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中国艺术歌曲传承至今,百年历史。以现代艺术审美观的视角,结合现代艺术文化内涵、审美特点对其进行发展思考,顺应时代潮流。分析中国艺术歌曲发展脉络和已有的现代因素,结合本民族时代精神,传承文化基因和和谐艺术生态的要求进行展望,是中国艺术歌曲和世界音乐艺术的共同呼吸,彰显了艺术歌曲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众不同的中国文化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呈现的得力推动。

  关键词:现代审美观;中国技术歌曲;发展

  引言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是时代的表情。纵观全球音乐史研究,很多都是基于时间而开展的,不管是中国根据朝代划分的音乐发展史研究,还是西方分为六到八个时期的断代史研究,都无法不在社会背景、文化潮流和审美特点下进行讨论。人们在特定时期对特定种类、特定特征的音乐显示出的更高热情,能体现当时的审美需求、欣赏偏好,也能彰显社会趋势下的艺术审美观。艺术歌曲这种音乐体裁并非2000年的产物,而来自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的交界,带着文学的修辞、诗歌的优美,这一点也传承到了现在。在十九世纪初传播到中国,艺术歌曲延续至今,在风格、内涵上呈现多样。因此,不妨说,活在今天,在现代审美观下进行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思考是对时代脉搏的一次小小的叩动。

  一、现代艺术审美观和现代艺术歌曲表现

  持续许久的古希腊模仿论早已成为陈旧的空气,化作小小分子漂浮在霓虹都市中,就算是时间上触手可及的现实主义也无法作为坚实桥梁,把现代主义艺术与过去连结。蒙德里安、莱热、毕加索、康定斯基的作品掺杂着新思想和对现代生活的解构性表达,布莱希特的《三便士歌剧》允许主人公扯下幕布与创作者高声争论。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体系,近几年重新席卷社交媒体的,来自德国魏玛的包豪斯设计风格,都是现代主义对过去文化,尤其是欧洲传统强烈颠覆的注脚,如果当今的听众有意留心,会发现艺术歌曲也是如此。艺术歌曲到底是什么?旧有音乐字典对它时间、性质、表现的定义是否仍然精准,已经成为中外学者讨论的一个话题。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声乐艺术形式之一,狭义上的艺术歌曲主要指18世纪德国的,以钢琴和人声合作,取词诗歌的一种独唱歌曲,德文称Lied。同时期,法国艺术歌曲代表的两种歌曲形式,Mélodie和Romance(后者被认为是前者的前身)也和Lied有着相似特征。而如今,艺术歌曲的语汇和技法明显扩充,在地理维度上,由过去的德奥-西欧为中心变得更加多元——在美洲大陆,在亚洲,在更广阔的地方,不同文化的浸润使之演化出了更加丰富的形态和风格。由此,艺术歌曲的定义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风格来说都无法不变得宽泛。地理纬度的扩大让传入各地所带来的各种风格已无法计算,时间不断走动也为这种音乐体裁赋予了时代精神。

  艺术歌曲体裁传入中国始于十九世纪初,正值近、现代交界,在中国大地上呈现了自己的多样可能。作曲家的创作有结合中国传统诗词及调式的,也有较为严格遵守传统德奥艺术歌曲结构和表达的。总体来说,中国艺术歌曲符合《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描述的艺术歌曲定义,即是为音乐会演唱而创作的,区别于民间传统歌曲与通俗歌曲的,多指独唱歌曲的。也符合我国作曲家路在易对艺术歌曲的四个表述,即抒发个人情感,采用音乐性、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作歌词,作给指定声部并使用精雕细琢的、以钢琴为主的伴奏。

  (一)现代艺术审美观

  现代主义一般被认为开始于欧洲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半个世纪以来,它从未在诸多关于艺术的热议中缺席。记录手段的革新使现代主义艺术资料十分足量、唾手可得,也使它的细枝末节比任何一种旧时光下的文化思潮都来得丰盈。然而,以时间衡量,人们就会发现,和过去相比,时钟上的秒数似乎被压缩——时间变快了。短短一百多年中,现代主义带来的文化颠覆前所未有。

