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阐述模因的概念和发展。分析模因论对英语读写教学的启示。以模因论观照下的俳句读写课为例,探讨如何将模因论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提出结合学情及课堂培养目标,分析模因传递的可行性;输入文本符合学习主体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凸显模因;教学结果反馈注重模因复现等路径。

  【关键词】模因论;高中英语;读写教学;俳句读写

  一、模因的概念界定

  2003年,何自然、何雪林将道金斯(Dawkins)提出的meme翻译为“模因”,并将模因论与关联论、顺应论并称为“语用三论”译介到中国。道金斯将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作类比,根据“基因”(gene)提出“模因”(meme)的概念,认为模因与基因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何自然、何雪林考察了meme的理论成因及其与术语gene的联系,将meme一词翻译为“模因”。meme一词与gene的发音接近,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一词较好地表达了meme的含义,将meme译成‘模因’,译出了meme的精髓和要义,我们觉得那似乎是比较妥当的翻译。有意思的是,英语的‘meme’到汉语的‘模因’恰好反映了人类的模仿天性。”(何自然2007)“因”指“模因”,“模”指“模仿”。模因类似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为文化的遗传因子,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道金斯(1976)指出模因是一种文化交流单位或一个模仿单位,模因是储存于大脑中的信息单位。正如基因可以从一个人身上复制一样,模因可以从一个大脑模仿到另一个大脑。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但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模因的传递是通过模仿传递的。如果说基因是人类生理进化的载体和单位,那么模因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载体和单位。

  二、模因论对英语读写教学的启示

  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道金斯根据生物学中基因的概念提出文化领域的模因论(Memetics)。模因论观点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不断复制和传播模因的过程。模因指存储于人大脑中的信息单位,语言中的模因是在教育和知识传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模因论强调,语言学习者只有把语言的输入与输出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功习得语言(陈成辉、肖辉2012)。在读写课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通过阅读习得写作知识和技巧,再通过复制、加工和传播形成新的模因。

  语言是一种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语言学习过程可以被看作语言模因被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海利根(Heylighen 1998)提出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即同化(assimilation)、保留(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和传递(transmission)。语言学习是一个将语言输入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即对输入语言进行同化、保留,转换成语言输出(表达、传递)的过程。语言输出离不开对输入语言的模仿,因此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模因论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启示和帮助。

  写作是输出语言的过程。英语写作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也是考查他们英语语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写作是加工、创作的过程。写作课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提高其语言学习自信和兴趣。然而,部分学生认为上写作课是一个痛苦的经历,不知道怎么写,也不知道写什么,更不愿意为写作而写作。究其原因,写作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同诸多行为一样,它需要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学习。当前中学英语写作教学大多是附着在阅读教学后的一次写作练习。简化写作教学过程和直接索要结果的方式不但会导致学生的写作存在拼写错误、用词不当、语法错误、句子的逻辑关系混乱、语篇连贯力差、构思和扩写能力弱、写作速度慢等问题,还会抹杀其语言学习积极性,导致其对写作产生抗拒。那么,如何降低写作难度,让学生通过日常教学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呢?下面,试图在模因论的观照下,以俳句(haiku)读写课为例,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
 

 
  三、模因论观照下的高中英语读写课教学设计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将阅读材料与明确的写作目标结合起来,有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读写课取代纯粹的写作课,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将语言输入应用在语言输出中,活学活用。总体来说,模因论观照下的教学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学情为基础设计课堂,结合学情及教学目标,确保模因传递的可行性。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先了解学情并对此作出精准分析,再科学制订学习和培养目标,从而有效探索培养途径和方法。第二,教学目标化整为零,使模因具体化、清晰化。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将模仿因子具体化,各个击破,能够有效降低教学难度,使学生获得学习自信和乐趣。第三,教学内容有因可模。模因论的核心在于模因,即文化传播单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充分准备全方位的语言输入,为学生最终的语言输出奠定基础。第四,教学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整体感知到理性分析。具体来说,在设计俳句读写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学情及课堂培养目标,分析模因传递的可行性

