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古诗词在给人以无限联想和多重审美体验的同时,还支撑着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教育教学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随着社会对诗词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小学古诗词教学面临着更高、更严格的挑战。在大单元视域下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解决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质量的关键性举措,能够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简要分析了大单元视域下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积极价值,然后重点论述了如何将大单元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以期助力大单元教学模式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发挥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古诗词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已不再只是“识记”与“理解”,而是更加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思维方式的优化[1]。在大单元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需要教师深刻理解大单元教学的内涵,抓住大单元教学的本质特征,把握好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结合教材和新课标要求,为学生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内容与情境素材,了解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情况,科学设计古诗词教学目标,合理安排古诗词课堂中的各项教学活动,在大单元视角下开展有效衔接的古诗词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大单元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整体性与结构化是大单元教学的显著特点,其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落实等各个环节中[2]。从教学目标方面来说,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具有清晰明确且一以贯之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既能够融合各个课时的古诗词教学目标,也能够联通古诗词单元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引作用。从教学内容方面来说,大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能够引导教师立足于单元整体,以整合思维与宏观理念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各个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结合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与思维发展的特点、规律等各个因素,将古诗词教学的内容重新整合,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以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促使学生在这样的整体性学习中逐渐建构完整的古诗词知识体系。
(二)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古诗词学习需求,难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具有整体性,同时还呈现出层次性特征。在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以整体教学的观念统筹课堂教学,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古诗词学习需求,并依据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制订更具有层级性的单元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按照多个层级逐步呈现,促使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满足。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突破传统课堂中直线型教学模式的束缚,助力语文教师打造更加立体化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课堂。
(三)有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大单元教学突破了现阶段学科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所面临的学科知识碎片化、学科能力单一化带来的局限,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性举措。基于大单元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通过“大任务”的设计与“大情境”的创设,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的能力拓展契机,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深度学习。依托单元情境,学生能够基于真实、生动的情境,进行更加深入的针对古诗词文本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这样的探究能够使学生在收获古诗词知识、积累古诗词学习经验的同时,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进而优化学生思维方式,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一)搭建学习支架,助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支架式教学在大单元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优势,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最佳的教学路径,落实“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借鉴支架式教学思路,通过搭建概念支架,引领学生建构古诗词学习的理论知识体系,通过搭建方法支架,指导学生将概念落实,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形成更加完整的古诗词知识体系。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中的《出塞》一诗为例,该诗是边塞诗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教师可先立足于整体教学理念,打破本课三篇古诗词按照情感线索依次呈现的逻辑,选择更适合班级学生进入诗歌大门的题材作为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先认知诗歌的题材,从题材方面入手,搭建“边塞诗”这一概念支架,为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奠定坚实基础。
在确定这一教学方向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多组边塞诗,如王维的《使至塞上》、王之涣的《凉州词》、李白的《关山月》、杨炯的《从军行》等,引导学生对众多的诗歌进行对比,了解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如烽火、羽书、瀚海、雪山、边关、旌旗等。在学生了解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边塞诗的意象选择与田园诗的意象选择进行对比,说一说边塞诗意象选择的独特之处。考虑到小学生的诗词知识储备不足,教师可以为学生分别呈现边塞诗风格的图片与田园诗风格的图片,引导学生在把握边塞诗的意象特征的同时,直观地感知边塞诗的独特意境。随后,教师还可以从边塞诗的主题、写作手法等层面入手,引导学生更全面地把握边塞诗的整体风格与情感格调,助力学生搭建起更加完善的“边塞诗”概念支架。
