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望江挑花艺术可以追溯至唐代,是具有浓厚望江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早期的望江挑花作品多以幼童的胎发或女性的发丝为原料,在麻布上挑织出日、月、星、辰等自然意象。晚唐时期,文学家罗隐隐居于望江一带,开始引导当地人民改良挑花工艺,用棉纱代替毛发,用棉布代替麻布,将挑织出来的图案饰于衣、巾之上,望江挑花工艺因此逐渐生活化、日常化,演变为衣饰及其他装饰用品。至清代,望江挑花制品已经成为望江当地农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成为居民各式衣物、家居用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望江挑花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级技艺传承人为核心的传承与发展格局,并逐渐辐射到文创、旅游等产业领域,实现非遗艺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一、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

  (一)望江挑花的工艺特征


  与其他的传统刺绣工艺不同,望江挑花的针法讲究“针走单边谓之挑,针走两面谓之绣”,即采用挑织结合的工艺形式,增加挑花的工艺表现力与针法情趣,做到花中套花、正反成趣、古朴纯正、雅俗共赏。

  望江挑花的基本针法根据技巧来归纳,主要分为四类:①“十字挑花”针法,在当地也被叫作钻花,是最基本的挑花针法,表现为每针拉出一对角线,严格遵循平纹布料的经纬纹路,每两针对角线组成一个十字小花,一面露针,一面藏针,使得布面的正反皆能形成完整的图案,但图案色彩截然相反,互为阴阳。此针法工艺在造型图案的塑造中十分自由灵活,能够兼容多元的图案样式以及创新变化,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因此,十字挑花工艺品是流传最为广泛、实物遗留最为丰富的望江挑花品类。②“游花”针法,也被称为“编花”“撒花”或“密针子铺花”,即根据图案需求采用垂直行针和斜行针两种针法交替进行的方法,类似编织法,这一针法的特点是能够利用较为密集的针脚在布的背面挑出与正面完全相反的花纹。例如:正面是白底蓝花,反面则是蓝底白花,因为传统的劳动人民习惯在劳作时将袖口或领口翻出,故此种针法多用在袖口或领口的装饰中,美观独特,颇具变化。③“两面花”针法,也被称为“单针子折线花”或者“纤花”,主要是采用一根单线进行来回挑绣。有些两面花还加入了五彩线,并按照布面的经纬纹路进行挑绣,使其更加美观。④“狗牙边”针法,指代形似小三角锯齿纹路的针法,一般多用来对衣物、方巾的四边进行包边处理,使其看起来既美观大方又能克服脱线等问题。
 

 
  挑、钻、游、织等针法工艺塑造了望江挑花独特的工艺造诣,因传统的挑花并不标记底稿,因此对于挑花纹样的设计和轮廓的处理都需要民间艺术家通过长期的练习经验来进行把握。与其他地域的挑花工艺相比,望江挑花独特的正反成图技巧更加能够体现吴楚文化独特的人文风貌与民间智慧。

  (二)望江挑花的审美特征

  望江挑花的纹样多取材于生活以及自然景物,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将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从实物中提炼出来,使其具有简练、和谐与对称之美感,例如:2023年11月,由望江市文化旅游体育局举办的《生于乡野,盛于华堂—望江挑花》展览中陈列的八十余幅当代望江挑花代表作品中,包括了生肖、谚语、灯笼、京剧脸谱、文字、神兽等图案内容,这些图案主要以象形、会意、同音、通假等方式来对图案的意象进行抽象化的处理,使其在适应挑花工艺形制的同时能够符合使用者对于图案审美内容以及吉祥寓意的追求。其中,蝙蝠图案的纹样寓意“福”,鹿纹样寓意“禄”,均是取用物象的同音之意,以桃子纹样寓意“寿”,则是通过会意的方式进行纹样符号的设计。这些符号多依循对称的构图形制在布面中进行组合排列,如套花、平铺等体现望江挑花工艺的规矩之美、平稳之美,呈现出当地人民大方朴质、典雅清新的审美意趣。此外,受到挑花十字针脚的工艺限制,挑花的纹样以及构图多呈现点、线、面组合的“几何化”特征,在保留物象原有造型特征以及吉祥寓意的同时,对其进行几何化的概括与加工,构成精巧严谨的特色图案造型。

  从挑花的颜色设计来看,望江挑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古徽州文化的影响,追求质朴素美的审美风格。传统的望江挑花色彩十分简洁,罕见彩色的挑花处理,多为黑底白花或白底黑花,唐宋以后,彩色的挑花图案逐渐盛行,许多民间挑花艺术家选择使用自制的白色坯布或青色染布作为底布,使用青色或白色单线进行单色挑绣,配合少数多色线挑绣,进行以白底青花或青底白花为主要配色的挑花设计,同时,在挑花设计的过程中,挑花艺术家多遵循一物一色的原则,很少使用间色或者复色,以清爽、秀丽、和谐、明快为主要的色彩表达原则。

