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对财会类人才的需求定位产生重大影响。“新文科建设”正是此背景下的适时变革之举。高校应遵循“新文科建设”提出的跨学科融合育人理念,改革与调整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新时代财会专业的新特征,然后分析新文科背景下传统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最后提出新文科背景下传统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以期为创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文科;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学科交叉融合
0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量子计算机、区块链、5G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学科的交叉融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2019年,教育部在天津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此背景下,新文科建设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战略目标,是推动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开展新文科建设,不仅要做到科学技术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还要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专业学习的纵深发展[1]。财会类专业办学成本较低,前期专业布点比较多,在校生规模较大,近年来面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供需结构错配矛盾更加突出,改革迫切性更加凸显。为了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基于“新文科”理念,对财会类专业进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改造升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高校需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拓宽教育视野,重新设置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开展跨学科课程建设、多学科融合实训平台建设等[2]。通过交叉学科课程建设和实践实训,高校能培养财会专业学生大学科、大专业、大知识的教育观和学习观。高校要整合、重组课程体系和相关教学内容,强化学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意识,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当今市场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真正与财会实务工作接轨,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的新财会专业人才。
1新时代财会专业的特征
1.1云会计广泛应用下的数理特征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财务和会计都进入了云时代。云会计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借助云计算进行归纳处理。云时代的数据有着数量大、类型多的特点,而海量数据的处理需要借助数学模型来实现,因此云会计具有典型的数理特征。以大数据为背景的云会计更加注重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在数字化基础上开展的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会计流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预测经济形势,为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提供最大的帮助。因此,云计算和云会计中涉及很多数学理论、计算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显著的数理特征。
1.2会计数据应对与处理得到创新
新时代,企业需要有处理和分析海量会计数据的能力,这是企业实现生产现代化、技术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依托大数据技术的财务会计手段有了创新和突破,根据不同的处理对象分为采集阶段、处理阶段和输出阶段。其中,采集阶段实现了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和整理,可以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来搜集企业业务数据和外部信息数据,包括且不限于银行借贷数据、业务交易信息甚至相关竞争企业的信息;处理阶段主要是数据的挖掘、整理和分析,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输出阶段是根据前期搜集到的数据和情报,按照需求实时形成各类报表。
1.3会计理论加速发展
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推动会计理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新时代会计工作的基础在不断调整,企业组织形式从线下走到线上、从实体拓展到虚拟领域,而线上和虚拟企业的会计不同于传统会计工作,尤其是电商贸易发展下的一些企业,需要实时提供会计数据,其财务报表的周期也变得更具随意性,同时计量货币可能涉及比特币之类的虚拟货币,使得财务报表的虚拟性质增加。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下企业的会计核算也比传统会计核算复杂,这些都推动会计理论进一步发展。
1.4财务共享中心强调的创新特征
现代大型企业利用财务共享中心建立财务数据库,财务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标准化财务数据快速上传,通过财务共享中心不仅可以纵向分析企业的发展历史,还可以收集公开披露的数据,建立财会数据资源库,与自身进行业务对比,提供分析报告,以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因此,财务共享中心利用新技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相较于传统财会手段具有典型的创新特性。2新文科背景下传统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
2.1教育理念落后,不注重学科交叉育人
传统的财会专业教育体系缺乏协同育人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注重人才的专业性培养而忽视了学科的交叉融通性,大部分高等院校的财会专业课程学习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很少涉及其他相关领域或相关专业的课程内容,即使有通识类课程,其学分课时占比较低,且授课教师一般是其他学院的教师,对课程的知识挖掘深度不够[3]。这样虽然有助于学生储备财会专业知识,但不利于其将财会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2.2教学模式单一,不注重协同培养
传统的财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理论+方法”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对于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较为有限,许多课程还在强调手工做账。这样虽然能够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已经明显与现代化的财会工作脱节,一些院校甚至没有开设与智能财务相关的实践课程,造成学生在未来就业时手足无措、学不致用的困境[4]。
2.3学科壁垒严重,不强调内容融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传统的财会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不同专业的知识与课程融合交叉力度有限,而学生储备的大数据知识、信息技术不足以应对新时代的财务工作,迫切需要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具备一定的编程软件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力,学校需要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学科融合方面作出调整。
2.4思政短板明显,不落实价值引领
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照本宣科,且思政课程设置较少,思政活动浮于形式,学校思政教育存在明显短板,在课前重视度不够,课中和课后也缺乏巩固加强,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师和学生也缺乏将思政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没能把思政教育切实植根在教学实践全过程[5]。