在搭好概念支架后,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方法支架,让学生在推开边塞诗的大门后,找到进入具体诗歌文本的钥匙[3]。据此,教师可以将“朗诵诗歌—疏通诗意—把握意象—品味语言—感悟诗情”作为本次诗歌的方法支架,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文本。在“朗读诗歌”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朗读音频,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边塞诗歌优美的音韵。在后续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提示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结合教材中的释义、作者介绍以及其他同类文本进行理解。为了助力学生展开高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让学生广泛搜集与本诗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在小组内共享,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本诗的内涵,把握本诗的意象,感知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思想情感等,从而全面理解与鉴赏诗歌。
(二)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需要以“大情境”为依托,以“大任务”来驱动[4]。从设计“大情境”方面来看,只有基于真实的学习情境,学生才能真正融入其中,才能增强自身体验,激发自身学习潜力,主动地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教师在构建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创建“大情境”,使学生能够广泛联系生活,增强课堂活力,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为例,本课包括三首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都属于田园诗,表现田园生活的和谐与美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山水田园类的古诗词大单元教学的“大情境”。结合班级学生的兴趣特点,教师可以将“诗意山水文化研讨会”作为本次山水田园类诗大单元教学的“大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大情境”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与以往的诗词知识储备,与他人展开交流分享。如学生可以由本课《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诗句,如“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联想自己在初夏时节去乡村游玩的经历或想象场景,与他人交流自己对乡村农民伯伯正在田野间忙于农事,篱落旁边无人经过,只有昆虫和鸟儿在篱落上停留这一景象的感受,从而体会到山水田园诗中所描绘的美好乡村景色,感受到山水田园诗中和谐优美的意境。通过“诗意山水文化研讨会”,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山水田园诗的总体特点,掌握山水田园诗在意境构建方面独特的艺术成就。
为了促使学生展开更加深入的探究,教师还可以基于本课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田园诗歌文化发言人大会”这一“大情境”,让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学习成果表达自己对田园诗的主题思想、文化情感、艺术成就等的看法,引导学生从更加深入的层面探究山水田园诗。在这一“大情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大任务”“大项目”“大问题”等,引导学生在任务、项目、问题的驱动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高效探究。如教师可以基于这一情境,为学生设计“大问题”,如“田园诗歌文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广泛搜集相关资料,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探究能力。学生可以找出田园诗发展历程中的代表人物,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所取得的诗歌成就来感知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以往所学的关于这些诗人的知识以及自己的乡村生活体验、诗歌阅读体验等,逐步建构对山水田园诗的认知框架。
(三)整合学习资源,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变革
对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是大单元教学的重中之重,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助力古诗词教学的变革[5]。基于大单元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突破课时主义的限制,从整体性教学理念出发,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对各个古诗词篇目进行重组,整合成一个全新的古诗词教学单元,促进学生古诗词学习的体系化与古诗词知识的结构化,彰显古诗词教学实效,促进对古诗词教学模式的优化。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古诗词三首”为例,其中包含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分别向读者呈现了建德江畔、望湖楼、“黄沙道中”这三个地方的优美景色。本册中的第17课包含三首古诗,分别是《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分别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江南的春景、初夏的田园风光。由此可见,本册的六首古诗词均以写景为主,因此,教师可以将这六首古诗词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教学单元,并为该教学单元设计主题、制订教学目标。具体地,教师可以将此大单元的主题设计为“跟随古诗词去旅行”,并紧紧结合这一主题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即“感知与联想古诗词中的景色画面,体会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素养”。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设计富有趣味性的“大任务”,即“在这六篇古诗词中勾画出所有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景物的画面感,同时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在班级中分享你最想跟哪些诗人去哪里旅行,并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能够将关注点聚焦于古诗词中的景物描写上,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炼出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知古诗词中的景象,提高审美素养。
三、结束语
言而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大单元教学的精髓,将大单元教学与古诗词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与教学目标,设计“大情境”“大任务”“大问题”,搭建大单元学习支架等多种策略,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变革,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彰显古诗词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符书绅.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古诗词教学建构[J].语文教学通讯,2023(29):44-47.
[2]袁子茜,张明.小学语文古诗词进阶教学的价值旨归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10):56-59.
[3]刘飞飞.立足大单元教学品味古诗词魅力:以古诗《浪淘沙》教学为例[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Z1):55-56.
[4]王薇.“大单元”背景下的古诗词教学探析[J].小学语文教学,2022(17):17-18.
[5]邢斌.指向核心素养的古诗词大单元教学探索[J].语文世界,2024(8):8-9.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