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文章记录整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培养实践探索,旨在研究基于智慧教学环境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养策略和路径:基于小规模学校智慧教学环境,根据教师队伍年龄、层次结构,分层培养培训老师。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推进全员提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草根名师”,实现乡村大龄教师“乡村教育守望者”独特价值。

  关键词:乡村小规模学校;乡村教师培养;智慧教学环境;课题研究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几年乡村小规模学校生源流失日趋严重,各校皆存在生存焦虑,招生工作成为乡镇中小学幼儿园的重点工作。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为例,近年来生源出现断崖式下降,村小、教学点“自然消亡”。因教师严重超编,该镇自2002年以来未进新教师,以致2002年入校的老师自嘲说二十多年来自己仍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现有的乡村大龄教师,生于斯,教于斯,坚守乡村教育三四十年,成为“乡村教育守望者”。

  一、实施背景

  乡村小规模学校对家长和学生的吸引力不断降低,乡镇及以下中小学幼儿园皆存在生存焦虑。“由学校环境引发的全专业知识建构需求,给乡村教师带来巨大的专业挑战。”“乡村学校多学科教学职能和公共管理职能并存的生态环境需求”,使得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既是全学科教师,又是校务管理者、生活老师、安全员等诸多角色。大龄教师一般以达到职称评审基本条件为目标,职业发展处于停滞期。但也有一些教师,有发展欲望,也想好好分享教学成果,想做好一些事,可是不知道上哪儿做去。
 

 
  乡村学校教育信息化配套标准较高,“三通两平台”、智慧学校建设覆盖到乡村教学点。师生家长皆可登录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智慧平台),共享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但乡村教师数字化理念整体不高,应用意识不强,只是用平台、用设备、用资源,没有体现智慧教与学、智慧管理和学业评价。

  二、培养策略和实施步骤

  (一)基于小规模学校智慧教学环境,根据教师队伍年龄、层次结构,分层培养培训老师

  乡村学校规模小,学生少,教师无成就感,“被培训”“被成长”。中青年一代,多数“教在农村,住在县城”,于县城和学校之间迁徙,成为“城镇候鸟”。新生代教师虽然被分到乡村小学,但“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随时准备逃离。我们把教师分三个层次:近几年入职的新生代教师、近二十年来依然“最年轻”的中小学教师、大龄教师,根据各年龄层次教师特点分层培训培养。

  乡镇近年只进几个90后教师,他们是新生力量。除实施师徒结对、青蓝工程,更多的是利用皖教云、智慧平台课例和资源,从教学临摹开始,选资源,观课例,摹教法,展实例,再反思。把他们逼上台,训练教学技能,使其快速成长,解决该镇教师青黄不接问题。

  对近二十年依然是“最年轻”的中小学教师,学校尽可能地为其专业发展畅通渠道,搭建平台,打造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实现乡村教师岗位认同感和价值诉求。

  乡村大龄教师大多驻守村小和教学点,学校规模小教师少,他们既是全学科教师,又承担公共管理角色职能。乡村教师“半专业全学科”教师性质迫切需要与教材配套、与公共管理相适应的平台和优质资源。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系统、智慧平台上“课程教学”“双师课堂”等优质资源和应用场景能够满足多种需求。以智慧平台“双师课堂”为例,改变了课堂视频播放仅仅只能“听看”的被动学习状态,“触屏”功能可以一键导入,与教室班班通大屏互动、圈划批注、暂停讲解、游戏互动。通过整合应用资源提升能力帮助其适应全学科教师和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强化乡村大龄教师的归属感,实现“乡村教育守望者”的独特价值。

  (二)实施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全员提升

  2022年春学期,笔者所在乡镇全体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人人通过考核,经过两个月线上学习、校本研修,同伴互助,整校推进,逐渐形成“一引领双层面三精准”校本研修策略。

  一引领:以市级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实践研究》(LA202320)和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智慧课堂背景下的乡村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K21112)为引领,组建管理和业务团队,量化认证标准,制定研修计划,建立学科工作坊,积极开展以整校推进为目的的混合式研修活动,兼顾全员,注重提升。

  两层面:从学校教学环境和教师个人信息技术水平两个层面实施2.0工程。依据2.0提升工程标准,笔者所在乡镇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有两种: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学校将2.0落实在校本研修中,教师选择“混合”或“智慧”教学环境开展2.0某个微能力点的教学实践和课堂评价。将2.0具体到“课”中,落实到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各个维度。通过磨一节课,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两种教学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

  三精准:一是精准选。2.0工程“微能力点”学分指标有30个,涵盖“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四个维度。学校根据教学环境精准选择信息技术应用“微能力点”范围,教师个人再根据学科特点相应选择微能力点。二是精准学。学科骨干引领,线上线下结合,精准学习微能力点相关知识,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教师除参与线下的集体备课和观课议课活动,还充分利用皖教云、智慧平台开展网上教研。三是精准用。聚焦问题,通过演、练、赛、展、评等诸多教学实践,能够将微能力点教研成果精准落地,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信息化1.0全覆盖到2.0能力提升,实现“达标”到“培优”再到“全员提质”的跨越,新技术助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实现精准高质提升乡村教师素质能力的目标。