  要确保模因发生,就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学习材料自身的模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挥棒”,也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俳句,发现其规律,并能够独立创作俳句。俳句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反映了现实生活,表现了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之从诞生之日起就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此,它经历了五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风靡日本社会,并显示着非凡的活力(林娟娟2007)。这也能够证明俳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所携带的模因的传播价值。

  2.学习的主体要具备模仿的主客观条件

  从主观方面讲,高二学生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语言感知能力及学习能力,能够学习并模仿俳句这种结构较为简单的诗歌创作。从客观方面来看,俳句能够表情达意。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复杂的内心感情的内在欲望能够驱使学生内化俳句中的信息单位并应用到写作中。同时,课堂分配的外在的创作任务能够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提高学习效率(Littlewood 1981)。

  (二)输入文本符合学习主体的认知水平

  能够被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语言现象可以被当作模因(ChengWenwen&Zhang Xiancheng 2015)。本堂课选取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Unit 2 Reading部分的两首俳句作为教学内容。俳句原本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1949年,由布莱斯(Blyth)翻译的日本俳句在美国出版,标志着俳句作为一种诗歌形式被正式介绍给西方读者(陈盛2010)。俳句与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句式有较大差异,其篇幅短小,韵律简单,故将阅读课演变为读写课,让学生即学即练,在感知语言学习乐趣的同时,学会用俳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两首俳句分别是:

  俳句一:

  A fallen blossom

  is coming back to the branch.

  Look,abutterfly!

  (by Moritake)

  俳句二:

  Snow having melted,

  The whole village is brimful of happy children.

  (By Issa)

  (三)教学过程凸显模因

  在语言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要重点从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两个方面着手。“我们认为语言模因是一个概括力比较强的概念。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概念、意义、思想、信念、知识等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模因。也就是说,语言模因不但指语言形式本身,还包括隐藏在语言形式背后的东西。这东西既可以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预设、概念、意义或思想等,又可以是语言形式使用者透过语言形式意欲表达的预设、概念、意义、思想、信念、欲望或意图等。”(谢朝群、何自然2007)

  1.文本内容

  王卓(2013)指出俳句的文本内容有如下特征:其一,自然是俳句主题意蕴的核心。其二,滑稽、戏谑的评说是俳句内在的文化气质。这两首俳句分别以大自然中的blossom、snow和village为描写对象,奠定了俳句幽静优美的禅意。飘落的花瓣像蝴蝶一样飞回枝头,冰雪融化了,村庄里到处是欢腾的孩子。蝴蝶、枝头、冰雪、村庄、孩子,这些俳句中的意象不仅是自然界中的客观对应物,还是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某种概念。它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也是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韦勒克、沃伦1984)。通过这些意象的重叠,读者能感受到俳句中或宁静或欢腾的气氛和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在欣赏俳句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选取大自然中适当的事物作为诗歌意象含蓄、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三,诗歌意义悠远绵延。学生要学会将复杂、宏大的概念浓缩为一个核心概念并用一首简短的诗歌表达出来(Heather&Lewis 2018)。第二首俳句中的snow having melted展现出冰雪融化、春回大地的盎然生趣,衬托出作者不动声色的欣喜。其四,现代英语俳句不拘泥于意象的并置或叠加,而是运用隐喻象征、绘画拼贴、即兴音乐等技法将诗人瞬间的心理感受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把不同意象混融为一个审美感受整体,为俳句注入现代主义元素(钟2016)。例如,在第一首俳句中,作者利用隐喻的手法,将落花比喻为蝴蝶飞回枝头,使读者能够从静态的文字中看到如蝴蝶一般翩翩起舞飞回枝头的动态画面。

  2.文本语言特征

  (1)语言简朴。


  日本传统俳句注重意象的运用,运用意象的内部对比,采用意象叠加的手法,用直白的语言表达禅意(钟蕾2016),故俳句语言大多简洁且通俗易懂。在这两首俳句中,遣词造句简洁,没有生僻词汇,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2)文字含蓄优美。

