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艺术作品中最有趣也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艺术家天然具有的让我们看到他看世界的方式的能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这个世界(就好像绘画是一扇窗),还是艺术家所描绘出的世界。”从《波普主义》一书可以看出,波普艺术试图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2019年,美国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展出了由意大利艺术家卡特兰创作的《喜剧演员》。艺术家用杂货店买的防水胶带将香蕉粘在白墙上,就完成了一幅“杰作”。如同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布里洛盒子》一样,艺术家用木板对美国洗涤剂品牌包装盒进行仿制,用丝网印刷技术逼真再现了其图案,并将其作为一件艺术品展出。人们不禁要问,这样轰动的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中国,会不会发生在中国的农村?

  随着近些年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艺术界努力探索为乡村振兴服务的路径和策略,尤其是艺术设计要为乡村建设服务。在这个背景下,当代艺术如何融入乡村生活,当代艺术如何介入乡村建设,成为我们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观念创新

  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思考“能不能介入”“谁来介入”“为谁介入”“怎么介入”这些问题,厘清艺术家与村民、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介入乡村振兴,可谓是艺术工作者在寻找精神家园,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寻找精神上的自留地。它是现代忧患意识的代码,是对快速发展的现代技术文明、机械文明、物质文明以及环境污染与人性异化的担忧,是对现代怪圈的出走,是寻找精神家园的象征。从近些年的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来看,如山西许村国际艺术节、深圳大芬油画村基地、安徽碧山共同体计划等,这些案例的成功实践,均证明了艺术介入无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都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乡村艺术现象和乡村艺术实践,充分说明当代艺术进入乡村迎来了蓬勃生机。

  那么,什么样的艺术品能在乡村生存呢?今天的艺术如果还只是少数艺术家无病呻吟的行为,光顾表达自身喜好而不管大众感受,那肯定是无法在农村落地生根的。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与生活密切相关,它的使命是让公众感受到美的召唤,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不只是个人行为,还肩负着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农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难作为艺术品居于城市展厅中,然而当乡村作为展厅,大地成为艺术创作的对象时,艺术的概念会不会变得模糊不清,艺术会不会消失于农村生活?艺术家面对的不再是画布,手里拿的不一定是画笔,创作用的不再是城市的材料,那么他的艺术灵感会不会枯竭?他的艺术创造会不会受到限制?因此,在艺术乡村建设中,艺术家的身份应该由创作者转变为策划者,促进和激发乡民的创作主体性,引领和指导乡民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乡村建设。艺术总能给我们莫大的惊喜,乡村也一定能给艺术一个更大的空间。

  乡村的普通物品能创作成艺术品吗?通过卡特兰的《喜剧演员》,我们可以体会到幽默和讽刺味道,也不难想到杜尚主义。杜尚的《泉》同样是通过购买现成品,再经过自己的创作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的,并通过这种幽默和讽刺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和反思。可以看出艺术品能调动观众的情感,甚至可通过一定的艺术事件得到反馈。在《喜剧演员》展出期间,一位行为艺术家竟然当众将墙上的香蕉取下来吃了,网上也纷纷掀起关于香蕉和胶带的创作热潮,可见,普通物品通过艺术家和他的创作情境也可以成为艺术品。那么,农民能不能成为现代艺术家,把乡村营造成艺术的家园呢?

  事实上,一把铁镐插在石碾上,书法题诗的花盒种上精心设计的植株,泥墙上塑造的动物形象……都能作为艺术品展出,而创作这些艺术品的艺术家,就是石节子村的村民们。石节子村靳勒带领13户村民在自己村创办了石节子美术馆,成为中国第一家乡村美术馆。美术馆没有一个单体建筑,整个村庄就是一座无墙、无边界的美术馆,13家农户就是13个分馆,村子的自然景观,村民们的家庭、生活、生产劳动等都在这巨大的“美术馆”之内。这种独特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实体空间,开启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模式。村民们也许并未读过书,并不知晓何为艺术,他们只是一群关心收成的农民。他们曾说过:“艺术重要,雨水更重要。”这些艺术作品,反映的是他们当下最真实的情感,也是乡村振兴的巧思与智慧。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论,但是他们把生活中的每件物品,每件小事都作为艺术创作的契机,毫不吝啬地将当下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我们看来这恰恰就是成功的艺术创作。石节子村的村民们利用村子现有的沙土、稻田、植被等进行艺术创作,深刻地展现了艺术从生活中产生,艺术又为生活服务的理念。
 

 
  乡村建设要实现这种艺术化的美丽转变,迫切地需要观念创新。创新对艺术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它是《喜剧演员》和《布里洛盒子》成功的重要因素。没有新颖的想法,就难以实现艺术与生活的转变。另外,优秀的作品总能引发人们的激烈讨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对艺术也有不同的看法。艺术能展现不同的思想观点,有其独特的包容性。这就是《喜剧演员》展出时,当行为艺术家吃掉香蕉时,卡特兰并不生气的原因。

  当代艺术破界融入乡村建设,同样迫切需要实践创新。《杜尚访谈录》中有一句话:“每个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应该是我们所度过的时光。”人们常说杜尚打破了艺术的边界,然而这种破界,让艺术不再“高大上”。它将艺术融入乡村,以艺术助力乡村振兴。前有石节子村因艺术而改变,后有山东寿光因艺术布走红,再有山西右玉县的艺术粮仓“爆仓”,艺术助力乡村建设不再只是一个设想。“扶贫先扶智”,而艺术是扶智的优秀载体,艺术能激发农民振兴乡村的主观意愿与志向,更能使劳动力回流,引进人才,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但艺术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移植,而是与乡村本身的民俗文化深度融合的产物。因此,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驱力,关乎中国乡村的保护与重建,将成为中国乡村共同致富路径的新探索。

