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作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孵化地,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对高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升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是支撑实验室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实验室发展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实验室发展与实验室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梳理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并在管理思维、管理理念和机制建设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进一步解答“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室发展;实验室安全;安全管理
0引言
推动科技创新和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内容,对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意义重大[1]。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既是加强基础研究、前沿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骨干平台,也是聚集培养优秀科学技术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2]。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如何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是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提出和探讨的课题。
把“发展”和“安全”深刻融入到实验室管理工作全过程,处理好实验室发展和实验室安全的关系,思考如何统筹实验室发展和安全,将有助于建设更高水平的实验室,为高校建设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培养场所和先进创新科研基地保驾护航。
1实验室发展和实验室安全的内在逻辑
1.1实验室发展的内涵
实验室自成立之日起,通过不断地进步和完善,在实验室定位、创建缘由和目的、研究领域和成果、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逐步进行价值提升[3],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研究水平。
实验室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追求卓越、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通常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自1984年开始组织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以来,至2022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达533个,每个研究中心、项目组或课题组的人数平均在20~30人之间[4]。另外,上海高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平台为9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技平台为468个。实验室数量和规模的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夯实了国家科技创新平台基础。
(2)研究领域和技术手段的更新。我国实验室研究领域涵盖了工程、生物、地学、信息、医学、化学、材料、数理等多个方向。随着国内、国际科学领域发展形势的变化,实验室需要通过及时调整研究领域或技术手段来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人才培养能力和研究能力,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对科技力量的新要求[5]。同样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从2021年开始,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不再过于强调学科属性,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工农医类实验室,而是具备交叉学科属性的实验室[4],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优势及学科内的技术优势,发展更高等级的实验室。
(3)实验室人才队伍的建设。实验室人才队伍包括从事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科研实验等工作的人员。随着国家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之高校实验室功能的转变和拓展,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在实验室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得以体现[6]。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需要高水平的实验室人才队伍来支撑。实验室人才队伍是促进实验室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支撑实验室人才培养及创新研究工作的主要承担者[7]。很多高校将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研究课题,提出了科学定编定岗、注重多维度激励、加强人员培训等多种建议,希望实验室可以拥有一支掌握先进实验教学方法、专业理论和现代实验技术,具有科学管理实验室能力,能够适应高校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8]。
(4)实验设施设备的改善。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如各种实验仪器、实验室家具、安全技防设施等,是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物质条件,其运行状态和使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水平和重要科研成果转化能力[9]。性能优异的设备设施不仅可以提高实验效率、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减少材料浪费、降低实验室的运行成本,还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甚至增加实验室与其他机构或组织的合作机会,拓展研究领域和深度。
(5)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科研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实验室的社会价值。实验室成果和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实际效益,不仅提高了实验室的社会影响力,还能对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例如,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推动产业升级,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
1.2实验室安全的内涵
随着高校实验室的数量、规模和能级不断扩大,其所要求的实验室安全水平也越来越高。在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过程中,实验室中存在的危险物质和操作程序都有对人体、设备、环境造成危害的可能。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之一[10]。
实验室安全涉及多个方面,如实验室的设计、设备的选购和维护、实验室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危险品的储存和使用、废弃物的处理、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等[11]。本文将实验室安全总结为以下五个类型:
(1)人员安全。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是实验室安全的首要任务。实验室需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防护手套、护目镜和口罩,以防止化学试剂、生物制剂或其他危险物质对人体造成伤害。此外,还需要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使工作人员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并掌握应急情况下的逃生和急救技能。
(2)化学安全。化学危险主要来自实验室内经常使用的各种可能具有腐蚀性、毒性或易燃性等危险性的化学试剂。为了避免遭受化学危险,实验室需要建立合理的化学品管理制度,包括正确储存、标识、处理和处置化学试剂。此外,实验室还需要提供适当的通风系统和废弃物处置设施,以降低化学试剂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有害风险。
(3)设备安全。这指的是例如灭菌锅等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实验室进行定期的设备维护和检查,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能够减少损坏和事故的发生,保障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4)生物安全。在生物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和处理的生物材料可能具有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如细菌感染风险。保障生物安全,则需要实验室遵循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和操作规范,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生物安全柜、个人防护装备和废物处理程序。
(5)火灾安全。实验室中存在各种火源风险源,如开放火焰、高温设备和易燃化学物质。为降低火灾风险,实验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如提供灭火器、安装火灾报警系统、确保适当的紧急出口和疏散通道、进行火灾应急演练等。
1.3实验室发展和实验室安全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对于高校实验室而言,实验室发展和实验室安全的关系亦是如此。
实验室发展是实验室安全的目标和推动力。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是为了提供安全的实验室环境,进而产出更多的成果,促进实验室发展。