  对比传统艺术,现代主义的风格更加多元。不光不同艺术家呈现不同风格,甚至同一艺术家在不同时期呈现的风格也大相径庭。作品创作来源于认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翻天覆地已经决定了同时期作曲家对传统审美观下艺术内涵和表达方式的颠覆。勋伯格抛弃自中世纪就开始发展的中心调性如同毕加索扔掉文艺复兴的单点透视、斯特拉文斯基极其不规则的韵律结构就像马里内蒂省去语法和逻辑性的连接词。艺术家们对于呈现方式的采用似乎不受制于已存在的技法,而是取决于自身表达的需要,这种表达强烈、浓郁,由需要出发,作品风格随着他们的思想动态更迭,体现艺术家的智识认知。

  (二)音乐艺术现代审美和特点

  1899年,德彪西和他的同伴保罗·杜卡在巴黎的战神广场浏览世界博览会中的各种新奇物件,博览会上爪哇岛的加美兰音乐,中国音乐和西班牙音乐被二人留意。秉承德彪西的一贯作风,异国音乐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奇感觉不久就体现于他的创作中。此后,他的钢琴套曲《版画集》(1903)中《格拉纳达的夜晚》为之例证。1918年,德彪西逝世,法国著名杂志《音乐杂志》委托十位作曲家对他进行纪念性的创作。其中包括同为印象主义作曲家的拉威尔、被六人团奉为导师的萨蒂、斯特拉文斯基和西班牙作曲家曼努埃尔·德·法雅。作为西班牙人的法雅创作了他唯一一首古典吉他作品《德彪西之墓》(1920),并附有追忆德彪西的文章,而这首曲子的动机就来自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格拉纳达的夜晚》。

  这整个事件体现了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合作。这里指的是特定艺术思潮和流派在艺术家的相互影响下形成——有相似认知的艺术家们共同分享某种理念,从而生产出可划分为同一流派的作品(无论有意无意),继而形成某种思潮。乔治·布拉克和巴勃罗·毕加索创造立体派绘画也有相似规律。事实上,不只是同一艺术门类互相影响,不同门类之间,如音乐和绘画,也具有相互影响的倾向,康定斯基的“视觉音乐”为之例证。

  另外,抽象也是现代艺术的一大特点。无论是音乐还是绘画、雕塑,艺术家们都殚精竭虑地创造新形式而不是模仿旧形式,在音乐上尤其体现在对形式,即调式调性的打破。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术解构原有的调式调性规则,意在打破听觉习惯,部分艺术歌曲中的歌词语汇毫不避讳生僻字的使用,试图传递模糊情感。当然,只是模糊还不够。如果说过去的艺术可以算作有解析方法和参考答案的习题,现代艺术则是尽量不设置答案,意在发散而不在确定。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的雕塑作品《泉》中对物件本身功用的解除,使观众不得不重新审视作品本身。在此时期,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创作者和受众的主、客体关系,赋予了观众最大程度的解读权,美国现代派作曲家约翰·凯奇的一首无声作品《4’33》就是对此思潮的一种无声的狂热回应——当全体管弦乐团成员被摆在该有的位置上并正襟危坐,而指挥面色凝重却没有任何声音发出的瞬间,现代艺术在传达倾向的模糊性上就达到了顶峰,明确向观众宣布了它拒绝传统艺术欣赏中的确定感。

  当然,现代艺术、现代音乐的特点不一而足,难以全部概括,但多元的表达形式、反传统的观念想法和颠覆、抽象的创作手法是学者们的共同认识。

  (三)现代艺术歌曲文化内涵和技法表现

  音乐史上对于现代的定义众说纷纭,从时间上来说,近代、现代、当代似乎是远近关系,然而有时却不一定被严格区分,更有一些学者谨慎地选择使用“二十世纪至今”这样的语汇代指时间跨度。因此,时间划分在音乐史上实际显示出了模糊不清的倾向,不过大体上,自十九世纪以来的艺术歌曲都可以被视作讨论对象。

  现代艺术歌曲和它从属的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相同,观点多样,表达多元,手法丰富,具抽象、模糊等特点。作曲家通过打破传统调式调性和和声构成,建立新的规则体系来达到他们的表达目的,这种作曲技法上的反传统是现代艺术歌曲的显性体现。甚至可以说,当今在调性、曲式上皆严格模仿18世纪的艺术歌曲在表达、定义上是缺乏现代元素的。一首现代艺术歌曲在旋律上有可能缺乏起伏和句读,节拍零碎,无节奏或复节奏;在和声上充分采用不和谐和弦如十一和弦和十三和弦,甚至抛弃和弦;在调式、调性上采用非传统大、小调甚至自创音列,突破音区范围地创作。其中,代表性的作曲技法有“新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和声体系,无调性、非功能调性作曲等。