  二、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实践策略

  当前,我国的艺术乡村建设工作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努力实践,但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在重构乡村文化以促进乡村文化复兴方面,存在传承和保护不力的问题,传统文化不同程度面临边缘化、碎片化和空心化,难以被整合创新。在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乡土文化的融合方面,缺乏时代性和现代化发展活力。在乡村建设协作体营造方面,政府、资本方、乡民、艺术家对待乡村建设的思想、情感、行为难以有机融合,协作机制有待完善。艺术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容易造成“千村一面”的同质化现象,过度商业化现象,昙花一现的“短命”现象。结合前面对当代艺术与乡村建设的关系的梳理和对相关思想观念的探讨,针对艺术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我们提出当代艺术与乡村生活融通创新的几个实践策略。

  (一)转变观念,将艺术融入乡村生活

  陈旧的观念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变革的现实,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艺术发展趋势,去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样貌。新世纪的审美和艺术直接关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生活。我们赞成美国的理查德·舒斯特曼提倡的“为生活而艺术”。艺术乡村建设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我们的创作观念应该是将自己的生活修炼成艺术作品,而不是把乡村的物品雕刻成为艺术作品。我们应大力提倡艺术乡村建设的内容创新、模式创新和传播方式创新。比如,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应依托数字科技,借助数字空间,突破传统时空限制,赋能乡村建设,开拓乡村艺术创作的形式和空间,革新乡村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效率。
 

 
  (二)精心创意,从乡村寻找灵感

  新奇的创意常常打破常规思路,具有独特性。创意的奥妙在于发现常人所未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广阔的乡村能够滋养艺术的心灵,使艺术家萌发创作的灵感。与其在喧嚣的城市里毫无创意地去复制,不如在田间小路上感受自然之声或田园之境。在浙江德清县,最普遍的景色就是漫山遍野的竹林。莫干山镇五四村游客服务中心的大厅花坛里54根牛仔布制成的牛仔笋破土而出,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显得创意十足。这个现代艺术作品是画家王雷驻村时召集当地村民一起收集家中废弃布料,共同裁剪、造型完成的。村民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成为创作者,让我们看到艺术乡村建设的无限可能。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物品进行艺术化创意处理,往往能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我们把农村传统的手推车、犁耙、竹筐、猪槽、石臼等物件作为创作的元素,在旧村改造中加以利用,可以起到合乎常理但又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三)选取角度,凸显艺术效果

  艺术创作讲究独辟蹊径,追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艺术乡村建设同样需要艺术家们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乡村的不寻常之处。江西婺源、福建三明的“晒秋节”,原本是当地山区习以为常的生活习俗,天然、质朴、实用,具有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和南方乡土气息。经过艺术挖掘和强化设计,“晒秋节”演化成了非遗文化和公共艺术,吸引了众多当地村民主动晒秋,积极参与公共艺术,大大改善了乡村环境,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四)找寻方法,重塑乡村文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乡村建设并不排斥现代化和信息化,反而更需要面向未来,超前规划。我们主张用艺术的方式和方法重建乡村文化与秩序,呈现乡民需要的艺术,从而使公共艺术与新农村建设一同发展。近年来,浙江德清的民宿行业同质竞争、业态雷同化现象普遍,需要通过产业升级进行突围。越来越多的莫干山民宿老板认识到“文化赋能”“艺术为媒”的重要性,德清县政府有关部门根据基层需求,在莫干山镇五四村、庙前村、仙潭村等地分别布局打造综合艺术村、作家村、编剧村,实施“驻村绿卡”计划,找到了政府服务艺术乡村建设的方法。2022年以来主题民宿吸引游客36万人次,营收近1.2亿元。

  (五)开发材料,焕新艺术魅力

  艺术创作与研究中不能忽视材料的作用。一方面,新材料的运用给人以新的心理感受,让人产生不同于旧材料所固有的传统审美体验。将城市中领先一步的科技手段,推广运用到艺术乡村建设工作中,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传统资源的利用给人提供了崭新的审美体验。老旧材料的翻新利用,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还会有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奇效。“归去来兮——2019中国酉阳乡村艺术季”上的作品《13896152193》,创作者用当地司空见惯的木柴堆出一组几十米长的数字柴堆,呈现了作者的手机号码。这种创作方法,用传统生活材料表达了对当代生活的思考,让充满烟火气的乡居生活蕴涵了当代艺术气息。又如,缙云县东方镇是浙江省历史上著名的重点养蚕基地,艺术家利用农户闲置的竹匾等养蚕农具,装饰开发成窗帘、隔断、篱笆等景观。村民们惊叹于艺术家们让他们的旧物件巧妙地“起死回生”了。该镇的“陌上东方”文化也成为浙江省传统村落文化改造的典型案例。

  当代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新时代情境下正在发生的一场文化变革。我们应当正视艺术和乡村互利互荣、相生相长的关系,一方面把艺术作为乡村振兴的媒介和力量,另一方面,把乡村作为艺术传承创新的重要舞台和资源宝库。我们要立足新时代,以审美的视角看待乡村振兴,重新认识乡村的文化艺术价值,以艺术为主线,以乡民为主体,以乡村为主场,选好角度,找准方法,开发材料,整合资源,重塑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重构乡村文化,实现美丽中国和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