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是幼儿知识的主要来源。”巧用自然资源,合理发挥自然资源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文章以中班生成课程“丰收季南瓜乐”为例,从幼儿兴趣出发,围绕南瓜这一自然资源开展体验活动,通过实地探索、亲身体验、多感官表达、多途径利用资源,实现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项目活动;中班课程;进阶策略
  幼儿园的项目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围绕生活中某个有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学习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的过程。通过开展项目活动,可以将幼儿的认知、感受和体验融为一体,使其积极表达自己的感知和体验,同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然而,在开展项目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缺乏,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随意拼凑,忽视质量——缺乏体系。项目活动的建构是一个逐步推进、动态生成的过程。它从一个生长点不断生成系列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并没有固化的模式,而是按需展开,按需结束。但在实际的主题选择中,教师虽然也关注到了幼儿兴趣的生长点,但幼儿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活动的建构中。
  第二,蜻蜓点水,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有些项目活动在实施的中后期逐渐流于形式,教师不能深入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原因”和“真需求”,从而导致探究路径单一,学习浮于表面,常出现教师应对无序、教师主导行为明显等现象。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所在幼儿园基于幼儿的兴趣,确定了“丰收季南瓜乐”这一项目活动,由此引导幼儿开展了一系列连贯、深入的探究。

儿童视角下幼儿项目活动的进阶策略探究——以中班课程“丰收季 南瓜乐”为例论文

一、基于幼儿兴趣,确定项目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中的实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1]我园的自然角有许多南瓜,在秋天南瓜成熟的季节,因幼儿晨间活动的一次偶然发现,笔者抓住契机充分利用幼儿园周围的自然资源,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发了以“丰收季南瓜乐”为主题的班本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笔者承担了建构者、引导者、思考者等多重角色,充分给予幼儿机会,支持幼儿的想法,关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幼儿成长的生长点,帮助幼儿搭建支架,为幼儿自主学习做好准备。
  秋天到了,班级的自然角开始呈现出许多丰收的景象,幼儿们陆续带来了金色的水稻、黄澄澄的柿子、颗粒饱满的玉米……其中一个胖乎乎、圆滚滚的南瓜深得幼儿们的喜爱,成为幼儿关注的焦点。随着幼儿带来的南瓜越来越多,关于南瓜的话题也渐渐多了起来[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南瓜引领着幼儿进入了探究的天地。
  堆在自然角的南瓜有长的、有圆的,有的像葫芦、有的像弯弯的月亮……形状各异的南瓜引发了幼儿激烈的讨论。
  涵涵:你看,这个南瓜好像童话故事里的南瓜车,我好想坐坐南瓜车呀。
  欣欣:这个南瓜小小的,叫贝贝南瓜,绿色的皮,奶奶经常用来炒菜吃。
  甜甜:这个最长的南瓜是我带来的,很重,颜色很好看,是黄颜色的呢,里面肯定有很多籽。
  幼儿们的讨论异常激烈,但是笔者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安静地在一旁聆听着。
  “丰收季南瓜乐”是以幼儿晨间活动的问题“这是什么呢?”导入,从幼儿的讨论中可以看出幼儿对南瓜的认识并不够,这时如果教师贸然地说出“这是南瓜”,不仅会降低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错失了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因此,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点,与幼儿共同开启了探索南瓜之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2]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合理地改变自己的角色,与幼儿协同完成活动的探索。
  二、小组调查讨论,搭建沟通桥梁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等。”这意味着教师要带领幼儿去接触大自然,去感受一草一木,去探索发现身边的环境与事物。
  与幼儿进行简单的交流后,幼儿对南瓜有了初步的认识,探究南瓜的兴趣愈发高涨。基于此,笔者引导幼儿去寻找身边的南瓜。于是,幼儿园里、回家路上、自己家中、山上都留下了他们探索的足迹。南瓜有多长,南瓜有多胖?两个长得差不多的南瓜引发了幼儿们的好奇心。
  乐乐:这两个南瓜看着长得差不多,到底哪个比较长、比较胖呢?
  关关:我们去找两根绳子来量一量、比一比吧!
  当前,大多数集体教学活动都局限于室内或多媒体资料,幼儿真正接触自然的机会并不多。在本次课程中,因为南瓜源于自然,所以教师要带领幼儿回归自然去探索和发现,幼儿只有通过实地接触、了解南瓜的生长环境等,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南瓜的了解。
  三、随机生发活动,支持自然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认为幼儿要有自己的活动,能够所思所想,而教师需要做的是支持幼儿更好地学习。”
  通过对南瓜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后,幼儿不仅带回了调查表,还带回了许多南瓜。在幼儿集体认识完南瓜后,多出来的南瓜就成了一个问题。正当笔者为这些南瓜该怎么处理而烦恼时,有一位幼儿来向笔者借南瓜,只见他拿着南瓜到了科学区,拿出放大镜左看看右看看,看完后又把南瓜放在桌子上推来推去。“南瓜的‘肚子’大大的,里面会藏着什么呢?”“会不会和西瓜一样有瓤、有籽呢?”“里面的东西能吃吗?切开是什么颜色?”幼儿的问题一个接一个。萱萱说:“老师,我们把南瓜切开吧。”笔者回应道:“大家一起来洗一洗,切一切,仔细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幼儿通过一系列操作后发现,南瓜里面有好多的籽!只见有幼儿已经开始认真地在数南瓜有多少粒籽。于是,笔者开展了“数一数”活动,抓了一把南瓜子让幼儿用不同的方式数一数。有幼儿说:“老师,我会2个2个地数,2、4、6、8、10……咦!都是双数。”而美劳区也有幼儿喊道:“老师,快看我的作品。我用南瓜子贴成了一幅海底世界,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还有水草呢!山坡上有一座小房子,孤零零的,旁边开出了一朵小花。我的房子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上停着两只小鸟。”
  幼儿生发的活动是生发课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并给予其最大程度的支持,同时要善于发现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使幼儿有所收获。

