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在当今世界,创造力是人才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创造力培养应从娃娃抓起。韵律活动是具有自由性、独创性的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工具。在实施幼儿教育活动时,教师可以韵律活动为依托,遵循科学的原则,按照适当的流程,潜移默化地发展幼儿创造力。文章先论述了在韵律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原则,接着以《小丑和旋转木马》为例,以韵律活动的实施流程为重点,介绍了其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韵律活动;创造力;原则;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反复提到“创造”一词,这表明,培养幼儿创造力是艺术领域教育的重要目标。音乐是幼儿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丰富幼儿生活,陶冶幼儿情感,驱动幼儿创造性发展。因此,教师要借助音乐教育培养幼儿创造力。韵律活动是音乐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依据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等特点,创造性地做出个性动作,借此感受、理解、表现音乐的过程,也是幼儿主动创造的过程。幼儿通过不断地体验韵律活动,可以逐步发展创造力。因此,教师应以音乐教育活动为抓手,以韵律活动为依托,遵循科学的原则,实践适宜的策略,培养幼儿创造力。
  一、开展韵律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概念
  (一)创造力
  创造力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产生独特想法,创作出个性作品的能力[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幼儿,所以本文将“创造力”界定为幼儿在体验情境活动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极具个性的、有意义的观点、方法、做法等。
  (二)音乐创造力
  “音乐创造力”与“创造力”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音乐创造力是指个人在具备创造力普遍特征的基础上,还具备创造力在音乐领域表现出的特征,如联想、想象、表达音乐情感等。由此,本文将音乐创造力界定为幼儿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联想、想象音乐内容,建立音乐认知,并以此为基础,采用适宜的方式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
  (三)韵律活动
  音乐可以影响幼儿的动作表达,动作表达是音乐特点的外在表现[2]。围绕动作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本文将韵律活动界定为“音乐和动作的结合体,是幼儿借助肢体动作感知音乐要素,并根据音乐要素做出动作,理解、表达音乐的活动”。
  二、开展韵律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韵律活动是以幼儿为本的活动。幼儿在体验律动活动时,会“随心而动”,即借助个性的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教师要遵循主体性原则,鼓励幼儿发挥主观能动性,编创、表演各种动作,创造性地感受音乐的魅力。
  在律动过程中,幼儿受个性差异的影响,会编创、表演不同的动作。教师要尊重幼儿差异,以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生活经验等差异为基础,鼓励他们彰显个性,借助不同的动作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二)体验性原则
  韵律活动是以体验为主的活动。幼儿在体验韵律活动时,会使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元素,实现听觉、感觉、思维、动作的紧密结合,增强情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遵循体验性原则,引导幼儿聆听音乐,编创、表演动作,展现音乐要素、音乐感受,由此获得独特的音乐感知和理解,增强音乐表现力、创造力。

浅谈如何在韵律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论文

(三)开放性原则
  韵律活动是具有开放性的活动。教师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创设开放的音乐教育环境,提供多样的音乐教育材料。尤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身体表达,接受幼儿原始的反应。在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给予幼儿表达机会。如此,幼儿方可以张扬个性,用独特的方式感受、表现音乐,发展创造力。
