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学 » 正文

  编者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境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环境监测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目前,从事环境监测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因此,培养爱国型、专业型、担当型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科教融合及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切入,对环境监测课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系列具体举措,为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工作的提质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环境监测;教学方式;科教融合

  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成为关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的重要议题。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环节,其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日俱增。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环境监测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具备爱国型、专业型、担当型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环境问题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文章以环境监测课程为例,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科教融合及实践教学强化等方面切入,对环境监测课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系列举措,为高校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工作的提质升级提供参考。

  一、“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程思政融入有待提升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根本问题[1-3],是教育工作者的必答题。复合型人才培养集价值塑造、专业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培养于一体,特别是价值观念塑造,其为实现复合型人才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之前提和基础[4]。课程思政作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环境监测课程中的思政融入有限,尤其是将环境监测课程内容与国家发展战略,生态文明思想,“一带一路”建设等结合度不高,致使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通常情况下,专业课以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存在教书与育人的两张皮现象。教师只讲授专业知识,学生会出现学习疲倦,兴趣不浓,视野受限,自我上进的动力不足、责任心、使命感不强等问题。因此,对环境监测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显得意义重大,需要深入探究。

  (二)课程教学中的科教融合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高,科学研究如何支撑高等教育,如何将高校的科学研究优势内化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已成为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5]。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老师在一次访谈中提出,我国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协同创新培养人才很重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6]。环境监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水、土、气、固废、生物等的监测技术理论和分析测试方法,这些技术方法的更新迭代速度很快,若只讲授课程里的现有技术方法,不关注当下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教学中不结合前沿技术,不结合科研成果,培养出的学生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专业本领的需求。然而,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这种只关注课本知识教授的情况很普遍,缺乏对学科前沿的动态把握,未能形成有效的科教融合。

  (三)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够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化的重要环节[7]。培养复合型人才离不开实践教学的构建。环境监测课程理论教学安排54课时,而环境监测实验课则安排18课时,仅安排6个教学实验,野外或实地调研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课时有限,且大多安排在下一学期,存在不能与理论课程有效衔接的时效问题。此外,野外或实地教学实践中,通常是一个专业好几个班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老师少,学生多,大多数学生在实践课上是走马观花,实际获得感不强。此外,实践教学通常需要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资源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这也是大多数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不够,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亟待加强。
 

 
  二、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让思政元素升华课程教学


  在环境监测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非常必要的。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监测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可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1.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结合环境监测课程内容,引入相关案例。例如,在讲解环境监测绪论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全球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环境事件,如水土气污染等。通过对这些典型污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思考环境污染事件给地球生物、生态、人类健康等造成哪些危害,该从哪些方面规避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融入国际合作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逐渐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气候变化、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等需要各方协同参与,方可得到有效管理和治理。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国际环境监测案例,如跨国界水域污染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监测等,其环境监测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和合作,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分析这些案例,让学生了解国际合作在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学习如何借鉴和运用国际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全球性,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合作意识。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国际上通用的环境监测标准和规范,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卫生组织(WH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环境监测标准和规范。通过对这些标准和规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际环境监测的最新要求和趋势。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助推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环境监测课程教学中,通过介绍我国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和经验,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在环境监测教学中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如“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华文化中还有“物尽其用”“自然至上”等思想,这些思想都与现代环境保护理念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环保思想和实践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对于现代环境保护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中华民族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环保理念,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讲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

  (二)课程教学中强化科教融合

  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环境保护的新需求。科教融合是环境监测课程与时俱进的必要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监测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其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环境监测实验,探究环境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从而加深学生对环境监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在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将环境监测与科技应用相结合,从而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在课程中增加一些简单的小实验环节,让学生亲手进行水质分析、空气质量监测等实验,理解环境监测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实验室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兴趣。老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查找和利用校内的一些数据库资源,培养文献检索和知识搜集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环境监测方面问题的能力。

  将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引入课程教学中,如无人机监测、3S技术监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应用等,让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应用。在讲授环境监测内容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如固体废物有哪些危害?能否将一些固体废弃物变为资源,实现高值化利用等。在学生经过一番思考后,列出一些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科研项目,向学生讲清科学问题与课程理论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课本中枯燥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本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环境监测这门课的兴趣。

  (三)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和内容

  在讲授课程时,老师若只灌输枯燥的课本知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能会不如预期。故应加强环境监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空气、水质、土壤等环境监测点,增加学生对环境监测的实际感知。设置实验操作全流程教学内容,每6个人一个实验小组,将教学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实验室实验教学,让学生亲手进行环境样品的采集、处理、分析和测试等实验的闭环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组织一些环境监测技能竞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针对部分学生的困难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支持,如设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和提高学习效果。可以与其他高校同上一门课,共同讲授环境监测理论知识,结合各自的项目经历和教学实践,引入一些具体环境污染监测的成功技术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其中的技术应用和科学原理,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也可线上邀请环境监测领域的专家分享其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成功经验和技术案例,给学生提供一种多维度的视角。

  通过分析地区实际环境监测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监测在解决地方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对环境监测专业课程的认识和理解。让一些有科研兴趣的本科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让学生直接观察和体验环境监测的实际操作。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增强理解和记忆。

  建立校企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企业的环境监测的实际需求和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教师最好与环境监测专业有关的企业保持联动,充分利用对环境监测有实际需求的有关企业的资源优势,加强与从事环境监测相关工作的企业各级管理者的交流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之需求,打造校企联培的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去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和专业技能。

  三、结语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因此,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具备专业知识、责任担当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文章提出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旨在适应这一需求,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专业能力突出、担当作为的高素质人才,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良明,董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历史意蕴——以中共早期《中国青年》杂志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23(11):152-160.

  [2]夏文斌.人才培养: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4(3):125.

  [3]栾淳钰,白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原创性贡献[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3):223-229.

  [4]黄泽文.“新工科”课程思政的时代蕴涵与发展路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7(3):162-168.

  [5]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15-23.

  [6]马海泉,任焕霞.科教融合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访谈录[J].中国高校科技,2012(5):4-6+11.

  [7]陈晓景,乔凤霞,霍子平.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保定学院学报,2023,36(3):98-102+10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