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有效应对新的发展趋势。为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国有企业应重视经济新常态下的预算管理转型。为此,文章从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意义入手,分析当前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采取科学的预算管理手段,提升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确保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以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从而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国有企业;预算管理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着全新的经济环境。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优化和创新对国有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然而,当前国有企业在预算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预算管理意识不足、预算编制不完善、预算执行力度不足以及预算考评不全面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和透明度,还制约了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为此,全面提升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水平对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概述
1.1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内涵
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是指国有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编制、实施、监控和评估预算,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预算管理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控制和预算评估等多个环节,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市场需求多变和市场竞争激烈,要求国有企业提高预算管理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型升级,要求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国有企业开展预算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以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市场环境和经营需求。预算管理有助于企业明确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通过预算的编制和实施,使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围绕战略目标展开,从而提高企业整体运营效率。预算管理还有助于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有助于企业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
1.2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科学的预算管理在国有企业经营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面对经济新常态,国有企业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优化经营决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以及综合评定各部门工作成效等方面。第一,预算管理有助于国有企业优化经营决策。通过编制预算,国有企业可以更加明确自身的经营目标和资源需求,从而更加科学地进行经营决策。预算管理还可以通过对各项经济活动的预算控制,避免盲目投资和浪费,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二,预算管理有助于完善经营管理制度。预算管理作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预算控制和监督,可以有效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防范经营风险。同时,预算管理还可以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形成部门合力,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第三,预算管理有助于综合评定各部门的工作成效。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估,国有企业可以更加客观地评价各部门的工作成效,从而为国有企业的奖惩和激励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另外,预算管理还可以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更加凸显。预算管理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还可以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预算管理意识薄弱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存在的预算管理意识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一些国有企业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未及时调整预算管理理念,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和监控预算方面存在不足,没有及时调整和优化预算,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竞争力。第二,预算编制不科学,人员参与度不高。一些企业在编制预算时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和合理的预测分析,导致预算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同时,部分国有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广泛的内部参与和沟通,导致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不畅,使得预算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和误差,影响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效率。第三,预算控制不严格,监督不到位。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措施,在执行预算时存在超支情况,且缺乏预算执行情况的反馈和调整机制,导致企业财务状况逐渐恶化,甚至出现财务风险。
2.2预算编制不完善
预算编制是国有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首要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预算管理成效。然而,以往国有企业的预算编制存在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一,预算目标与企业战略脱节。部分国有企业在制定预算目标时未充分结合自身的长期战略目标和市场环境变化,导致预算目标与企业战略脱节,这样的预算不仅难以有效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可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第二,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一些国有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仍然采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方法,即在上一年度预算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比例作为本年度的预算。这种方法忽视了市场环境、业务变化等因素对预算的影响,导致预算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第三,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及员工参与不足。部分国有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未充分征求各部门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导致预算结果可能偏离实际业务需求,难以得到员工的认可和支持,从而影响了预算执行效果。第四,预算编制周期不合理。一些国有企业的预算编制周期过长,导致预算结果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同时,预算编制周期过长容易导致预算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和滞后,影响预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2.3预算执行不严格
预算执行是决定财务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预算执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第一,全新预算计划执行不到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运作容易受到市场环境、业务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调整内部的预算工作[1]。然而,部分国有企业执行调整后的预算工作计划的效果不尽如人意,许多预算计划并未落实到位,许多预算管理人员仍按照传统的工作模式执行预算,导致预算成效不佳,严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二,预算执行监控不到位。部分国有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难以及时掌握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使得管理层无法及时干预和纠正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预算执行效果。第三,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需要受到严格的监督和约束,以确保预算计划的顺利实施。然而,部分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来约束预算管理人员的行为,导致预算管理人员在执行预算计划时容易出现偏差或违规行为,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效果。
2.4预算考核不健全
预算考核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预算考核存在诸多不健全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部分国有企业在设置预算考核指标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有的指标设置过于简单,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的预算管理水平;有的指标设置过于复杂,难以操作和衡量。这样的考核指标不仅难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还可能对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产生误导。第二,考核过程不透明。部分国有企业的预算考核缺乏透明度,未能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考核,导致员工对考核结果的认可度不高,容易出现不满和抵触情绪。同时,不透明的考核过程容易导致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问题,影响企业的预算管理效果[2]。第三,考核结果与奖惩不挂钩。部分国有企业在预算考核方面未与奖惩机制紧密结合,导致考核结果难以对员工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即使有的国有企业设置了奖惩机制,但由于奖惩力度不足或执行不到位,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3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优化措施
3.1增强全员预算管理意识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首要任务是增强企业有关人员的预算管理意识。第一,国有企业应积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定期举办预算管理有关培训,以确保全体员工深刻理解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价值。培训内容应包括预算管理的基本理念、方法、流程等,以及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业务发展的紧密联系。第二,国有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在预算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从而促使员工增强预算管理意识。
3.2完善预算编制流程与方法
为了满足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国有企业应积极构建完善的预算编制体系,细化预算编制流程。第一,明确预算目标[3]。国有企业在制定预算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环境、企业战略、业务需求等因素,确保预算目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实现性。第二,采用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国有企业应结合实际科学选择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多种预算编制方法,以此有效提升预算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同时,国有企业应积极引进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预算编制提供科学的支持。第三,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由于预算编制涉及多个部门和业务领域,国有企业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并在内部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由其负责统筹协调各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工作,从而确保预算编制质量。
3.3加强预算执行与监控
预算执行与监控是确保预算管理效果的关键环节。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应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监控力度。第一,增强新计划的执行力。国有企业应根据经济新常态制订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预算管理计划,并严格落实预算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细化执行流程,如需要调整预算,应建立严格的审批程序,摒弃传统预算编制工作模式。第二,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控与分析。国有企业应定期监控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从而确保预算有效执行。第三,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为了确保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国有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以确保各项预算支出符合规定,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和违规行为。同时,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监督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以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3.4完善预算考核与评价体系
预算考核与评价体系是检验预算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国有企业应重视预算考核与评价工作的有效落实,结合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制定完善的考评体系[4]。第一,设置合理的考核指标。在设置预算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确保考核指标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可实现性。同时,国有企业应关注指标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避免指标设置过于简单或复杂,导致考核结果失真。第二,国有企业应注重提高考核过程的透明度,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开展预算考核工作,以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国有企业还应安排专人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以此避免暗箱操作、权力寻租等问题出现[5]。第三,将考核结果与奖惩紧密挂钩。国有企业应建立与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奖惩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的薪酬、晋升等切身利益紧密挂钩,以此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确保预算管理工作有效推进。
4结束语
在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为了有效提升预算管理成效,解决以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国有企业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算管理措施,通过增强全员预算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编制流程与方法、加强预算执行与监控,以及完善预算考核与评价体系等手段有效提升自身的预算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经济波动,进而实现国有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妮芬.经济新常态下国企预算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活力,2024(3):124-126.
[2]杨美利.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企加强预算管理的相关思考[J].现代营销,2024(2):88-90.
[3]李明明.新形势下地方国企如何优化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24(4):45-48.
[4]张晋.基于全面预算管理视角下的国企内控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天津经济,2024(1):82-84.
[5]陈玥.审计视角下对国企财务预算管理若干思考[J].天津经济,2024(1):38-4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