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文明行为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近二十年相继出台多部重要文件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的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发展需求。但是,思政课仍存在着吸引力不强、教学改革创新不够、传统的灌输教学依然占主导等主要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导向,文章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内涵与价值,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实施路径,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念和价值观,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发展路径
  一、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系统的教育过程,其目标在于引导个体塑造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道德准则,以适应特定社会的发展需求。此教育并非仅限于知识传授,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培养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公民,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为国家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等紧密相连,成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理想信念和文明行为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自从2004年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文件开始,近二十年相继出台多部重要文件来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最早提出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课程思政,把思政教育融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全国各类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但是,思政课吸引力不强、教学改革创新不够、传统的灌输教学依然占主导、低头族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等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机会探讨并引进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美育化,将审美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即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路径,旨在通过培养审美情感、引导文化体验,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成为实现“立德树人”“为时代育新人”等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不仅是对教育领域的一次创新,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新审视。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二、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发展路径的内涵与功能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发展路径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一种广泛的教育范畴,旨在培养个体对美的感知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其目标是使个体能够真正领悟美的内涵,培养其对美的独立见解和感受,提高其审美品位和修养,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并为社会文化的繁荣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并非仅仅是引入艺术形式,是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理念和价值观。它以审美教育为基础,通过艺术、文化等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传递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和国家历史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为其全球视野的开拓奠定了基础,达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目的。由此可见,美育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元而有力的支持。
  正如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仁”的思想核心上,形成以“礼乐相济”“美善相乐”,强调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联系,认为艺术不仅能够提供美的享受,还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世界,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精神境界。
  2.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发展路径的功能价值
  (1)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是德育发展的需要。当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工具理性、技术理性不断膨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理性而缺乏美感。审美教育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美以生动形象、自由实践的教育方式展示出来,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静态美和动态美的统一,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触动学生内心,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2)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初衷是基于人的审美需要,也是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之上。在审美与自我实现二者需要的共同驱使下,人会十分强烈地感受到生命诚可贵,因而积极自主地去提高生命质量,追求幸福、和谐而美好的生活。不仅如此,审美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是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地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我国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让人成为不断追求美、不断实现人的价值的人。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立德、立善与立美统一起来。既要克服传统德育中社会本位的偏差,实现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内在统一,又要不断追求人内心的自由和谐,不断发挥人性美的光辉。
  (4)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丰富补充。将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拓展其内涵,并创新其教学方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进行研究,促使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了相当有效的影响,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也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与美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有机结合的具体体现。[2]
  (5)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姣好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深入理解和欣赏艺术、文学、音乐等文化形式,使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具有更有深度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激发创造性想象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本土文化,培养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文化自信心;另外,美育也是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高层次素养,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满足新时代对具备广泛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的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正如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提出了一种全面的教育观。他认为教育应该包括体育、智育和美育三个方面,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柏拉图主张通过音乐和诗歌来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公民精神。因此,柏拉图的教育观实际上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他通过音乐、诗歌和艺术等方式,既培养了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又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实施路径
  1.转变观念,树立“大美育观”
  传统美育观把“美育”限定为艺术教育、美感教育,事实上这种美育观是十分狭隘的,借助美的“形”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美的“神”。而“大美育观”则主张将美的“形”“神”兼备,即:将美渗透到教育每一个细胞中,让教育本身成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的实践活动。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被誉为“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他早在1917年就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其如此之早的就倡导美学原则渗透到各科教育后形成的教育,更是一种全面的人格教育,可见其重要性。
  做到树立“大美育观”,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增强师生美育意识,尤其应当认识到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强调审美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将审美体验作为情感共鸣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媒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第二,发掘美育资源,从自然、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发掘美育资源,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第三,融合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以美启智、以美润心、以美养德,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第四,创新教育形式与方式,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美育,如艺术教育、文化节活动等,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美的魅力;第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程美育”建设
  “课程美育”是一种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标的综合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将美育的教学方法融入各门课程中,促进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课程美育”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参与艺术创作等方式,提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想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就必须牢牢抓住课堂这个培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阵地,构建美育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通过审美体验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3]首先,“以生为本”构建师生双向交流机制。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体,要“以生为本”,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启发和引导大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其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艺术化路径。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把理论灌输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协同课堂教学和文化熏陶,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另外,要充分挖掘思政课堂教学的美育元素,或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那些晦涩难懂的基础理论与轻松活泼的美学理论相融合,或通过美的形式和特征呈现意味深远的思政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和接受度。以《***基本原理概论》为例,可以通过组织艺术作品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的哲学内涵。譬如,通过欣赏与探讨与书本内容相契合的绘画、音乐作品等,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如此的设计不仅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也拓展了学科内涵,使学生在审美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内涵。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美育实践”工作
  首先,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案例分析,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思政课后实践活动,例如感受新农村建设、开展志愿服务等都是很好的课外实践。第三,开展思政与美育相结合的多样化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文艺比赛、经典语汇展览、文化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影视讨论会,放映与该理论体系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如《北平以北》《勇士》等,学生在影视作品中感受中国特色***的发展历程,通过讨论分享对于理论体系的思考从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中的体现。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融合”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实施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引入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审美情趣。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可以考虑运用案例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问题导向学习法等的教学方法,以实现美育化的教育目标,使课堂更富有活力,也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促使他们在审美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所学知识的深层次内涵。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模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历史人物,创设情景体验历史事件,通过决策与行动来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这种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也加深了他们对于历史的感性认知,实现了思政教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
  5.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美育化水平
  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的实施中,师资培训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教师将更好地理解美育化的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认识。
  例如通过组织案例分析与工作坊形式,教师可以深入研究成功的美育化案例,并以具体的教学设计为例,引导教师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课程中运用美育元素;建立定期的教学评估机制,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议等方式,及时了解美育化教学的效果,针对评估结果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更有深度的美育教育体验。
  6.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生活环境作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与他们联系密切。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溶解到富有艺术性的优美和谐的文化环境中,运用环境熏陶法开展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和物质文化环境两方面。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方面,“环境育人,空间育人”的命题由来已久,在建设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时,应该以陶冶大学生情操、塑造健全人格为其灵魂,在物质化的自然人文景观中渗透教育育人的功能;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方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根本,包含严谨的校风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两个方面,前者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为学校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育人氛围。后者主要包括严师益友式的师生关系、亲密融洽的同学关系,良好而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对***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结论与展望
  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化发展路径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美的形式和内容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美育化发展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和推广。例如,深入研究美育化发展路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不断完善和优化美育化发展路径的教育方式和效果等。总的来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美育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其内在机制和实践路径,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我们相信可以更好地发挥美育在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祖国华.思想政治教育审美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郝入锦.浅析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化[J].现代交际,2016(04):158-159.
  [3]董建,王丽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4):119-12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