3新文科背景下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3.1建立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多元主体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模式
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出发点,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的背景,旨在通过充分调研、分析与预测行业与市场的需求,主动培养当前和未来行业急需的财会专业人才,积极响应行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6]。同时,致力于破除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倡导财会类学科与理工科的交织、融合、渗透,整合学科知识、社会实践经验,建立适合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多元主体跨学科发展模式。据此,建议在会计学专业下设“智能财务”方向,在审计学专业下设“大数据审计”方向,在财务管理专业下设“大数据财务”方向。
3.2建立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打破传统人文社会学科封闭保守的专业教育模式,积极推动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向“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主动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与国家需求相匹配,专业体系、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链、创新链等相衔接。
3.3优化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在优化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一基二轴三阶式”架构为基础。“一基”是指以“知识目标”和“人文素养目标”为基础,“二轴”是指以能力培养和思维提升为两条轴线,“三阶”则表现为从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分层递进。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能力培养”中的基本能力是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包括财务分析、筹资分析、投资分析、营运资金管理、股利策略分析、企业估值分析这6项能力,基本上涵盖财务管理业务的全部层次,是财务管理本科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拓展能力是财务管理业务处理层次的提高,更加突出综合性和创新性。而“思维提升”则从低阶的接受性、演绎性思维,过渡到中阶的关联性、迁移性思维,最后提升至高阶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4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课程设置注重校内和校外的多地联动
校内是指财会专业和其他专业跨学科融合;校外是指高校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跨组织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一同商定协同育人目标,并以此制订协同育人培养方案[7]。首先,分析财会专业人才的就业需求,从行业协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等角度切入,梳理各类机构对财会人才的选择标准,结合校内专业发展实际综合拟定育人目标。其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目标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选择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并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再次,确保方案按照目标实施,以达到校内校外联动、财会专业和其他专业融合的课程教学效果。
3.5秉承“新文科”思路,打造“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
高校要基于“新文科”的建设思路,秉承“应需、强基、重能、特色、融合”的理念和要求,打造一批高阶性、创新性、应用型的“金课”。围绕财会专业人才职业核心素养,结合证书考核要求和职业规范标准,搭建学科融合式教学体系。一是构建融合式课程模块,包括文理交叉的基础课程、技术嵌入的专业课程和个性化的选修课程;二是构建融合式实施平台,包括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三是实施融合式教学方法,包括混合教学、慕课教学等;四是构建融合式评价体系,包括互动评价、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同时,创新教学方式,着力增加课程难度、深度和广度,创新探究式、讨论式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开展新文科课堂信息化革命,将“互联网+”“融媒体+”“教育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打造具备新文科人才特点的“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不断提升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持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3.6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结合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特点,建立价值多元、方法灵活的评价体系来引导财会专业健康发展。高校应当致力于形成学术同行和政府、产业、社会等有机结合的评价机制,针对新文科建设“与产业直接对接、与新技术深度融合”这一特征,将学科建设的具体产出成果及其社会效用纳入评价标准,切实推进“以评促建”[8]。
4结束语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运用,财会类相关工作流程和岗位技能要求正在被不断重塑与调整。这样一来,高校的财会专业应逐步适应行业和产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对于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有了新的要求,高校要致力于培养具有数据操作能力、一定信息素养、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决策能力等综合型人才。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财会课程作出相应的变革,以此解决企业和社会的人才缺口问题,这也契合新文科背景下财会专业交叉融合的发展目标。本文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致力于探讨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新路径,如建立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多元主体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模式,建立多学科、模块化、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财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打造“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以及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唐衍军,蒋尧明.论“四跨”融合下新时代新文科审计人才培养[J].财会月刊,2021(6):105-108.
[2]马永军.基于新文科理念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探索[J].科教导刊,2020(16):60-61.
[3]张希君,叶敏,季国民.从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趋势看“新文科”建设:以经管类专业为例[J].辽宁经济,2019(10):49-51.
[4]段禹,高怡楠.教育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模式创新:基于新文科建设的视角[J].教师教育学报,2020(5):112-118.
[5]宁琦.社会需求与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任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3-17.
[6]赵奎英.试谈“新文科”的五大理念[J].南京社会科学,2021(9):147-155.
[7]李停.新文科理念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2(2):41-46.
[8]唐衍军,蒋尧明.跨界教育理念下的新文科会计人才培养[J].财会通讯,2021(11):161-16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