  “在俳句中,诗人力图运用优美而朴素的语言表达其深切的感情,内容通常是吟诵自然或四季风光,经常把人的感情和注意力转移至自然界中飞逝的片刻。”(黄云鉴2010)在俳句中,作者不直接写自己的情绪,而是通过大自然中的意象叠加表现自己的心境。比如,第二首俳句,作者不直接写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融化的积雪、闹腾的孩子和代表人类生命存在的意象来反衬作者对大自然及生命轮回的爱恋与颂扬。

  (3)格律独具一格。

  俳句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具体如下:

  俳句一:

  A/fa/llen/blo/ssom五音节is/com/ing/back/to/the/branch.七音节Look,/a/bu/tter/fly!五音节(by Moritake)

  俳句二:

  Snow/ha/ving/mel/ted,五音节The/whole/vi/llage/is/brim/ful七音节

  of/ha/ppy chil/dren.五音节(By Issa)

  (4)俳句连贯性、多层次的表述特征。

  整首俳句是一句或多句组成的连贯、完整的意群,在表述过程中层层递进。第一行五个音节铺垫整首诗的氛围,第二行七个音节不疾不徐白描一个场景,第三行五个音节通过意象叠加点睛收笔。比如,第一首俳句中的落花(fallen blossom)安排在第一行,没有浓烈的感情色彩;第二行即写到飞回枝头(coming back to the branch),写出了欣欣向荣的气息;第三行用蝴蝶(butterfly)暗喻落花,作者的欣喜之情在诗歌的最后千呼万唤始出来。

  (5)季语在俳句中的应用,俳句写作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季语指一个恰好能代表季节的词语。在俳句的发源地,季语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日常寒暄、书信往来,还大量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袁媛2012)。俳句中必须有一个季语。季语是俳句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它如同诗中的“诗眼”,是理解俳句的关键。在这两首俳句中,作者分别以fallen blossom点明春末和snow having melted点明初春,落花飞回枝头、春雪融化的场景奠定了生意盎然的诗歌氛围,悠远祥和的自然风光反衬出作者愉悦的心境。

  (四)教学结果反馈注重模因复现

  检测一堂课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来实现。能够将语言输入中的文化因子应用到语言输出中是语言学习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以下选取学生的两篇习作,其语言形式严格依照俳句韵律,诗歌内容具有一定的欣赏性。

  习作一:

  A whispering stream

  Bends on the vast stretch of land,

  Telling a legend.

       习作二:

  Fireflies are glowing

  In the dark summer forest,Teasing baby trees.

  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它的核心是模仿。读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语言输入—提取、内化模因—转换、生成模因—语言输出”的模式,验证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紧密结合的原则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将模因论应用在语言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取语言模因,最终达到提高语言学习能力和效率的目的。

  引用文献

  陈成辉,肖辉.2012.“听说写一体”写作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的视角[J].外语界,(6):66-89.

  陈盛.2010.论杰克·凯鲁亚克俳句的禅意[J].当代外国文学,(1):161-167.

  何自然.2007.语用三论:顺应论·关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云鉴.2010.俳句的季语解读及其汉译的美学功效[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1):72-75.

  林娟娟.2007.从俳句中的季语解读日本民族的自然审美观[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38-43.

  王卓.2013.方寸之间的诗性舞蹈——论杰拉德·维兹诺俳句的多元文化意蕴[J].当代外国文学,(4):37-47.

  韦勒克,沃伦.1984.文学理论[M].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谢朝群,何自然.2007.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1):30-39.

  袁媛.2012.从季语看日本人的自然观[J].东北亚外语研究,(10):36-37.

  钟蕾.2016.英语俳句中现代主义元素的混成:意象、主体性与多义性[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31-137.

  Cheng Wenwen&Zhang Xiancheng.2015.Meme Theory and Chinese-Writing Teaching in TCFL[J].Higher Education of Social Science,8(5):61-65.

  Dawkins.1976.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ather&Lewis.2018.Haiku to enhance student learning:Experiences from a pathophysiology classroom[J].Nurse Education Today,(60):98-100.

  Heylighen.1998.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M].Belgium:Namur.

  Littlewood.1981.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