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网民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6月已达10.44亿,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达99.7%。新媒体平台的蓬勃兴起为群众文化的传播创造了空前机遇,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把群众文化的精品力作传播得更广、更远,是文化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群众文化推广工作的影响
(一)传播渠道更加便捷高效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兴媒介为群众文化推广提供了更加开放便捷的传播渠道。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群众文化内容可以迅速地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传播和扩散,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效率更高。各类群众文化组织和创作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进行内容创作和推送,降低了进入门槛,也方便了创作和传播。同时,新媒体传播具有指数级的社会网络传播特点,传播范围更广,覆盖面更大。新媒体为群众文化内容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传播渠道,拓宽了传播的可能性。
(二)传播形式更丰富,提高了传播吸引力
在新媒体的浪潮下,群众文化推广的形态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各种交互式内容在内的多媒体传播方式。视频和直播等形式因其生动性和直观性,尤其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情感投入。此外,新媒体平台提供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产品的吸引力,通过算法向用户推送其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也加强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能。
(三)互动性更强,推广效果更好
新媒体平台实现了传播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这为群众文化推广工作带来了重大变革。在新媒体环境下,文化推广者可以通过社交软件、直播平台等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了解受众需求;受众也可以对文化内容进行评论、转发、打赏等参与互动。这种互动沟通增强了受众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激发了受众的热情,发挥了“传播的传播”的效应,大大提高了推广效果。相比传统媒体的单向输出,新媒体的互动机制增强了群众文化内容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其更具交流性、体验性和参与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文化认同,扩大了推广效果和影响力。
(四)持续性更好,有利于文化积淀
新媒体的兴起为群众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平台。互联网的存储和检索功能使得文化作品能够长久地保存和被反复访问。此外,新媒体的更新机制,即内容的实时推送与更新,不仅保障了文化信息的时效性,也为其持久性铺垫了基础。文化的每一次迭代更新,都在数字档案中留下烙印,形成了一种可搜索、可追溯的文化记忆。因而,新媒体不仅拓宽了群众文化的传播边界,也加强了其在时空维度上的延续性,从而有利于形成更加深厚的文化沉淀。
(五)传播成本更低,有利于资源整合
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推广的传播成本显著降低,这主要归功于新媒体传播的高效性和便捷性。相较于传统媒体的内容制作和发布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新媒体平台以其技术优势大大降低了内容传播的门槛,使内容生产者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进行传播。同时,新媒体用户具有自发传播内容的特点,这种用户传播也降低了官方推广的成本。可以说,新媒体为群众文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成本低廉的快速传播平台。这样就给有限资源的文化传播机构提供了宝贵的机会,通过节省传播成本,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内容建设中去。同时也能整合各类资源,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文化推广事业。
二、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推广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群众文化产品同质化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各类群众文化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传播渠道,产品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快速的复制和传播。然而,这同时也导致了同质化产品泛滥的问题。具体来看,在追求点击量、传播速度的背景下,一些创作者选择“跟风”创作,模仿和重复已有的热门内容和形式,缺乏原创性。这些同质化产品往往缺乏独特性和特色,难以为受众提供新颖的文化体验,因而吸引力有限。此外,同质化还可能导致市场供给过剩,产生恶性竞争。
(二)内容质量参差不齐
据统计,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44亿,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个网民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参与内容生产。与传统媒体时代由专业文化工作者主导内容生产不同,当前大量业余创作者和普通网民成为新媒体环境下的重要内容生产者。这无疑极大丰富了内容形式和数量,但大量业余创作也导致内容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凸显。这些内容直接暴露给广大用户,优质内容很难脱颖而出。一方面,业余创作者往往缺乏专业训练,内容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算法推荐也容易将娱乐性强的内容推送给用户。在这种环境下,真正高质量的群众文化内容不容易获得用户关注,价值难以被发掘。
(三)传播范围和受众局限