  民族元素的使用是现代艺术歌曲的另一表现。上文说明,艺术歌曲的传播已经远不局限于西欧,当它到达新的地区,就必然和当地传统音乐有所结合,20世纪的新民主主义音乐就是这种时代发展的例证。相对于19世纪,20世纪民族音乐对民间音乐素材的整理和使用上更加重视,并和新的现代作曲技术充分结合。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套曲《西班牙歌曲集》更是结合了西班牙民族音乐特点并且充分利用复杂的半音和声,在套曲的第二首《问问他,哦妈妈》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同时,他还保证了现代艺术歌曲的合作精神,也就是套曲中对德文和西班牙旋律的巧妙结合。沃尔夫的艺术歌曲常常被称为吟诵式,重视语言节奏和声乐旋律、钢琴部分的结合,曲集遵循了艺术歌曲高度诗歌化的特点,实际采用由德国作家保尔·海塞和诗人艾曼努埃尔·盖贝尔翻自西班牙诗篇的德文版本,音节和音乐的碰撞、现代作曲技术的运用都使得这部作品的光泽复杂而微妙。

  二、中国艺术歌曲现代性

  艺术歌曲原属西方音乐史通常说的浪漫时期,被古典西方审美体系赞颂的它传入我国却是在近、现代。这样的时间错位是否更给了中国艺术歌曲更多的面貌选择?我们需要艺术歌曲现代性地呈现吗?

  (一)溯源中国艺术歌曲

  19世纪20年代,由青主的《大江东去》开始,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作曲家对这种高度哲思意味的、诗化的歌曲都显得十分感兴趣,他们模仿德奥艺术歌曲的形式和技法并结合本土风味创作了一批不朽的动人旋律。不过,正如上文提到的,此时欧洲和北美对音乐现代性的探索已是炙手可热,这无疑与当时的东方古国产生了一种时空上的错位。

  其实,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历史上对作曲技术的持续探索并不是在一时,总结众多学者对相关主题的研究,对艺术歌曲创作时间线的分类,本文将采取抗日救亡、建国初期、改革开放时期来进行划分。

  (二)中国艺术歌曲时期脉络

  1、抗日救亡时期


  中国艺术歌曲之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开端即西洋音乐创作技法与中国文化的碰撞。此中不可不提的就是萧友梅。十八年学习,游历德日两国,他创作的艺术歌曲有哀婉柔美的《问》(1922)、愁怀难谴的《南飞雁语》(1923)等,歌曲中常含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忧心忧虑。另外,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1926)、《上山》(1926)、《听雨》(1927)、《瓶花》(1927)。青主的《大江东去》(于1920年创作,1931发表)等,也是同时期的卓越作品。这些作品的词曲旋律与中文语调相得益彰,和声织体与中文语义处处相扣,呈现了艺术歌曲民族化早期探索。
 

 
  此时期的创作高峰随着1927年上海国立音乐院的建立而到来。比起单纯模仿浪漫时期的欧洲传统,这些歌曲在创作技法上更加多样。黄自是其中代表人物。留学美国欧柏林音乐学院,黄自受欧洲浪漫时期音乐与美国风格双重影响。《花非花》中对和声的水墨化处理,《卜算子》对弗里几亚和羽、商、角调式的结合运用,皆使中国风味包裹于印象主义之中。同时期,江文也在《台湾山地同胞歌四首》(1936)中频繁的转调、离调,谭小麟《别离》《自君之出矣》欣德米特式的泛调性以及陈哥辛《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勋伯格十二音,皆表现了比前人更复杂精巧的创作构思。

  2、建国初期

  1949年后,中国艺术歌曲进入新纪元。长达百年的动荡结束。百废待兴,创造未来是这时期的主题。在强烈的内心情感驱动下,人们迫切需要真正能够抒发情感的,深入土地,沁入人心的作品。因此音乐家们对各地民歌收集、记录后进行二度创作的作品显现出了极大的市场潜力。代表作品有黎英海改编自云南民歌的《小河淌水》,丁善德改编自四川民歌的《槐花几时开》等。6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有着明显的“左倾”特点,文本使用毛泽东诗词成为一时热选,如瞿希贤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田丰的《沁园春·雪》等。傅晶的《北京颂歌》、施光南的《祝酒歌》等作品,也在保留民歌质朴的同时提升了品类艺术性表现。
 

