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成本管理作为影响企业发展战略计划部署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已经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发展规模正处在扩大阶段的企业来说,其必须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构建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成本控制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有效增强企业风险规避能力的前提下,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据有利地位。鉴于此,文章基于战略视角,分析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概念、与传统财务成本管理的差异和管理成效,重点探索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路径,旨在优化企业成本控制策略,提高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关键词]战略视角;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0引言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随着市场环境与企业管理形势的变化,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局限越来越明显,成本管理目标与战略目标脱节,成本控制能力减弱。在这一背景下,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以健全的管理制度为基础,同时配合良好的监管制度对成本管理工作进行多方位的监督管理,进一步保障成本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1.1概念
战略成本管理强调将战略目标和成本管理目标相结合,从全局统筹角度编制成本管理计划,开展各项成本管理工作,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总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不是片面追求对局部成本费用的优化控制。简单来讲,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将战略目标作为核心要素,对各项成本费用的形成原因、必要性进行系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把项目投资、设计研发、生产加工等全部流程纳入成本管理范畴。
1.2与传统财务成本管理的差异
当前,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战略成本管理认识不足,将其与传统财务成本管理混为一谈。实际上,两种管理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具体体现在优化范围、影响范围、战略实现3个方面。第一,在优化范围方面,传统模式侧重于局部成本优化,局限在生产成本或是销售成本等局部环节,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运营负担,但实际管理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而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则强调全局性优化,把企业运营期间产生的全部成本费用、涉及的所有环节均作为优化对象,管理效果显著,还可以通过资源配置、价值链调整等手段来彻底改变企业成本结构。第二,在影响范围方面,传统模式把低位成本作为管理重点,包括销售费用、残次品损失等,此类成本在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普遍不足40%,管理期间难以明显降低企业总体成本,且多数成本问题的形成原因层次较深,常规管理手段无法改变问题根源;而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则把高位成本作为管理重点,包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和边际成本,此类成本对企业发展和总体成本造成的影响深远,这样既可以压缩经营成本,还可以消除企业在扩大经营规模、调整经营内容、开辟业务领域时遇到的内外部阻碍[1]。第三,在战略实现方面,传统模式根据财务状况、经营需求来设立本年度的成本管理目标,实际起到预算管理作用;而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则围绕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来设立成本管理目标,综合考虑到供应链结构、外部市场环境等多项因素对企业成本控制造成的深远影响。
1.3管理成效
企业推广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可以在明确企业定位、梳理业务流程、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第一,明确企业定位。在战略成本管理目标设定环节,企业需要做好市场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全面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市场环境未来变化趋势、同类产品市场价格等信息。这样既可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完全贴合企业实际情况,也可以帮助管理人员正确认识到企业核心优势与劣势短板,找准企业市场定位。第二,梳理业务流程。相较于传统管理模式,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与手段发生明显变化,需要企业重新设计一套业务流程来满足管理工作需要,以此解决原有管理流程烦琐、不适用的问题。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侧重于通过改善成本结构、激发企业发展潜力的方式来节省总体成本,使企业获得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例如,在生产成本控制过程中,战略成本管理没有局限在物资材料用量控制等局部环节,而是采取扩大生产规模、创新工艺技术、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等措施,这样一来,短期内会新增成本费用,但长期来看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并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增加产品销量和销售收入。
2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路径
2.1优化管理结构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全员性的管理工作,需要企业从全局角度来设立管理目标,把控管理方向,并由所有职能部门与企业员工来配合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从目前来看,虽然多数企业陆续在内部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但仍旧保留原有的管理结构体系。随着管理方法与手段的改变,传统管理结构逐渐暴露出结构臃肿、层次不合理、职责模糊和缺少目标传递机制等多项问题,进而对成本管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在目标设定环节,仍旧由财务部门负责设立管理目标,目光仍局限在财务成本管理层面,企业治理层没有参与到目标设定过程中。而在管理计划实施环节,缺乏管理小组,由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等职能部门实施计划方案,难以实时掌握成本管理情况、效果,偶尔因问题解决不及时还会形成管理纰漏,产生额外成本。
因此,企业要不断优化成本管理结构,从上到下依次由成本管理领导小组、成本管控中心、成本责任部门3个层级组成,明确各层级的职责分工。第一,成本管理领导小组由董事会成员、总经理等管理层成员组成,负责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来设立成本管理目标,审核决策管理期间的各类重大事项,并在成本管理期间提供指导性建议,把控总体管理方向。第二,成本管控中心由总会计师牵头,从财务部门抽调人员,负责开展成本管理计划制订、管理过程跟踪监督、管理任务分配、管理计划纠偏调整等工作,协调其他职能部门配合开展管理工作,定期向成本管理领导小组汇报上一阶段的管理成果[2]。第三,成本责任部门包括市场营销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研发部门等,各部门员工严格执行成本管理计划和指令,定期向成本管控中心汇报工作成果,如果在管理期间遇到原料价格上涨、产品市场销量不达预期等突发状况,也需要立即上报反馈。
