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学 » 正文

  [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材、教法(即“三教”),这与“谁来教”“教什么”和“怎么教”息息相关,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高职院校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文章以土建课程“三教”改革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三教”改革的提出背景,然后进一步探索高职院校土建课程中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途径,旨在提高高职院校土建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建课程;“三教”改革;“双师型”教师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一旦企业自身发展受到关键技术的限制,便很难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对此,国家和企业都迫切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三教”改革则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1]。

  1“三教”改革的提出背景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了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任务[3],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标志着职业教育转向“大有作为”的实践阶段。

  “三教”改革旨在让学生具有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掌握职业知识和获取职业技能。在我国教育理论的早期研究中,仅仅研究“三教”问题的某一方面。“大智移云”的兴起,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界对“三教”问题的深入研究,发现“三教”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整体,须进行综合规划。

  2新时代高职院校土建课程“三教”改革途径

  2.1教师改革

  教师的工作内容包括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贯彻落实教学新理念和更新教学技术手段等,因此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而教师改革的关键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土建专业普遍存在师生比过大、专兼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思政教学能力弱等问题。究其原因,学校引进的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应届博士生、硕士生居多,聘请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偏少[4]。缺乏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导致专业教师的专业素养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变教师引进路径,多措并举,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更好地在土建课程教学中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同步提升。
 

 
  2.1.1以校企双元育人为途径,着力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

  为全面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成长,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教师培养路径,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集聚优势,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提升育人实效。一是鼓励教师利用暑期赴企业参加顶岗实践,掌握岗位工作基本流程,收集整理可供教学使用的项目,提升专业技能。二是构建大师引领、专业带头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德才兼备、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5]。三是校企政共建实践基地和教学团队。例如,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已成立全国绿色(智能)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红旗渠智能建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与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佳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品茗安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领头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与中信数智携手建设红旗渠绿色智能建造工程技术中心、绿色智能建造产教科融汇实训基地等,并在此过程中共同打造专业师资团队。四是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外教育教学会议或者培训。例如,高职院校可组织土建课程的教师积极参加本地区开展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职业教育政策、先进的教育理念等,参加师德修养与师风建设、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等讲座,进行施工现场实操等。

  2.1.2争做“四有”好老师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重要讲话中提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大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好老师”的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第一,要有理想信念;第二,要有道德情操;第三,要有扎实学识;第四,要有仁爱之心。“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为广大教师成长为新时代的好老师指明了奋斗目标[6]。为此,高职院校土建课程的教师都要争做“四有”好老师。

  2.1.3提高教师课程思政素质

  课程思政缘起于“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指示精神。课程思政重在协同育人,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开展课程思政首先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的课程思政素质。高职院校土建课程的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素质的途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通过学习培训,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参加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强化课程思政意识;有利于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育人水平;有利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课程思政育人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通过教学研究,强化课程思政目标的正确导向。立足学情,根据学生身心特征,遵循教育规律,通过教学研究实现工学一体化,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把价值引领贯穿于土建课程思政教学始终,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深耕教学设计,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和内在逻辑。2017年12月6日,《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土建专业每一门课程都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但这些思政元素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课程内容中,因而更需要教师立足课程知识有效挖掘思政元素。第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遵守3个基本原则。一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融入思政评价指标,体现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第一主体”作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三是坚持发展性的评价原则,循序渐进,在评价时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此外,思政教学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贯穿教与学全过程,通过学生自我反思、问卷调查与访谈等多种途径全面评价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情况[7]。第五,以研促教,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改项目。为促进学校发展和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撰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积极申报课程思政样板课程。通过科研,专业教师可以加深对新时代课程思政内涵、特点的认识,培育课程思政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然后立足课堂,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8]。

  2.2教材改革

  2.2.1组建校企协同的教材编写团队

  教材的编写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可以组建校企协同创新的教材编写团队,强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9]。企业专家要参与教材全过程的编写与审核,并确保教材符合《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最终编写出地方特色教材、行业适用教材等。

  2.2.2革新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土建课程特点,融入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思想,培养学生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民族自信心、工匠精神等。此外,为使教材内容与岗位需求相贴合,高职院校教师要与企业专家深入调研土建专业行情、了解生产实际,开发出模块化、系统化,能体现出“X”考证内容和竞赛内容的实训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教材内容要打破学科体系、知识体系的束缚。为实现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教材内容应具有时效性,高职院校要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成果、新发展、典型生产案例融入教材中。

