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自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随之展开。该文件中强调要持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将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高中思想政治的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教师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具体呈现方式,积极思考如何在课程中让学生提升文化自信,树立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生成文化传承意识。基于此,文章先论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最后具体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条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有效途径。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满足新课标要求,又能满足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对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相融合,使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能够承担起促进文化传承的重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程,从而得到有效传承。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价值
(一)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能够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在课堂上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国家文化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中真正落实德育
传承优良民族文化是德育实施的重要环节。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样担负着德育的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渗透可以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任务奠基,让德育在课堂教学中被落实,并成为达成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德育的重要表现,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的关键方式。
(三)打造特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
与一般的思想政治课程不同,教师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结合相应的课外知识内容。这一点能够使课内与课外达成有效链接,使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与此同时,文化的融入能让课程的主题性更加凸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教学活动也会更加丰富。教师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打造具有本班特色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特色课程,能让课程更具新意,从而使学生被教学内容所吸引。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现状
(一)资源不足,难以支撑
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以大量的文化知识资源为支撑。高中阶段学生基于更高阶的认知水平,亟须汲取更为丰富的文化知识,以达到开阔学生文化视野的目的。但目前确实存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的情况,导致引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的文化内容也不够丰富,致使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从而使思想政治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顺利开展[1]。
(二)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教师设计课程时,容易将注意力放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而忽略对课程教学形式的设计。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会依据课程主题拓展出相关的文化知识,以普及文化知识为支点开展教育活动。然而此类型的教学设计难免会具有单一性特征,缺乏一定的新意,导致课程教学模式死板,从而降低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
(三)意识不足,不够重视
高中阶段教学节奏紧促,课程教学时间宝贵,多数科任教师会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由,减少课外知识的讲解以及文化活动的组织,并以应试为目标引导学生展开学科知识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许多教师由于担心会耽误学科知识的讲授,从而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足[2]。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一)打开融合思路,加强文化链接
教师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常会以带有文化元素的课程内容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习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时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但笔者认为,要想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应将传统文化元素贯穿始终。对此,教师需要打开教学思路,让不含明显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也能够向外链接文化知识,从而加强课内外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经济体制”这一单元中主要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践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具体事例作出明确阐释,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义、措施及要求,并不明显包含传统文化的内容。对此,教师可以将文化视野拓展至课外,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感知当今经济制度与古代经济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从中找出异同点,从而引导学生对当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进行深度思考。又如,教师在讲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点时,也可以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关联历史文化知识,从整体上理解中国政治制度这一庞大的知识体系。由此,教师从历史文化知识的角度加强文化链接,让不包含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中也可体现传统文化元素,从而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贯穿教学始终[3]。
(二)结合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其初衷在于凸显学科的实践意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在实践中内化知识,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时,教师同样应设定教学目标,并按照教学目标设计相关教学活动。例如,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导入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分享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每人说一句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并从古韵的角度分析喜欢的原因。这样,在导入环节中呈现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让本节课以传统文化为引领,让学生明确学习思路。随后,在感知传统文化价值的环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了解我国古诗词文学领域的各个流派及其代表作。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中一个流派进行研讨,并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与价值。讨论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应如何将古诗词文化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辈也可以认识到古诗文化的魅力。在本课中,教师以古诗词文化为主要线索,以文化鉴赏串联课程整体内容,让学生立足特定的传统文化板块,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感知文化魅力,形成文化传承意识。
(三)强调文化实践,践行文化传承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合文化元素,不仅是为了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还是为了让学生形成文化传承意识,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在融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以实践的方式让学生践行文化传承,使其所产生的传承意识落到实处。教师应在课堂上强调文化实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以传统节庆文化为侧重点组织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教师让学生围绕某一特定的传统节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式学习。学生需要探索的是传统节日中的传统民俗活动,需要找寻活动的真实意义,将此与价值观相关联,从而感受传统节庆文化被流传至今的可贵之处。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查找如今濒临失传的传统节庆文化,让学生分析文化传承出现断崖的原因,从而以此为立足点探索将传统节庆文化传承下去的方式。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依据所考察到的情况,结合具体的分析结果,制订具有可行性的文化传承方案,并且在场景化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方案,对方案进行检验。由此,在实践中,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得以强化[4]。
(四)结合趣味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文化传承意识是学生的主观意识,能够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践行文化传承行为。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让学生产生文化传承的主观意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通常更加追求高效率与高质量,对教学中的“激趣”环节不够重视。然而在传统文化与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激趣”环节其实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能够让学生被趣味元素所吸引,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程内容及文化知识感兴趣,可以结合多种趣味文化内容,开展主题式的文化活动。比如,教师可组织学生感知中国春节与西方圣诞节的区别,通过布景、设计活动、沉浸体验、发表感想等一系列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客观、理性的态度面对文化差异,从而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进而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
(五)优化作业设计,浸入文化传承
作业是学生内化知识、升华所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也发挥着拓展延伸所学内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以某种具体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在前期,教师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作出硬性要求,到后期则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渐产生自我认知,从而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以作业为载体,转变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对于高中生而言,课余时间非常宝贵,因此教师应做到最大程度上整合内容,让作业内容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例如,“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课程结束后,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查找生活中的文化交融现象,并分析其中是哪种文化相交融,以及给大众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有的学生以酱香酒与咖啡相结合为例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融现象。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之所以“酱香”能够作为冲击西方咖啡文化的重要元素,是因为酒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板块,是传承至今的文化精髓。由此,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了文化自信,增强了文化传承意识[5]。
(六)课内链接课外,提升文化审美意识
教师可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向课外传统文化知识延伸,以让学生开阔文化视野为目标,调动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此,教师主张由课内知识链接课外知识,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同时了解课外传统文化知识,以课内知识为桥梁,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例如,在“法治中国建设”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古代经典法治故事,如《约法三章》《奉公守法》《徙木立信》等。通过阅读课外故事,学生对本单元的核心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由此,教师链接课外读物,让学生从理解文字的层面出发,理解与本单元主题“法治”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在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强化其文化审美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程中,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对课程设计与实施形成新的思路。教师应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目标,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德育,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文化传承观念,并自觉践行文化传承行为,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努力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粟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J].高考,2024(1):149-151.
[2]钱湫艳.在高中政治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12):63-64.
[3]张兴平.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甘肃教育,2023(7):122-125.
[4]吴江燕.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的路径[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3(10):114-116.
[5]杜立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2(1):60-61.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