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城市规划原理不仅是城乡规划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城市管理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根据城市管理专业与城乡规划学专业的学科属性、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等方面的差异,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太原学院为例,基于该院校城市管理专业的学情现状,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常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重构,形成适用于城市管理专业的认知篇、内涵篇和实务篇三大部分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课后与学生建立联结巩固学习效果。课程结束后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课程教学效果认可度高,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城市管理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城市规划原理;教学创新;城市管理专业
0引言
城市规划原理是城市管理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是城市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城市系统思维的必修环节,能够为学生后续学习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管理法规等知识型课程,城市规划管理、城市问题专题研究等实务型课程,以及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打下基础。城市管理专业与城乡规划学专业不同,一是城市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当中的公共管理类,而城乡规划学属于工学,对于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目标不尽相同;二是两个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存在较大差异,城市规划专业毕业生主要去向规划设计等专业技术岗位,而城市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主要去向行政管理岗位,因此面向城市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必然要与规划类专业有所转变。
1城管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
1.1内容繁杂,课时限制教学广度和深度
由于城市本身的复杂性,城市规划等相关城市学科群都具备多学科融合的属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必然具有综合性、拓展性的特征[1]。以该课程相应的经典教材《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为例,内容共20章,不仅涵盖城市与城市化、规划思想发展、规划体制、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方法、规划编制等基础章节[2],还包括交通规划、生态规划、工程系统规划、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以及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等专题章节,与社会、经济、历史、艺术、工程技术等众多学科知识相互交叉,内容体系全面且庞大[3]。此外,城市规划领域不断出现新名词、新理念、新标准,近年来的机构改革、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等又进一步拓展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对城乡规划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和理解尚属不易,于城市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更加难以厘清。
城市管理专业是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专业[4],是一个多学科整合的综合性专业,其培养方案一般涉及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城乡规划学等专业课程,安排给规划类课程的课时有限,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在规划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般安排64课时,与规划专业接近的其他非规划类相关专业一般安排48课时,而城管专业留给该课程的教学时间仅32课时,有限的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拓展性和多变性相互矛盾,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1.2理论枯燥,降低课堂教学趣味性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包含大量专业基础理论,这些理论知识有的源于相关法规、政策文件,有的源于实践经验总结,而对于在校生来说由于缺乏观察经验和项目实践经历,容易对抽象的法条规定、规范要求,以及经验原则等方面的理解流于表面,过目即忘,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师生互动不足,加上课程教学内容本就庞杂,进一步降低了课堂的趣味性。在如今短视频流行、碎片化信息云集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课堂“低头”现象严重[5],对于内容繁杂又枯燥的理论课程来说,课堂教学如何“抢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为一个更大的难题。
2城管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的创新探索
2.1课程教学内容重构
城市管理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多开设在大二下学期,此时学生已修读中外城市发展史、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专业必修课程,对“城市”这个基本对象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因此,城市规划原理课程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明晰课程主线和重点,去粗取精,讲清楚庞杂的城市规划原理基本知识,契合并服务于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由于城市管理专业生源大多为文科生(通过对所授课班级的问卷调查显示超七成生源为文科教育背景),未来就业也面向管理岗而非专技岗,课堂教学内容上省略较为偏重“工科”色彩或“设计”技能的章节内容,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城市设计、住区规划等,这部分内容留给对其感兴趣的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另外,对前置课程已经学习过或后续课程中会详细讲解的章节内容进行弱化或省略。例如,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当中关于历代重要城市发展变迁的内容在大一年级的中外城市发展史课程中已经学习,教学过程中予以弱化,重点梳理和讲授规划思想发展阶段与转折的内容即可;再如,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与管理等都会在后一学期的城市规划管理课程中进行详细讲授,也予以省略。教学内容精简后,再按照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如认知和理解城市发展规律和基本理论、树立职业道德和伦理观、掌握准确分析并处理城市问题的方法以及城市规划管理实务等),将课程内容大致划分为认知篇、内涵篇和实务篇三个部分,各部分主要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其中,对于城乡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类型与编制内容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教学,需要依据机构改革、规划体系改革进行内容更新。
2.2课堂教学方式探索