  2.2.3变革教材形式

  当前,高职院校土建专业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为充分发挥教材的可视化、可读性、可查重功能,高职院校要在教材中增添音频、二维码等,建立数字化、动态化、立体化的教材和配套资源[10],采用形式灵活多样的教材,如塑料铁夹式、散页式、硬壳铁夹式、工作手册式、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同时具备工作手册和教材的特点,包含加工工艺要求和技术知识等现场指导信息,可使学生快速掌握工作现场操作技巧。新型活页式教材能满足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对教材技术技能、能力训练、工作过程训练和创新训练的新要求,它是由纸质教材与信息化资源库组成的一个教材系统,能满足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学习方法和评价考核多元化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11]。

  2.3教法改革

  “职教20条”明确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12]。

  教师要依据生源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实行因材施教,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正确选用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线上自学和线下合作学习、智能化教学等。将课堂搬到施工现场、实训基地等,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利用模拟仿真等手段开展空间教学、远程协作、实时互动、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2.3.1微课程数字化

  基于知识模块,土建课程教师要开发微课程,如楼梯的组成、楼梯的形式等,将微课程数字化后上传至智能教育平台,如学习通平台,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需求。微课程可以是某一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也可以是一组微课程构成的完整职业岗位工作任务[13]。
 

 
  2.3.2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土建课程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保证线上线下教学内容衔接流畅。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利用学习通平台上共享的教学资源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发现问题;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数据掌握学生预习情况和参与程度,确定重难点知识。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除了通过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方式讲解知识,还可以借助学习通平台进行课堂讨论、下发随堂练习任务等。课后反馈阶段,教师可将PPT、微课、教学案例等上传至学习通平台,学生可以进行单元测试来巩固知识[14]。

  2.3.3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展教学

  土建课程特点是知识面广、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如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识图与构造、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等。高职院校的生源多元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新时代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虚拟仿真技术通过现代化设备可以模拟各种现实场景,将抽象难懂、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形象、直观明了的仿真项目,具有和现实世界相仿的外观与交互行为,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仿真操作[15]。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虚拟仿真技术与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完美结合,以此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部分,钢筋工程的钢筋下料是施工现场的重要环节,除参考图纸尺寸外,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弯曲、弯钩均会直接影响钢筋的长度,教师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可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钢筋弯曲过程、钢筋加工为箍筋的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实操技能。

  3结束语

  高职院校土建课程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教师”“教材”“教法”有关部署,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其中,教师改革的重点是打造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能力强、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同步提升。教材改革的重点是组建校企协同的教材编写团队,编制形式各样且内容全面的教材。教法改革的重点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因材施教,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加强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以此不断提高土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泓达,赵梅芳.“三教”改革实施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56-157.

  [2]吕太之,张军,陈勇.高职软件专业群“三教”改革探索与实践[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9-44.

  [3]陈靖,王宪庆,谭敏.“职教二十条”背景下“三教”改革路径探索与实践[J].海峡药学,2022(8):91-94.

  [4]郭梅,姜仁安.产教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12):154-156.

  [5]陈思,申佩.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有效路径探析[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0-53,58.

  [6]任苏民.借鉴叶圣陶中国现代教师思想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J].中国德育,2023(18):46-52.

  [7]周佳.“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的中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概念、价值与实施路径[J].成才,2023(10):103-105.

  [8]高光斌,吴振华.以研促教,研教结合,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3(6):39-40.

  [9]王铁钢,徐丽娇,张慧洁.“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活页式教材开发与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23(7):54-56.

  [10]许爱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发展逻辑、有效载体与破解路径[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21(2):16-22.

  [11]邓果.“三教”改革环境下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资源建设:以“电子技术”为例[J].科技风,2023(26):29-31.

  [12]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108-110.

  [13]王东山.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重构与教法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20):61-63.

  [14]杨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3(16):73-75.

  [15]李超,余佳芯.基于虚拟仿真的土建施工类课程教学方法深度研究[J].砖瓦,2023(9):181-18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