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VR动画叙事视角
传统动画受限于预设的镜头语言,叙事视角由创作者设定,观众无法主动探索。而VR动画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模拟真实世界的视野结合可自由移动的视点,颠覆性地重构了动画艺术中的叙事视角。观众不再被动接受固定剧情,而是化身叙事空间内的参与者,根据自身意愿自由选择观看角度及关注点。这样的叙事视角深刻改变了叙事者与观影者之间的关系,观众从单纯的接收者转为具有主体性决策权的参与者,在艺术表达中实现了个性化叙事。VR动画在叙事视角方面的创新,不仅是技术上的跨越,更是动画叙事理论与实践的一次革命性发展。
VR动画叙事视角,应遵循现实世界观察事物的习惯,精心布局视角内的内容层次。一般而言,核心剧情或关键性信息应优先考虑放置在观众的正前方区域,确保重要信息成为视觉焦点,形成第一层级叙事视角;而次要或辅助性的故事线索,则适宜分布于左右两侧区域,作为第二层级叙事视角,引导观众自然地转动头部探索周遭环境;至于相对再次要或是细节填充类的信息与情节,可以被巧妙地安置在观众的背部视野,构成第三层级叙事视角,虽然第三层级叙事视角不易被立即察觉,但有助于增强虚拟空间的整体性和沉浸感。VR动画通过分层叙事视角策略,既能保证主要故事情节的传递,又能鼓励观众主动参与探索,营造一种既符合人类生理感知系统又满足动态参与感的沉浸式叙事体验。
二、VR动画的叙事结构
李笑缘在《动画短片的叙事艺术研究》中提出按照故事的叙事方式可以把传统动画短片划分成直线式、散文式、循环式、交错式、悬念式等五种结构类型。VR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时空观念与叙事形式在动画艺术中的革新,VR动画的叙事结构是传统动画结合VR技术创造性地借鉴并整合起来的叙事方式。在VR动画的创作中,常采用反线性叙事、多线索叙事、空间叙事、循环叙事、交互式叙事等叙事策略。
反线性叙事摒弃了时间顺序上的线性推进,观众不再被锁定在预先设定好的故事路径上,而是能够以任意顺序探索故事的不同分支,甚至可以回溯到已经经历过的情节点,反线性叙事结构强调多线条叙事或复合叙事,多条故事线可在不同空间中展开,形成多线空间穿插叙事。多线空间穿插叙事布局两条或多线叙事线索,或者并列发展、分头叙事、相互呼应。从多层次、多角度自由灵活地展现角色与内核的深度联系,拓宽叙事时空的覆盖范围、内核,以及增强空间沉浸感;多线索叙事巧妙编织多个相关联的故事线索,观众需主动参与,进行联想与推理,厘清各条线索间的逻辑关系。多线索交织的叙事结构,可实现时间轴的跳跃、空间维度的叠加以及情感层次的累积,使VR动画的故事叙述呈现传统动画所不具备的灵活性。空间叙事则是指观众置身于VR空间中,故事情节与场域紧密交织,观众可探索空间元素,体验故事。为防止观众在VR空间中迷失,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并跟随故事线索,VR空间中倾向利用运动实体、光影、声音等元素吸引观众注意。循环叙事强调故事的循环,观众会在不同时间段内发现故事的重复模式或因果闭环,每次循环都可能带来新的认知和理解。交互式叙事是指观众可以通过自身决策参与互动,推进故事发展,形成个性化的观影路径。
三、具身体验与VR动画的叙事策略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经验和感知运动系统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挑战了传统的身心二元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知识不仅是大脑的产物,而且其与身体紧密相连。1980年,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日常语言中的隐喻根植于身体经验和感知运动系统,这些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还塑造我们的社会行为。隐喻理论深刻影响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1991年,弗朗西斯科·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埃文·汤普森(Evan Thompson)和埃勒恩·罗施(Eleanor Rosch)在《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中探讨了人类经验的自发性和反思性,认为只有找到科学心智和经验心智之间的共同基础,对认知的理解才会更加全面。在具身认知理论中,具身体验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基础,强调身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对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具身体验涉及多维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这些感官信息和身体经验被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具身体验不仅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还涉及高级认知功能,如思维、记忆、情感等。具身性体验叙事以身体作为交互感知的媒介,创造了“完整叙事”的条件。“完整叙事”的过程主要由观众大脑的认知与身体的认知共同完成,融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多通道的身体感知信号进行故事世界的建构,实现了沉浸性、交互性与叙事性的完美融合。
(一)视觉引导叙事策略