在认知篇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授为主,重在夯实概念认知、巩固基础知识,课堂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提问和讨论的主题偏重联系实际生活经历,如在《城市与城市化》章节中,当学习到根据常住人口进行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知识点时,请学生判定学校所在城市的规模等级,并思考大学生群体应归属生源地还是学校所在地的常住人口;在学习到城镇化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作用时,让学生查找华北地区各省会城市最新的城镇化率,对比并反思是否仅凭借城镇化率高低就可以判定某城市的发展阶段或发达程度,引导学生以更加理性、全面的视角思考现实中的城镇化现象。
在内涵篇的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案例分享等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对和谐城市、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渗透以及对不同要素如何影响城市发展的理解,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在“城乡规划价值观”的章节中,舍弃理论讲授,改为借助真实城市规划建设项目,让学生在设定好的项目背景中选择角色,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进行博弈,最终真正体会到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环节中如何沟通、协调并平衡各方需求和利益。例如,项目主题为邻避设施建设项目(变电站)用地规划决策,项目背景设定为满足太原市北部片区逐年增加的供电负荷,基于新的电力设计标准中的用地和站房建设需求,区政府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申请将原详细规划中的供电设施用地规模进行扩大并申请用地指标。但在规划公示期间,市政府热线办收到了来自附近幼儿园、居住区的居民、幼儿家长等群体的大量反对意见,此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需要协调各方(如相关部门、专家、公众、媒体等)并推进项目进度(图2)。课堂角色扮演既能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角色角度进行利益博弈,从而理解城市规划与管理的价值观导向,又能够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过程中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的能力,具体操作方法如图3所示。在项目角色扮演课堂展示结束后,将小组角色扮演的用心和出彩程度打分,赋予一定权重,作为课堂表现考查的一部分,计入平时成绩。在后续的社会调查实践环节,该项目可作为调查主题,通过实地观察、体验、调查、访谈进一步深入研究、举一反三。
在实务篇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讲授和案例分享为主,强化宏观概念认知,弱化对局部技术和设计细节的过分关注[6],契合本科阶段“通才教育”的目标[3],课堂案例的选取上也注意贴近学生生活环境和城市管理实践。例如,在“区域规划”章节中以学校所在太原都市区和太榆一体化政策推进为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区域规划的目标作用与编制内容。
2.3课后巩固与反馈
课程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课堂,更在于课堂之外。为了巩固课堂学习效果,一是通过班级微信群与所教班级建立联结,分享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热点,作为课堂内容的发散拓展。二是利用课后任务提高学生了解所在城市发展的主动性、调动学生探索城市空间的积极性。例如,在《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章节的教学周,要求学生周六日参观太原市博物馆中的“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专题展览,了解太原市从始建到繁荣再到如今转型发展的历程,并结合课堂知识点进行联结、思考和发散。三是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既定主题查阅资料并提炼重点,从而启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城市规划价值观”章节的教学周,要求学生查阅联合国人居署《新城市议程》主要内容,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观点,阐述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启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教学效果与总结
基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内容繁杂、理论枯燥的特点,结合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常规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重构,形成适应于城市管理专业学情现状和就业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板块。基于大学生课堂严重的“低头族现象”,尝试将课堂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将常规的理论讲授与角色扮演、案例分享与讨论等学生课堂参与环节相结合,以真实项目的角色扮演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在课后自主分组、调动所学、查阅资料、自导自演,最终呈现参与度高、趣味性强的课堂氛围。
课程结束后一学期,对所授班级城市管理专业41名学生开展了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以上的学生认为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很重要”或“非常重要”,且认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十分有帮助,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要性和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十分认可。在课堂学习体验上,近六成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够维持70%以上的注意力,课堂教学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程度较高。在课程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方面,九成以上的学生认为修读课程“收获较大”或“受益匪浅”;超过95%的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学习,提高了自己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定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秉承平等、公正、可持续发展等基本价值观进行决策。由此可见,本课程教学实践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和参与,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城市管理价值观的形成,学生学习效果较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当根据对就业单位的需求调查进行调整、补充,课堂使用角色扮演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时,教师还需加强适时引导。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建红,张俊杰,谢涤湘.OBE理念下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5):94-98.
[2]吴志强,李德化.城市规划原理[M].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王婷,黎文婷,杨文越.融合PBL的翻转课堂在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2):113-119.
[4]项松林,孙悦.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多元融合发展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22,23(3):70-72.
[5]侯学良,鲁萍.大学课堂教学中“低头族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17-121.
[6]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27(5):11-1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