 
  3、改革开放时期

  80年代是中国艺术歌曲展露新主题、新观念、新语汇的重要时间节点。如果说艺术歌曲的开端伴随对舶来品浓重的模仿借鉴兴味,又曾承载民族化的急迫变革愿望,来到80年代,艺术歌曲的行进步伐显然更加轻快。开放的市场选择、多元的审美呈现、前沿的信息和系统的教育让它与全球更多接轨。

  黎英海的《枫桥夜泊》、尚德义的《春风圆舞曲》都高度诗化,罗中镕的《涉江采芙蓉》采用全新的创作技法,于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中包裹传统五声音阶,音调界限的模糊与中国诗歌的语义融汇出古朴现代的簇新感觉。千禧前后的艺术歌曲仍旧继承诗词化特点,结合了影视剧等媒体传播,同时有通俗化表现。赵季平的《峨眉山月歌》,刘聪的《故园恋》,张瑞的《诔词》,李砚的《青玉案·元夕》都受到欢迎。配器与作品主题、体裁也不乏新的尝试。谭盾《佛的激情》(Budda Passion,2018)开端即以鲜有声部,即男性呼麦作为声部主导,叶小纲《大地之歌》使用新人声主义扩充声音使用方式,都试图寻求西方音乐、中国音乐与两者人文内涵的精巧化结合,着力生命观与美学论。

  (三)中国艺术歌曲风格及现代性

  大部分学者都选择技术革新迅速和社会变化剧烈的二十世纪作为“现代”伊始,恰与中国艺术歌曲的产生时间耦合。而音乐的现代元素又无疑把新主义、新思想,新技法,新形式作为必须,并由此产生新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是一个多见的语汇。构成音乐的——旋律、和声、织体、节奏和选词皆为风格组成的元素,是否使用音乐模仿或象征,音乐动机在不同声部是否重复引用等都决定了风格的分类。因此,审视一个歌曲是否具有现代元素应从这些方面考虑。同时,整体性地从现代艺术歌曲的词义内涵上看,它还应体现反传统、解构、抽象性和民族性,创作者之间的合作上。

  在脉络梳理中,已不难看出中国艺术歌曲的风格及它的现代性。从青主的《大江东去》开始,中国艺术歌曲就在尝试现代作曲技法的同时使用民族五声。在这首歌曲中,半音和不和谐和弦使用频繁,同样,他的《我住长江头》一方面在大小调之间转换自如,一方面又体现了民族和声语言。黄自、赵元任的作品也都体现了这些元素。时间推移,桑桐、谭小麟等作曲家更是拥抱无调性作曲,在解除传统调式调性功能的同时又加入民族五声调式。除过以上,中国现代艺术歌曲选用中文诗歌的范围也比较宽阔,不仅选用古典诗词,也有现代诗,如黄自的《玫瑰三愿》《思乡》。

  三、现代审美观下的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发展思考

  从历史上看,从歌曲主题到表达形式,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是一贯符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中国艺术歌曲的进一步现代化探索是基于新时期中国社会高速发展所要求的民族表达和审美趣味的,是顺应时代的。因此,现代审美观下的中国现代艺术歌曲发展思考应该首先从关照时代精神做起,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最终能够使艺术生态更加和谐,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一)关照时代精神

  无论现代主义艺术是多么的难以理解,抽象晦涩,被冠以“离经叛道”或者“毫无道理”,它始终是人们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映,包含时代特征和审美意趣。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文化、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建立在新时代和新征程上的,什么是新?何以求新?综合艺术、摄影艺术、造型艺术在规模、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对时下趋势的把握和对时下热点的感知也许能够给予音乐艺术一些启发。

  首先,艺术歌曲的规模可大可小,它可以单独成曲,几首成组或者用更多曲目讲述一个故事,轻松适应现代生活弹性节奏。其次,艺术歌曲作为有歌词的音乐,在音乐门类中具有天然的传播优势。有歌词,可以让艺术歌曲和文学紧密贴合,所取词的诗歌形式可以新,表现方法和表达内容同样可以新。艺术歌曲想要贴近时代需求,发出时代声音,达到增强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离不开对现代社会审美趋势的敏锐嗅觉。