儿童视角下幼儿项目活动的进阶策略探究——以中班课程“丰收季 南瓜乐”为例论文

四、基于儿童本位,促进儿童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很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不是这样,他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这就说明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幼儿同进步,对于开发的课程要进行深挖,回归儿童本位,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在进行此次班本课程时,笔者一边开展南瓜主题的常规活动,如“认识南瓜”、学习儿歌《南瓜婆婆》,一边基于幼儿的兴趣开展了捏南瓜、画南瓜等活动。但笔者也在反思,关于南瓜的探索就这些了吗?幼儿还会对南瓜的什么方面感兴趣?于是,笔者组织幼儿与南瓜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拍一拍、切一切等活动,使幼儿对于南瓜的了解更近了一步。同时,笔者还引导幼儿通过绘画、泥工等活动,对南瓜进行直观性感知,既丰富了活动形式,也满足了幼儿艺术表达的愿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本次关于南瓜的活动生发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随机讨论,幼儿通过一系列探究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提升了探究能力,形成了终身学习的态度。
  五、开展多元评价,发展核心素养
  (一)跟进评价,贯彻始终
  前期笔者通过调查了解了幼儿对南瓜的经验和兴趣点,同时围绕预设目标对幼儿的实践过程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观察,以照片、配图、文字记录的形式记录了幼儿在制定计划、分工、准备、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从而全面了解幼儿各项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档案评价,彰显个性
  档案是记录幼儿学习与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源。在探索南瓜的过程中,笔者指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体现出了项目化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性、全面性以及个性化,呈现出了项目活动探索过程中的学习与发展变化,展现出了每位幼儿唯一、鲜活的发展过程。
  (三)同伴互评,互助成长
  在本次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幼儿之间互相评价,引导幼儿即时性地将同伴评价融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同伴评价成为项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评价的介入,使幼儿在项目活动中的态度更加认真、投入、专注,提升了幼儿的学习质效。
  六、教学反思
  (一)相信幼儿,共助“探”迷
  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中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表达、用手操作,从而对事物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
  在探索南瓜的过程中,幼儿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教师要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完成任务,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质。幼儿在进行探索活动时,
  其社会性也在不断发展,通过“收集材料—分组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既能提高幼儿的问题解决能力,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开放式、自主化学习的环境,使得幼儿始终保持积极探究的态度,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二)教师支持,助力寻踪
  教师作为幼儿项目活动的支持者,主要为幼儿提供以下两方面的支持。一是材料的支持。在探索初期投放不同种类、数量的南瓜,能够引发幼儿浓厚的探究兴趣。当幼儿遇到问题或不感兴趣时,教师要随时调整材料,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支持幼儿继续探索。二是表达的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助推幼儿进行深度探究,还要支持幼儿的多元化表达,如通过表征随时记录问题与发现、通过交流与同伴分享经验。
  自然资源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其种类多样、取材方便,如花草、树木、动物等都是幼儿探索的对象,同时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源头。教师要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问题,积极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相关课程,为幼儿搭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支持他们进行自然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贝尔克,温斯勒.鹰架儿童的学习维果斯基与幼儿教育[M].谷瑞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