  (三)望江挑花的文化内涵

  望江挑花正反成趣的独特针法、和谐对称的图案意味、简约秀丽的单线配色,均体现出安徽省在渔耕并存的农业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传统,以及当地自古至今积存延续的民间智慧。望江挑花不仅是古朴、典雅的安徽传统人文风貌的典型代表,也是承载安徽西部浓厚地域文化的生动材料,对于望江挑花这一非遗的当代继承与创意转化,不仅需要对其审美面貌进行综合的考量,还需要对其涵括的文化内容、历史底蕴、人文精神进行梳理与考察,为望江挑花在当代语境下文化及审美潜力的发掘奠定基础。

  望江县长期处于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的地理环境中,交通的不便致使当地文化环境相对孤立,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较好保留了传统的楚风楚韵,图案纹样均十分简洁清晰,多是两条二方连续的装饰花纹,少见耗时数月的复杂挑花作品,这些简约的花纹逐渐成为具有当地独有的符号语言、审美偏好以及文化认同。与湖南、湖北、苗族地区的挑花文化不同,安徽的望江挑花更加侧重程式化、结构化的美学思维,多选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图案,强调点、线、面、深、浅、灰之间的美学关系与图案构成,繁简有序,是当地家族文化传承的象征,也是望江劳动女性间进行交流与沟通的媒介。直至20世纪60年代,望江一带还在普遍使用望江挑花作为头饰、服装以及家具的装饰纹样。

  二、望江挑花的创意转化

  (一)望江挑花在跨界合作中的创意转化


  以望江挑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近年来受到了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对传统文化活态呈现的重要保护,也是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定需求。对望江挑花目前的继承与发展现状,以跨界合作为主要手段的挑花工艺创意转化策略主要包括:①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成立挑花工艺品公司等地方商业主体,通过民间工艺培训、集中生产、统一进行市场投放的方式将挑花工艺进行创新生产,研发出“徽式民居”“皖风徽韵”系列经典当代挑花工艺产品,并将挑花的市场拓展到了国际市场中,使其内在的文化底蕴以及美学造诣在更加广泛的受众群体中绽放出了影响力。②通过与信息采集、图案展示等相关科技进行结合,打造了以线上平台为主的“望江挑花信息资源数据库”,以及诸多线下的展览体验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挑花技艺的跨界宣传与共享,为各地的民间爱好者提供了体验学习和独立创作的机会,为挑花的创意转化提供多元的渠道。

  因此,在非遗跨界合作的宏观时代背景下,望江挑花等非遗工艺创意转化途径能够被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种:①关注望江挑花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中的文化IP打造,针对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以及流行的时尚文化审美,进行挑花工艺的创新传播,促进挑花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意转化。②与当代特色文化产业进行合作,为挑花工艺艺术家提供具有时代导向、市场导向的创作与生产方向,从而促进挑花工艺在当代商业市场需求下的创意转化。③与当代的设计、收集、展示相关科技相结合,为挑花工艺内容的收集整理、展示演示提供更加详细的、具有沉浸感的、可及的多元渠道,促进挑花工艺在当代科技信息时代的创意转化。

  (二)望江挑花在文旅建设中的创意转化

  当代文化旅游建设也可以与望江挑花的创意转化进行结合,实现望江挑花在当代语境下的继承与发展。参照安徽望江县鸭滩镇针对望江挑花的产业发展开发的“挑花+旅游”创新文旅模式,当前望江挑花的创意转化策略主要包括:①建立专业的望江挑花创新研发基地,用于挑花作品的收集、展示、研发、创作以及传承人的培养等。目前在专业创新研发基地的催化下,望江挑花的花样已经由原先的五百余种发展为一千余种,新研发的纹样如龙年大吉、传统故事、戏曲图案等,有效促进了挑花工艺内容形式的当代创意转化。②利用望江挑花非遗发源地这一文化标签,将挑花体验馆与“天工开物文化体验区”旅游体验项目相结合,形成研学基地、非遗文创、非遗直播间互相联动的文创格局,并结合文化创意产品展的形式,推动望江挑花图案样式以及审美形制的当代化、产业化发展,如和丝巾、挂件、创新汉服的设计相结合等。
 

 
  目前关于望江挑花文创衍生品的创意转换形式,分为以下几种模式:①直接借鉴望江挑花传统造型图案,如葫芦、蝙蝠、吉祥字样等,将其转移到其他文旅工业产业的外观上,使其成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视觉符号。②通过删繁就简的方式从望江挑花中提炼出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元素符号,例如素雅的蓝白配色、注重点线面关系的对称几何图形制式等。在进行文创设计时,可将这些几何化的图案纳入当代工业产品的设计中,使其既具有时代性,又不失传统的意趣。③结合望江挑花代表独特交流文化语言与楚地文化符号的历史传统,对挑花内容进行结构重组,将其与当代提倡的和谐、文明等新型价值观内容相结合,提升传统工艺衍生品等文化底蕴,并增强其时代性与创新性。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望江挑花艺术特征与创意转化策略的陈述,以传统望江挑花工艺的原真性审美面貌为基础,结合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望江挑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潜力发掘以及当代继承提供了可行的策略参照,为望江挑花在当代生活中实现活态传承提供了研究依据。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 >>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