  (三)开展课题研究培养“草根名师”,实现乡村教师独特价值

  1.紧跟霍山县“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实验,学做教科研

  2008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有效教学的行动策略研究”落户霍山县。笔者所在乡镇积极申报,全员参与,全力探索。课题实验没有现成的模式,业务指导组一次次走进教室,聚焦于课堂教学,讨论于茶余饭后。经过三年探索,大家对“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有效教学核心理念有了初步认识,能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思想贯彻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结构化预习(读、划、写、记、练、思)与教师的结构化备课(备课生活化、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训练课堂化、过程体验化)逐步得到落实,生命课堂初步形成,师生信息素养逐步提升,办学特色初步显现。跟着课题项目组,成为样本校,老师们也开始行动研究,渐渐学会做小课题研究。

  2.自主申报课题项目,完成乡村教师培养艰难探索

  2016年申报《多模态的英语教学资源呈现及其制作》和《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两个市级课题。两个课题研学相长,互为补充,都能给对方提供支持和保障。课题组在摸爬滚打中逐步落实推进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第一,分步推进确保有效实施。在课题研究初期就构建了课题实施路线图,将课题划分阶段,阶段性任务简单明确可操作。第二,骨干带动,发挥优秀教师作用。开题初即成立网络教研中心组,作为学科网络教研的推动力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又评审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建业务指导团队,引领示范,辐射指导。第三,及时评估,做好课题评价和阶段性小结工作。第四,精心组织,有效推进课例研修、主题研讨、网上评课,开展以“课”为具体场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第五,以教学应用比赛和评选活动为抓手,以赛促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提高教学质量。经过两年半的潜心研究,两个课题于2019年顺利结题。
 

 
  信息技术2.0时代,乡村小规模学校也实现了智慧课堂教学应用系统覆盖。探索智慧教学环境下乡村教师培养、教学质量提升成为我们当前的任务。2021年又成功申报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智慧课堂环境下的乡村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K21112)。继续专注于乡村教师专业成长、乡村学校生存发展的研究,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全镇各校、县域范围、网络平台。

  3.推广课题研究成果,评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星,引领示范辐射带动

  2020年春,笔者所在市县第五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工作启动,借此次市县评选契机,乡镇开展首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工作。经过个人申请、中心学校集中听课考查审核综合评审,遴选出镇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再选拔推荐参加市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2023年,第六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乡镇已有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十多人。这些业务骨干与各校教导主任、教学能手一起,组建成一支指导团队。这支队伍,已不再年轻,但他们愿意从镇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做起,从苦练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技能开始,多学习多参与多思考,沉下身来参与教学研究,逼着自己成长为“草根名师”,做最好的自己。愿意沉下身来,先行试水,带头做一些事,引导其他教师动起来,解决一系列校本研修问题:精品课非精品、优质课不优质,基于智慧教学环境下“先学后教”如何落实,“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怎样实施,在线与在场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如何落地生根,集体备课如何规范有实效。

  业务骨干教师团队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工作,细分到学校、个人,按月总结、展播、汇报。组建业务指导团队,让一些想做事、做成事的老师找到“组织”。继续用教育情怀、工作热情和业务水平带动教师,引领老师们共同成长。2022年秋,安徽省开展中小学生教师教学业务练兵暨第四届教坛新星遴选,全镇中青年教师全部参与教学业务练兵,遴选出14名选手参与县级教坛新星评选,4人荣获县教坛新星称号。其中T老师经过层层选拔,在各级领导专家和学校教研团队的帮助支持下,凭借成熟的业务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脱颖而出,荣获安徽省第四届“教坛新星”荣誉称号,实现了该镇乡村学校省“教坛新星”零突破。

       三、结语

  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养已经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

  一是获取了镇域内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基础数据和基本经验,为镇域内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师培养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引领,走好教育“最后一公里”。

  二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乡镇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优质资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已成为应用常态,智慧课堂教学应用深度融合已基本呈现。皖教云、智慧平台已成为师生教与学的重要平台和空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活动深入推进,师生信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三是创新乡村小规模学校协作教研机制。探索以问题为中心,以专题研修为抓手,以“课”为具体场境,以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研究策略,形成“骨干指导、教研组研讨、学校交流、校际并进”的混合式教学研磨机制。

  四是培养一批乡村骨干教师,取得了一些教育教学成果。有了比较专业的课题组织,有研究平台、理论支撑和专业引领,部分想做事、做成事的老师,找到了“组织”。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赋予一定的意义,收获满满。

  五是能够帮助乡村大龄教师实现“乡村教育守望者”的独特价值。构建乡村大龄教师生存与发展的合理空间,挖掘其对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独特价值,让他们成为“乡村教育守望者”。

  六是能够为日渐萎缩的乡村学校生存和发展提供师资队伍保障。尽可能地为乡村教师畅通专业发展渠道,搭建平台,打造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再成长为学科带头人、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鼓励并规定中青年教师轮岗支教、顶岗锻炼、县管校聘,逐步实现由中心学校向乡村小学“逆向流动”。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