  (四)启发性原则
  韵律活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缺少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幼儿难以真正地探索音乐。教师要遵循启发性原则,以幼儿原有的音乐经验为基础,采用适宜的方式,如提出问题、呈现任务等,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促使幼儿自主探索音乐与动作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编创、表演能够表现音乐元素的动作。
  三、开展韵律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一)引发动机
  在强烈的内在动机的驱动下,个体会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不懈地进行创造,久而久之地提升创造力发展水平[3]。因此,在开展韵律活动时,教师要先引发幼儿的创造动机。律动活动本身是一项具有趣味性、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利用多样的律动方式,营造良好环境,调动幼儿创造的积极性,推动律动活动顺利开展。
  例如,在开展《小丑和旋转木马》音乐活动之初,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机器人》。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带领幼儿律动进场。大部分幼儿模仿教师,伴随着音乐舞动身体,由此建立积极的情感。在幼儿进场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音乐《水仙花圆舞曲》,同时鼓励幼儿和小伙伴一起舞动身体。在自由的环境中,幼儿发挥创造力,编创动作,舞动身体。在舞动身体的过程中,幼儿兴致高昂,愈加乐于创造,为体验律动活动作好准备。
  (二)初步感知
  音乐教育家廖家骅认为,发散思维在创造力培养上占据重要地位。在发散思维的助力下,幼儿会初步感知音乐内容,主动进行原始性律动。原始性的律动虽然粗糙,但表现出了幼儿对音乐的直接感受[4]。教师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幼儿发挥发散思维作用,进行原始性律动,借此感知音乐,发展创造力。
  例如,在幼儿进场后,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小丑和旋转木马》,鼓励他们认真倾听,表述自己的感受。在倾听时,有部分幼儿发散思维,想象画面,晃动身体。甚至,有部分幼儿直接表演动作,如跑步、小鸟飞等。在音乐播放结束后,幼儿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表述。有幼儿表述道:“我感觉有小鸟在飞舞。”有幼儿表述道:“我感觉有人在弹钢琴。”……在幼儿表述后,教师再次播放音乐,鼓励幼儿边倾听边做动作。幼儿发散思维,编创不同的动作。在幼儿此次聆听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图示,引导他们找出相同的部分。幼儿迁移聆听经验,细心观察图示,发现“ABAB”音乐结构。于是,教师鼓励幼儿继续聆听音乐,感受“ABAB”结构,并围绕此结构表演相应的动作。
  在活动中,尽管幼儿的动作较粗糙,但是他们通过不断地感知音乐结构,建立了良好的音乐认知。同时,不少幼儿发散思维,切实锻炼了创造力。

浅谈如何在韵律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论文

(三)分析提炼
  完整的创造性思维模式由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共同构成。在律动活动中,倘若仅仅发散思维,很难实现创造目的。分析提炼音乐元素是幼儿进行聚合性思维的重要方式[5]。教师要在引导幼儿发散思维的同时,关注其聚合性思维,以音乐元素为入手点,组织分析提炼活动。
  例如,在幼儿感受了“ABAB”的音乐结构后,教师以A段和B段的音乐要素为重点,指导他们进行分析提炼。以A段为例,本段的音乐要素为断顿。基于此,教师先播放A段,鼓励幼儿聆听,谈论感受。在聆听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迁移已有经验,发散思维,想象画面,舞动身体。在聆听后,有幼儿提道:“我感觉这一段像是一只小恐龙在走路。”立足于此,教师播放A段,鼓励幼儿做出“小恐龙走路”的动作。全体幼儿兴致勃勃,随着音乐舞动身体。接着,教师鼓励幼儿描述其他感受。有幼儿说道:“我感觉像是农民伯伯在耕地。”于是,教师按照之前的方式,鼓励幼儿聆听音乐,做出耕地动作。幼儿不断地做出不同的动作,增强了对音乐的感受。最终,教师引导幼儿思考:“我们做出的这些动作有怎样的特点呢?”幼儿在脑海中建构不同的律动画面,甚至再次做出动作,建立了直观的感受。大部分幼儿提道:“动作是一顿一顿的。”教师赞赏幼儿的良好表现,并介绍A段的断顿,助力幼儿增强认知。之后,教师再引导幼儿边聆听B段律动,感受连贯。在幼儿感知了A段的断顿、B段的连贯后,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整体聆听《小丑和旋转木马》,再次舞动身体。
