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文学形式,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其中最浓厚的特色,《诗经》以其真挚的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烟熠生辉,让人在读后感受到深深的暖意。本文以教材文章为例,探析“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情感表达,领略情景交融、物我相连的艺术境界。
一、“赋、比、兴”概念解说
《诗经》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而“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至于它们的概念,历朝历代有很多的解释。郑玄在《周礼注》中这样注释“赋、比、兴”:“赋之言铺也,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谢,取善事以喻劝之。“他认为,《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是为政治服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个人的偏见,笔者并不认同。
不妨借鉴宋代大学问家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他认为“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即为类比,它较比喻的概念更为延伸,具体与和它有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兴”就是由其他事物引起所咏之事物,这种艺术手法是为了所咏之物和引起的事物产生某种时空联系,更能引发人的联想。“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也是《诗经》得以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初中语文课文《诗经二首》(《关睢》《兼葭》)和课外古诗词中的《子衿》为例,探索“赋、比、兴”艺术手法的绝妙运用。
二、探析“赋、比、兴”手法在《诗经》(节选)中的情感表达
(一)赋—纪事感动人
“赋”是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平铺直叙,简单来说就是纪事、叙事,事件中有人物、有事物作陪衬。《关雎》作为《诗经》中的开篇之作,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爱慕而心里苦恼,导致其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而后得到了“淑女”爱慕就很开心,让其“钟鼓乐之”并以此让“淑女”快乐,此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焦虑急迫以及昼夜思念难以入睡的相思情景。
《莱葭》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爱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诗中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兼葭》写了三个空间的概念,即“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溪”,这就说明了男子心中的“伊人”其实一直都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由始至终,男子都一直无法靠近她,但诗中的男子也一直在努力地靠近她,到头来男子终于发现不管如何努力也无法实现与“伊人”相见的目标,读者也仿佛被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场景中,让读者不自觉地跟随着诗中的主人公一起去寻找他心中的“伊人”,但这个过程颠沛起伏,男子也因此变得忧郁且怅惘,实在让人情思涌动。
课外古诗词《子衿》也是一首关于爱情的诗歌,写的是一个女子在城楼上望穿秋水般地等候她的恋人,跟前面两首不同的是本诗是女子对男子的思念,而《关睢》和《兼葭》是男子对女子的追求和思念。再看《诗经》中的“赋”,它不但将千百年来关于爱情故事的纯真和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它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刻画得真切自然,就像是一帧帧影视画面一样让人陶醉。
教材节选的三首关于“爱情”的诗歌,故事跌宕起伏、缠绵俳恻,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岁月,读起来依然能够让人产生深刻的共鸣,依然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婉转动人。
(二)比—类比引思考
《诗经》中“比”含义较之比喻更为丰富,如在《氓》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来对女子的容颜变化进行比喻。其中还用桑叶来描写男女之情。最后,通过桑叶从春季到秋季的变化,来表示女子年龄逐渐增长的过程,让人唏嘘,让人感叹。因此,运用“比”能够将大自然中的景跟人类社会相互关联起来,让诗歌充满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关雎》中就运用了“比”的手法。其一,开篇即“比”。诗中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用睢鸠来“比”,睢鸠就是鱼鹰,传说当中它们是雌雄一起生活,是形影不离的终身伴侣,而“睢鸠鸟不停地鸣叫”就好比男女之间你呼我应的默契或者心灵相通,好比现实当中的爱情。总而言之,“比”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在《诗经》中相当突出,有的在整首诗中运用,也有的在部分诗句中使用,委婉又或者直抒胸臆地表达对纯真爱情的无限向往,让人在不知不觉之间产生对关好爱情的向往
其二,求偶用“比”。《关睢》提及,君子的求偶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充满曲折,当“求之不得"时,自然“寇寐思服”。此外。还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并不是单纯的粗俗的追求其三,择偶用“比”。《关睢》提及,淑女择偶的过程并不是全凭喜好,就像采摘荇菜过程一样需要经过“流之”“采之”“笔之”的一系列过程.让现实的人深有同感在《兼葭》中也有用“比”,如白露的几种状态一“为霜””“未晞”“为已”可以看作爱情发展的几个状态,一直都在诗人的心中延续着,成为心中那份长存的美好。另外。跟《关睢》一样,追求美好爱情的道路是崎岖的,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都让人看到了美好爱情的不完美的一面——-需要经历困难。委婉地告诉读者,爱情的获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过岁月的淬炼和考验。《兼葭》的“比”更有生活的哲理,更能引发人的情感共鸣。
(三)兴—以物吸引人
“兴”是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中国人历来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委婉,不喜欢用过于热切的、直白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尤其是在爱情的表达上面。如在《子衿》中,“衿”其实就是指衣领,也就是女子所思念的男子所穿衣服的衣领,“子佩”是男子所佩戴的玉佩。毫无疑问,女子的内心对男子的热切想念还是比较委婉的,用“衿”和“佩”来比作男子而不是直呼其名,让自己的情感宣泄戛然而止,更加符合女子矜持的天然个性。
诗人是这样歌唱的一“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就是“那穿着青绿色衣领的你啊,我在心中久久牵挂。即使我不去你那,为何你不给我一个音信呢”;下文“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都委婉地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娇嗔和埋怨,结合全文,让人仿佛看到了在城头一个久久等待心爱的男子的女子形象,一份纯真和真挚从心底涌起,让人产生情真意切的共鸣。
同样地,《兼葭》当中也运用了“兴”的手法,三章中分别用“苍苍”“姜姜”“采采”的兼葭来起兴,渲染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也暗示着爱情之路的彷徨和朦胧,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以上关于“爱情”方面的情感分析,有利于我们站在语言表达的基础上鉴赏文学作品,体会《诗经》的叙事方式,体会其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感受其中事物的象征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明白“爱情”原来是一件如此美妙的事情,要有把握好文本的能力。更要有解读文本的能力,读懂文本的真实内涵,感悟《诗经》情景交融、物我相连的表达方式。
古往今来,“爱”都是诗歌永恒的主题,是人类生活不变的乐章。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念诵那关于爱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白居易诗中爱的誓言;还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元積笔下爱的表白;更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是李商隐心中对爱的描画。可见千年以前古人的爱直至今天也没有褪色,依然是那么浓烈、那么缠绵。《诗经》虽然在语言形式上较之后代稍有逊色,但它开创了中华民族写诗的时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足以彪炳千古,成为后世文人争相模仿的对象。通过探析“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情感表达,领略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连的艺术境界,相信在以后的写作里能获得更美的体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