2.2深化战略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着全员性特征,需要全体职能部门和所有员工积极参与到管理活动当中,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顺利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然而,在传统管理模式下,仅由财务部门或是成本管控中心独立开展成本管理工作,面临着管理资源匮乏、管理时效性差、效率低下、工作负担沉重等多个问题。此类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他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和基层员工缺乏成本管理意识,被动实施管理计划,没有把自身工作与企业成本管理战略联系起来。
因此,企业在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期间,要深化管理理念,具体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绩效激励机制两项措施。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定期组织宣讲会等活动,向企业全体员工详细讲述战略成本管理概念、特征、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对企业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帮助员工加深对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的了解,使其明确自身在管理活动当中的职能作用。第二,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其中,绩效机制要由收入台账准确性与及时性、销售合同完整性、成本控制有效性、成本管理业务及时性等多项绩效指标组成。企业要基于绩效机制定期对成本管控中心和各部门员工进行绩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来反映成本管理效果[3]。激励机制要由正向激励手段、负向激励手段组成。企业要按照绩效考评结果来编制激励方案,对顺利完成成本管理任务、主动发现并上报管理问题的员工采取正向激励手段,包括发放绩效奖金、岗位晋升、上调基本工资基数等;对未按时完成成本管理任务、拒不配合管理工作开展的员工采取负向激励手段,包括暂缓绩效奖金发放、按比例扣除工资等。
2.3健全管理制度
战略成本管理具备综合性、专业性、多样性。企业现有成本管理制度对管理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在成本管理期间缺乏管理制度作为参照,依赖管理人员主观判断来选择管理手段、确定管理方向,管理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管理效果不佳。
为了实现管理标准化,确保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得到落地应用,企业要深入调查成本管理情况,评价既有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对制度内容进行补充完善。第一,对于采购成本管理制度,由成本管控中心负责监督、指导采购工作开展,由采购部门编制采购实施方案、挑选供应商和签订采购合同。在采购草案编制完毕后,提交成本管控中心进行审批——检查采购价格是否合理、采购量是否满足生产经营需要、供应商挑选过程是否符合程序规定。第二,对于部门协作制度,定期召开成本例会,由成本管控中心与各职能部门参会,会上由各部门负责人汇报上一阶段工作成果,管理人员向各部门分配下一阶段的成本管理任务,传达管理指令,并探讨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成本管理计划在实施期间是否对部门日常工作开展造成阻碍,各部门是否具备实施管理计划的前提条件。
2.4实施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集团企业,在运营期间都会持续产生和收集海量数据。企业需要对数据信息进行运算处理,再根据处理结果来反映成本管理效果、企业经营状况、战略目标实现程度,数据质量和成本管理效果保持紧密联系。然而,当前仍有部分企业采取传统的人工处理方式,由管理人员手动分类整理与统计数据信息,再把数据统计结果作为管理依据,管理时效性较差,管理效率有待提升。同时,在数据处理期间偶尔会出现错算、漏算、重复统计等问题,后续因使用错误数据而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管理过程失控、无法顺利实现战略目标等问题也会频发。
为满足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效率,企业需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替代人工完成繁重的数据处理任务,为数据质量和管理效果提升提供保障。第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搭建数据处理平台。管理人员利用平台的程序准则,持续收集市场数据、企业财务数据和各部门工作数据,根据关联分析结果来筛除重复、失真数据,再把剩余有效数据分类整理,导入模板文件,出具数据报表,从而在短时间内掌握成本管理情况。第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决策平台。智能决策平台既可以用于推演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成本管理过程、成本费用产生情况,同时也可用于辅助成本管理决策,如在设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时,根据智能决策结果来初步设定管理目标,再由成本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对目标可行性进行论证[4]。
2.5落实保障措施
企业在全面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期间会遇到诸多内外部阻力,进而对成本管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还会对产品生产、客户关系维护、市场营销等其他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造成干扰。因此,为顺利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由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有序取代落后的财务成本管理模式,企业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落实好培养优秀人才、创新管理理念、内部审计等保障措施。
第一,培养优秀人才[5]。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的理论体系、方法和手段较为新颖,部分管理人员对全新模式的了解不够深入,仍旧采取固有的工作方式,导致战略成本管理流于形式。因此,企业需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在模式推广前,对管理人员开展专项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价值链分析、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战略成本管理重点、全新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内容等。第二,创新管理理念。企业要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把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分解为若干分支目标,再把具体目标、管理计划和工作任务传达给各职能部门和基层员工,帮助员工更为直观地了解战略成本管理模式,从而把管理活动和日常工作相结合。第三,内部审计。企业要定期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把战略成本管理计划实施过程、各项业务活动开展情况、成本结构等作为审计内容,根据审计报告来评价成本管理体系健全程度,围绕具体问题采取解决措施,并对违反管理制度规定的员工进行追责惩处。
3结束语
战略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扩大盈利空间的有效举措。企业理应推动传统财务成本管理体系转型升级,从战略视角重新审视成本管理活动,坚持走优化管理结构、深化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健全管理制度、实施信息化管理和落实保障措施的正确路径,为企业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黎楷.基于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企业管理成本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2(23):60-63.
[2]覃涛.基于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企业管理成本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1(24):52-54.
[3]陈磊,BANKER R D.战略视角下的成本管理研究:反思、框架与展望[J].中国管理会计,2018(2):98-103.
[4]窦锦聂.企业战略成本管理问题研究:以新华健康公司为例[J].质量与市场,2023(5):142-144.
[5]孙天青.基于战略视角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0):142-14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