  在不断聆听、律动的过程中,幼儿自觉地将律动作为工具,利用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直观地感受、表现音乐要素,建立良好的音乐感知。在整个过程中,幼儿实践了原始性律动,其表现力、创造力也得以增强。
  (四)综合表现
  综合表现是幼儿呈现创造性成果的途径[6]。在不断体验律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不仅感受了音乐,还增强了律动欲望。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律动情况,组织适宜的活动,引导幼儿进行综合表现。
  例如,在《小丑和旋转木马》的律动活动中,幼儿感受了A段和B段的特点。于是,教师按照A段和B段,将全体幼儿分成两个小组,鼓励幼儿与组员合作,按照A段和B段音乐律动规律编创动作。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各组幼儿存在个性差异,所以,他们表述的内容也各不相同。其中,A组幼儿伴随着A段做出一蹦一跳的动作,B组幼儿伴随着B段做出转圈动作。教师认真观赏幼儿的表演,赞赏他们的良好表现。在各组律动后,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带领全体幼儿一起律动。
  在全体幼儿的踊跃参与下,音乐教育氛围愈加轻松、自由。同时,大部分幼儿因此感受到了律动的乐趣,增强了律动兴趣。教师把握时机,指导幼儿体会音乐的引子和尾声的特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播放音乐,鼓励幼儿找出有趣的地方。部分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开头和结尾,因此教师可以反复播放开头和结尾部分,并鼓励幼儿想象画面,演绎动作。大部分幼儿张扬个性,伴随着音乐做出不同的动作,如上下摆动双手、抖动肩膀、拍击双手等。在整个活动快要结束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围绕开头、A段、B段和结尾部分,伴随音乐律动。
  在综合表现的过程中,幼儿由始至终地发散思维,迁移已有认知,表现音乐感受,提高了音乐感知能力。与此同时,幼儿顺其自然地增强了想象能力,提高了律动水平。
  (五)总结放松
  与传统的教师讲述式总结不同,律动活动讲求在律动中入场,在律动中离场。在体验律动活动的过程,幼儿受教师的引导,不断地体验各种律动活动,由此建立了音乐感知,甚至进入激动、兴奋的精神状态中。若幼儿长时间处于如此精神状态中,很容易身心倦怠,影响后续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师要在律动活动结束时,选择较为舒缓的音乐,引导幼儿聆听、律动,促使幼儿放松身心。
  例如,在《小丑和旋转木马》律动活动临近结束之时,教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中,在教室里四处奔跑、蹦跳。针对此情况,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小白杨》。在幼儿聆听时,教师鼓励他们想象画面。在想象的过程中,大部分幼儿主动做出动作,如有的幼儿化身为一棵小白杨,伴随着音乐旋律、节奏,轻轻地“随风”摇晃身体。有的幼儿坐在座位上,轻轻地摆动脑袋。在表演舒缓动作的过程中,幼儿激动、紧张的情绪得以平复。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律动的过程正是幼儿发展创造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会发挥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逐步提升创造力水平。鉴于此,在实施幼儿音乐教育时,教师要关注律动活动对幼儿创造力的影响,遵循主体性、体验性、开放性和启发性原则,围绕具体的音乐,发挥教学智慧,采用适宜的策略引发幼儿的律动动机,助力幼儿在律动中建立初步感知,指导幼儿在律动中分析提炼音乐要素,鼓励幼儿在律动中进行综合表现,推动幼儿在律动中实现总结放松。如此,幼儿会在不断律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发展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鲁婷.浅谈幼儿园舞蹈教学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点滴体会[J].品位·经典,2022(20):162-164.
  [2]王雨宁.动作发展视角下幼儿律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0):26-29.
  [3]陈书红.让音乐律动游戏伴随幼儿健康成长[J].新智慧,2021(24):41-42.
  [4]周俊华.浅谈新时期多元智能条件下的幼儿音乐律动教学[J].才智,2020(14):140.
  [5]梁美婷.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6]孙苏婉.新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培养幼儿音乐律动的实践研究[J].儿童绘本,2020(9):29-30.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