实验室安全是实验室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新的设备、技术和实验方法在被引入实验室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实验室安全风险。若实验室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处于危险环境中的实验室人员将无法顺利开展工作,进而会阻碍实验室的发展。若安全这个基础不牢靠,发展的大厦就会地动山摇。
2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持续加深,通过不断地学习调研及分析总结,结合自身实验室发展情况,提出了多种措施用于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12]。
2.1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
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规范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基础,包括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实验室危险品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高校通过建章立制,明确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管理责任和义务等,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和实验操作流程。
2.2组织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
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重要手段,培训内容包括安全知识、安全操作技能、应急处理等。通过针对性的分类培训,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确保实验室人员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从而保障实验室安全和稳定运行。
2.3规范实验操作行为
实验室操作中存在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以及高温、高压等危险情况,若实验室人员的操作行为不规范,就会增加实验室事故的发生风险,危及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校通过制定安全操作规程、开展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等措施,规范实验室人员的操作行为,提高实验操作的效率和质量,避免产生安全事故。
2.4建设和维护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
实验室安全设施包括安全柜、通风设备、泄漏处理设备、消防设备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可以有效地降低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概率。例如,正确使用和维护储存有毒、易燃、易爆等危险物质的安全柜可以有效避免毒气、爆炸等危险事件的发生;安装和维护好通风设备可以有效排出实验室内有害气体,保护实验室环境。
2.5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理
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和分级分类管理是一种识别和控制实验室安全风险的重要管理方法。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2024年)》中明确提出,高校应“对研究选题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做好防控和应急准备”,即“开展实验前应进行安全风险分析,并通过审核”。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将实验室风险评估细化为实验项目本身的风险评估和每个实验内容/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两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学院从实验室的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方向、危险源类别等方面评估实验室风险,将实验室划分为四个风险等级,对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
2.6建立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
高校通过建立实验室事故报告和处理机制,明确事故发生后的工作流程,提出事故报告的内容和时间要求,并将事故信息归档,有助于安全管理人员和师生及时跟踪安全事故,并在事故发生后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3发展视角下实验室安全工作建议
纵然高校多重举措齐下,但实验室安全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实验室的发展[13-14]。例如:安全管理队伍和安全管理体系专业度尚需提升,无法有效落实安全管理措施或提出更为有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不清晰,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和责任追究机制;安全管理部门与科研、设备、人才等的主管部门联动性不足,开展部分安全工作时“孤立无援”。
为了更好地推动实验室发展,高校应结合实际,打破安全管理仅从安全角度思考的惯性思维模式,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15]。
3.1发挥战略思维优势
实验室发展是第一要务,实验室安全是头等大事。战略思维即从全局、长远上做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判断和决策,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不能只顾发展不注重安全,也不能只要安全阻碍发展,要在发展中预防解决安全风险、在安全风险防范中推动发展;学会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实验室安全问题,拒绝表面安全,兼顾实验室发展和安全工作。
3.2坚持安全核心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实验室安全管理核心理念设计,即系统把握实验室发展和实验室安全的重点需求,坚持安全问题导向,补齐安全管理短板,在实现实验室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解决影响实验室安全的各种因素,引领实验室管理人员在正确的方向上以实际行动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
3.3深化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建设
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坚定实验室安全需要全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各位实验室工作人员共同努力的事实,加强实验室安全主管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在安全事务上的配合,同时壮大实验室人才队伍,增强安全管理人员防范风险、化解风险的本领,提高维护实验室发展和保障实验室安全的能力。
4结语
实验室安全与实验室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实验室的进步发展可以提升实验室安全实力,夯实实验室安全基础,提高实验室安全水平有利于营造实验室发展的安全环境。因此,为了推动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发挥战略思维优势,统筹实验室发展和实验室安全,推动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同时坚持安全核心理念,让“安全”贯穿工作始终,还应深化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和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贤,2021(12):6-9.
[2]凌贵,方少亮,李莎,等.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与发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6):245-248.
[3]张乐,孙淑强,郭云飞,等.中加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及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7):232-236.
[4]鲁世林,李侠.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困境与重组思路[J].中国软科学,2023(6):66-78.
[5]赵洁,项瑞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问题及思考[J].科技与创新,2021(20):129-130.
[6]王晓瑞,金双玲,郑玉丽,等.高校材料类实验技术队伍的职责转变与队伍建设[J].广州化工,2021,49(6):166-168.
[7]袁艺青,蒋兴浩,李霞.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发展现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3):264-267.
[8]孙强,杜冰清,江姣姣.高校实验室管理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245-247.
[9]张继申,廖敏,苏丽华,等.科研单位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中国设备工程,2021(22):51-53.
[10]张文卿,佟琦.高校科研实验室的界定与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10):310-314.
[11]李冰洋,黄开胜,艾德生.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要素与体系构建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1):248-253.
[12]果雅静,马姝婷,杜龙龙,等.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8):238-241.
[13]余涛,任佳,梁勇,等.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8):314-317.
[14]赵明,宋秀庆,祝永卫,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与策略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11):6-8,23.
[15]汤营茂,钱庆荣,陈庆华.新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内涵式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3):306-30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