的功能进行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实验室安全文化月活动全面调动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与广大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整体高效开展,起到了“服务管理更规范、责任落实更明确、安全意识更警觉、防范措施更完善”的活动效果。借助活动的组织实施,在此基础上总结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既有规范、稳定、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机制运行的有力保障,又有自发形成的推动和监督制度运行的动力需求。两者有机结合,促进实验室安全管理向绿色、健康、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堃,雷敬炎,朱娟蓉,等.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的研究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2):270-273,287.
[2]詹悦.省属本科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3.
[3]张佳琪,万雅静.校园安全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基于高校实验室安全的思考[J].今传媒,2023,31(7):121-124.
[4]周颖君,纪剑辉.浅谈地方院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23(12):98-99.
[5]许歆瑶,彭华松,蒋兴浩.高校体验式安全教育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4):279-283.
[6]孟兆磊,马巧焕,卢晓珅.基于双重预防机制的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11):293-298,308.
[7]高玉坤,王树祎,张英华,等.高校实验室压力气瓶风险评估体系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4):304-307.
[8]沈冰洁,丁珍菊,冯霞.多策并举提升高校实验室安全检查质量与效率[J].实验室科学,2023,26(1):214-216,221.
[9]李士明,王巍,胡漪桥.基于制度遵从视角的高校实验室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3(12):192-196.
[10]果雅静,马姝婷,杜龙龙,等.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8):238-241.
[11]阳富强,陈星霖,程硕,等.基于情景构建的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应急演练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4,41(2):263-269.
[12]韩淑梅,朱丽萍,马炳南,等.高校生物类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23):52-54.
[13]王献玲,刘磊,杜建龙,等.学生参与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23,26(4):213-216.
[14]ABU-SINIYEH A,AL-SHEHRI S S.Safety in medical laboratories:perception and practi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laboratory workers[J].Applied biosafety,2020,26(增刊1):34-4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