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长江三峡,群山险峻、水流湍急、映谷奇伟。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和诗文,尽情赞美三峡的壮丽景色。其中,南北朝时期北魏人郦道元的描述最为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郦道元的《三峡》出自《水经注·江水》,以极其娴熟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三峡的独特自然风光,被誉为山水大家的代表作之一。该文在对自然风光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方面,开拓出“从心而出”的审美视野。这种审美视野及由此产生的美学理念,具有壮美与敬畏、崇高与尊重并重的时代审美高度。

  一、《三峡》景物描写的艺术特征

  《三峡》作为一篇描写山水之作,词约意丰,惟妙惟肖;明丽清新神韵清绝。全文虽仅有155字,却达到了山水大家代表作的艺术高度。身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的郦道元,如此惜墨如金,在这般有限的篇幅里,景物描写栩栩如生,情感表达真情深蕴,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他创造性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类比等描写手法,具有文气生动、清丽婉转的艺术风范。此文清丽流畅、简洁雅致,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物描绘尤为人称道,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在《三峡》中,作者通过主观的感知和体验,把个人的情感融入对自然的描绘中,使文章充满了诗意,提升了写作审美层次。作者对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通过自身视角和独特感受,把三峡的壮丽景色和神秘气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不仅可以感受三峡之美,还能体味作者对这片山水的热爱与敬畏。

  在这篇文言短文中,郦道元用“自三峡七百里中”先声夺人不仅描绘三峡群山,还给出了两岸峡长“七百里”,彰显出地理学家的严谨精确。接着,他通过对山峦的细致描写,重点聚焦于三峡群山的险峻和陡峭。然后,他转笔写峡间夏水的湍急和凶险,突出三峡的磅礴气势。因郦道元对三峡之水做了极细致的考察,描述春冬三峡之水时,对春冬水势了然于胸,故有宁静和美丽的表述。最后,他重点描绘秋天的悲寂和两岸民众的悲苦生活,让人感受到三峡的深沉,可谓匠心独运。郦道元《三峡》一文,不按春夏秋冬的时序铺排,却以“夏一冬春一秋”这种极富新意的结构进行布局,是少有的大家风范。

  郦道元写三峡之雄健巍然,譬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仿佛两岸无数座巨峰相连,又从中间形成刀斧劈山的壮观景象。在这里,山峰高耸入云,似与天相接,让人感到自身的渺小。又如,“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将三峡夏水暴涨、水流湍急、水势之大的凶险尽收笔底,如同整个世界都被滔天之水吞噬似的。
 

 
  郦道元景物描写的艺术特征既生动细腻,又富于对比性。例如,他用了诸如“素湍”“绿潭”等色彩和情态变化的词语,使春冬水势的描绘愈为温婉。同时,他还用“回清倒影”对两岸树木在三峡水中倒影进行刻画,使水清如镜的特点更为突出。此外,他提到“悬泉”““怪柏”“瀑布”,也是有姿有态、有声有色,表现得生动非常,如在眼前。所有这些元素——水清、树荣、山高、草盛,都令人无限神往。

  三峡秋声最凄清。郦道元《三峡》之所以将秋季的景物描写放在最后,他的创作意图是以景传情,表达内心深刻的悲鸣。在夏季和冬春季的景色描写之后,郦道元眼见秋峡无秋高云淡之渺远,少层林尽染之斑斓,遂用“霜”字暗示秋之凄清。他写道:“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文字间的肃杀之气,显出寒气逼人之势。同时,他着意于“高猿长啸”的声韵传达,“听猿直下三声泪”的悲凉氛围在行文中如影相随。这里,每个词、每个微妙的感官体验,都彰显了郦道元的用心和才华。

  在《三峡》这篇描写山水之作中,郦道元重意境、抒心胸,寓情于景,缘情造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种景物描写手法,不仅让读者享受了视觉盛宴,也带来了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二、《三峡》的审美自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峡》是一篇文言短文,却成为郦道元审美自觉的集大成之体现。在景物描写之外,《三峡》的审美自觉自成格局,无论惊叹三峡的神奇和伟大,还是对其充满敬畏和谦卑,都融合了作者的自我认知和情感寄离。郦道元通过感怀三峡,表现出生命在不同季节中的状态和韧性郦道元对三峡景物作动态描事,雄浑气势中不乏韵味,非大手笔不能完成。他在描绘夏天急流险滩,冬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以及秋天猿鸣凄凉、林寒润肃等景象时,都包含他对这些物象和生命的直觉。他对三峡时序变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其中展现的审美自觉,是他对自然和生命的认知和尊重,透射着内在的感受和思考。
 

 
  无论三峡夏季雄浑壮观乃至惊人眼目,还是冬春怪柏生机令人赞叹;无论秋起霜旦,高猿长啸,还是肃杀苍凉,令人感怀,都是鄙道元的神来之笔,可谓景中含情,情中寓理。郦道元《三峡这种审美自觉,在中国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

  郦道元是一位地理学家,有著不同于一般人的游历生活和独特体验,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深入观察,能自觉地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对象,发出源自内心的感慨。此间三峡景物既是比兴物,又是审美标的,他不间断的诗文创作造就了其自然人格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游记文学开始觉醒中国游记文学初期,以“感物”和“兴会”为主,这种文学创作思想广泛存在于陆机、刘魏、钟嵘等的著述中。“感物”是指触物生情,因自然景物的万千变化,激发出大大小小的情绪感怀。“兴会”则是形容心灵与外物产生共鸣、相互融合的美好状态,表示在随遇而安的情境中,达到人的身心与大自然的谐调关系。刘魏把“兴会”称为“神思”,神思更注重自由与自然性。这种文学主张,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那道元生长于北魏时期,自然山水成为他不可替代的审美自觉,并浸染普“由心而出”审美情趣。

  他的《三块》以三峡山水风光为题材,展现了郦道元的自觉审美心理。譬如,在该文结尾的引用中,古老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神秘力量的深沉理解与真诚敬畏,以及由此自觉上升为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邮道元这种自觉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源自对审美对象三峡的强烈感知和自觉融合,对游记文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举例来说,前世文人吴均写“异水"是“水皆缧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邮道元则为“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那道元既继承了前人的写作手法,又为后人创作提供了启示。

  “乘奔御风”乃鄙道元独创性词语,表明其对自然山水的神奇比拟,他承袭了吴均湍浪“甚箭”“若奔”的生动性,又将这一审美意象拓展为颇具拟人情状的“乘奔御风”,这一发展使审美主体完全融入自然山水之中,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这便是“神与物游”的境界。那道元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情感和态度,审美意象因突破水之物象而转至人形,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准。

  郦道元进入审美自觉后,对中国游记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自觉风格,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里程碑式的借鉴作用。从后世宋人苏轼《赤壁赋》“洁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描述,可以看到前世郦道元“乘奔御风”的影子,这表明郦道元在承前启后上具有怎样的文学高度了无论从景物描写还是从文学承袭来看,《三峡》都是极其出色的。

       该文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传神语言,描绘了三峡的壮丽景色和美学意义上的自觉情志,展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和身心融合特性;继承了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同学们来说,深入分析领会《三峡》这篇文言文,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技巧和文学素养,更能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