尽管新媒体为群众文化产品的传播提供了快速和广泛的技术手段,但真正实现内容对广大受众的有效覆盖和影响力的扩散,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同类型的群众文化产品与特定人群或文化群体的偏好和需求存在高度匹配性,要实现对更广泛受众的传播扩散,须克服受众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虽然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但不同区域文化认同和群体偏好的存在,决定了内容很难真正实现泛在化传播。此外,个体的信息接收能力和选择性使任一文化产品很难获得较高的关注度,因此还需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关注中产生连锁反应。
三、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推广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强化内容建设,提升传播质量
在新媒体环境下,要提升群众文化产品的传播质量,关键在于强化内容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原创性,开发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各地可根据本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资源,进行创意改编创作,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原创性内容。另一方面,要注重用户体验,传播不仅要具有知识性、思想性,更要具有可视性、互动性、趣味性,吸引用户的眼球和参与。此外,要实现内容的专业化生产。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编辑、作者等力量,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制作,实现内容的系统化生产,使每一项内容都有相对完整的主题和框架,而不仅是碎片化的信息。
(二)构建内容监管体系,规范传播内容质量
内容的监管体系建设成为群众文化推广的关键环节。构建一套有效的内容监管体系,需从多维度出发:第一,立法与政策层面应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新媒体平台上的文化内容进行界定与分类,明确各类内容所需遵守的标准和限制。第二,行业自律不可或缺,行业协会或专业机构应积极参与,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开展质量评估等方式,引导内容创作者和传播者自觉提升内容质量,形成良好的行业风气。第三,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也是监管体系不可缺少的一环,可以通过公众举报、反馈等渠道,让受众成为监管的参与者,共同促进健康、积极的文化传播环境。
(三)推动参与互动,吸引用户主动传播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应充分利用平台和技术优势,创新互动形式,吸引受众参与互动,从而促进用户主动传播文化内容。首先,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丰富的呈现方式,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如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受众身临其境地参与互动,提高体验的真实感和趣味性。这可以吸引更多人主动传播有趣的内容。其次,可以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活动,鼓励受众创作并分享自己的作品。如开展有奖征集活动,设置专题互动板块等。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产生更多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最后,可以完善互动平台建设,提供丰富的社交工具,并推出个性化推荐服务,帮助受众找到志同道合的群体,形成文化交流的小组圈子,从而促进文化内容在圈子内部的自发传播。
(四)细分用户群体,精准投放内容
面对海量的用户群体,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众文化推广,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精准营销,才能产生预期的传播效果。首先,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在新媒体平台的特征数据,比如浏览记录、点击行为等,实现对目标用户群的精确描绘,了解他们的喜好倾向、文化品位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其次,在内容营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内容产品。例如对于热衷文学和历史的用户,可以推送具有文化内涵的微视频;对于青少年用户,可以传播具有正能量意义的网络音乐和短剧。最后,在传播渠道的选择上也要因群施策,比如选择新媒体平台传播时,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活跃度和偏好选择抖音、微博等不同的平台进行有针对性地投放内容。只有做到用户群体的精细划分与文化内容的精准契合,才能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群众文化推广工作的提质增效。
(五)探索移动闭环传播,实现真实用户引流反馈
移动闭环传播是新媒体环境下实现真实用户引流反馈的重要途径。在移动闭环传播模式下,可以通过构建内容生产、传播和反馈的闭环,实现对真实用户的精准引导。首先,可以通过移动新媒体平台的社群运营功能,建立内容创作者、传播者和用户三方紧密的互动关系。内容创作者可以根据用户的数据化特征,设计有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平台可以通过算法推荐,使内容精准投放给感兴趣的潜在用户;用户在浏览、互动后,又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方式反馈内容使用效果。其次,创作者根据用户反馈完善内容设计,形成一个反复循环的闭环。这种闭环传播不仅可以持续吸引和培养用户兴趣,还可以收集用户数据,进行内容优化,从而提高内容传播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为群众文化推广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极大地拓展了推广的范围和影响力。但是群众文化推广在新媒体环境下也面临内容同质化、质量参差、传播范围有限等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内容建设,构建新媒体生态矩阵,推动参与互动,以提高群众文化产品的质量,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只有这样,新媒体技术才能为传承和创新群众文化发挥更大作用,激发群众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