VR动画作为一种新型动画艺术形式,在探讨相关叙事理论时,观众的视觉感知体验成为重要议题,与之紧密相连的视觉引导叙事策略则是视觉感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VR动画的叙事空间中,观众拥有自由视角选择权,这种高度沉浸感带来强带入感的同时,极易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若缺乏有效的视线引导手段,则难以确保观众能充分理解并把握故事的核心进程。因此,在构思和设计VR动画的叙事架构时,建立一种既能尊重并激发观众自主探索欲望又能高效聚焦故事情节主线的视线引导策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鉴于VR技术独特的媒介特性,视觉引导叙事应采用巧妙且直观的方式,利用VR动画中的各类视觉元素,如运动实体、光线色彩变化等,自然地吸引观众视线,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情节点上,可达到观影自由度与叙事连贯性的微妙平衡,在确保观众能够在VR动画中自由漫游的同时,能遵循故事内在的叙事线索,顺利追踪并理解故事的核心发展脉络及情感内涵。运动实体引导是指在VR动画的创作中,通过精心策划一系列运动实体作为故事发展的驱动力。例如,通过赋予角色生动的动作变化、重要道具以引人注目的方式移动或变形(如瞬时位移、旋转、闪烁或遵循预设路径的复杂运动),可以迅速吸引并锁定观众的注意力。通过对运动实体的精准布局,创作者能够自然地引导观众视线跟随实体动态轨迹,从而强化叙事节奏,确保在关键时刻观众能够集中关注剧情的重要转折点上。
另外,光影色彩叙事。光影与色彩都属于VR动画中强有力的视觉表达工具。通过调整光源位置、利用丰富的光照特效(如聚光灯下的高亮显示、剪影效果等),以及调控色彩对比关系(色相、饱和度、渐变及动态色彩变幻等),创作者能够将观众的目光集中在画面内具有叙事价值的关键区域,这不仅有助于凸显故事的重点元素,还能够创造富有情感深度和戏剧张力的空间氛围。
(二)听觉引导叙事策略
在VR动画中,听觉引导与视觉引导并行叙事,共同构建出高度沉浸且引人入胜的感官体验。听觉引导叙事主要涵盖声音线索叙事等,声音线索叙事包含声源定位、互动音频响应、语音与对话叙事等。其中,声源定位需要通过VR中的声音控制技术(基于3D音频技术),模拟真实世界中的位置和方向,将声音精准地放置在虚拟环境中的任意位置,根据声音的深度、距离、方位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探索VR动画的叙事空间,捕捉VR空间中的关键信息,关注重要事件。互动音频响应是指观众在VR动画中移动或进行互动操作时,所触发的声音反馈。如触碰物体时发出对应的物理声响、接近角色时的心跳加速声等,互动音频响应能增强观众的参与感。语音与对话叙事策略指可以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旁白进行叙事,也可以通过语言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与角色对话,该策略不仅可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还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的细微变化反映人物性格、情感状态等,成为观众理解故事深层含义的关键线索。除此之外,背景音乐也可以作为听觉引导叙事策略,背景音乐是观众情绪波动的重要手段。细致入微的环境声,如风声、雨声、动物叫声等,能强化观众的沉浸感、参与感,烘托叙事氛围,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故事。
在VR动画创作中,声音线索叙事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立体且连贯的故事结构,而且对提升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通过精心设计的声音层次和音频响应,创作者能够从多维度吸引观众,创造身临其境的故事旅程。
(三)触觉反馈组织叙事
现阶段,VR动画中的触觉反馈(也称为“力反馈”或“触感反馈”)尚处于探索期,研究者麦迪·艾茨曼典(Maddie Etzman)提出了“触觉重建(Haptic Retargeting)”的概念。触觉重建允许单一的物理道具为多个虚拟对象提供被动触觉反馈,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视觉在感官冲突时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态对齐来实现触觉的重新定位。具体来说,触觉重建使得空间上分离的物理对象能够为VR中的多个虚拟对象提供触觉反馈。
VR动画中的触觉反馈是指通过特殊的硬件设备将虚拟环境中的物理感觉传递给观众,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虚拟世界中的物体、动作或事件。当观众在虚拟环境中接触物体时,提供相应的触感反馈,相当于场景互动模拟。比如,拿起物品时的重量感、触摸表面时的纹理感、碰撞时的冲击力等,这些都可成为VR动画的重要叙事策略,观众能通过场景互动沉浸地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去。在某些关键时刻,强烈的触觉反馈能提醒观众注意重要线索。比如,打开一扇门时的手柄震动、踏上陷阱前的微妙振动等。因此,触觉反馈有助于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推进故事朝着重要线索发展。
四、结语
VR动画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以及利用具身体验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宽了动画艺术的表现维度。VR技术的革新不仅深化了观众与作品间的共鸣,还实现了全方位沉浸式观影体验。随着手势识别、未来潜在的脑机接口等技术在交互性和沉浸感上的持续性突破,VR动画将不断丰富叙事策略,挑战并重塑传统动画叙事范式。展望未来,VR动画有望成为推动动画叙事艺术前沿发展的颠覆性媒介,引领动画创作进入一个充满无限创意潜力的新篇章。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