  (二)传承文化基因

  现代主义和旧欧洲的割裂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后人们生产资料和生活方式的巨变,以从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西学东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经过战争、经过革命,虽然开始较晚,却速度惊人。如果说现代主义割裂并颠覆了欧洲文化传统,在中国,这种颠覆就表现得更加彻底而多维。中国人比欧洲用更短时间迅速进入工业生产生活,从而成为现代人,社会形态的巨变给中国观众制造了一种需求,那就是对贴合时下生活的艺术表达的渴望——中国观众需要能够表达当代情绪、当代意趣并服务于本土审美的艺术。而这种需求是否被满足?如何才能够做出贴合中国观众的表达?

  美国现代作曲家艾夫斯所发出的新大陆之声也许印证了一些思路。首先,艾夫斯作品在作曲技法上呈现了现代性。美国建国时间较短并受到了欧洲文化影响,艾夫斯的艺术歌曲就使用了欧洲传统,保持了这种诗与乐的游戏,他的部分歌曲半音进行频繁,音域大开大合,使得歌曲具有极强的实验性和神秘性,在主题上也广泛而大胆,学者们对艾夫斯的音乐研究从欧美音乐辩证性联系至性别研究都有呈现,可见他作品主题之复杂,具强现代性。第二,艾夫斯作品民族特色极强。艾夫斯的有些音乐经年以来多有争议之处,但他本人“美国音乐之父”的名声仍被广泛认知,此称号无疑建立在他作品浓郁的美国风味上。艾夫斯艺术歌曲集《114首歌曲》中包含了大量对美国民间音乐的借鉴和拼贴,这些音乐素材的原始和不规则性为一些歌曲增加了新大陆的粗粝感觉。至此,艾夫斯艺术歌曲达到了本土化和现代性共存的状态。艾夫斯所做的努力对于中国艺术歌曲在作曲技法和民族化的双重探索上具有启发。

  (三)和谐艺术生态

  现代音乐是音乐和谐的一分子,是和谐艺术生态全局观的体现。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研究是习近平对于生态文明思想阐述的具体。现代审美观下的艺术歌曲立足今时今刻,是当今人与社会的自然统一,中国现代艺术歌曲体现反映自本民族今时今刻的审美趣味,是文化艺术的“天人合一”,讨论现代审美观下的中国艺术歌曲,是时代发展的自然。

  在中国,现代艺术展露已经不止禁于象牙塔中,囚于学院派内。最有力的佐证是当今层出不穷的大中小型展览。这些线上或线下的展览中,观众可以轻松看到各种风潮表现。虽然其中一些作品难免也被诟病缺乏深度探索和个人思想或流于媚俗,但不可否认的是,艺术产品形式及风格的多样化与流通性已非往日可比,辐射面之广让旧时光中的艺术家们难以想象,更有诸多的虚拟的数字藏品。当中国的雕塑、绘画、装置艺术等借着多媒体数字时代的东风以熊熊燃起之势亮相于各大城市中心之时,古典唱法作品似乎就显得云汉黯淡,而艺术歌曲也只是其中一颗闪着微弱光辉的星。艺术歌曲立足本土需要进行观念革新与创作,结合本土传播特性,拥抱跨媒介应用和新技术实践,帮助突破圈层,在传播中试验,在试验中检验,满足时代需要,增添音乐艺术风采,和谐艺术生态。

  结语

  艺术歌曲是古典音乐艺术的重要体裁,是经典的流传,它精致、巧妙,从规模到表现手法上拥有相当大的创作弹性,而音乐艺术是时代的声音,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了解中国时下发生的窗口。从现代艺术审美观下思考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对中国观众来说,更易于抒发心灵感觉,感受自我,增加声乐风格鉴赏边界;对于海外观众来说,时间上的共同呼吸可以使他们在感受中国文化基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融化文化背景带来的陌生感。从现代艺术审美观下发展中国艺术歌曲,是与众不同的中国文化力量在世界舞台上呈现的一个得力推动。

  参考文献

  [1]王文俐.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现代技法因素[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2):48-54+69.

  [2]谭薇.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研究的文献计量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的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0,(04):166-173.

  [3]薛强华.试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01):87-89.

  [4]刘奇琦.从叶小纲《大地之歌》看中国雅歌的继承及创作嬗变[J].四川戏剧,2017,(7):127.

  [5]李蓓蕾.中国当代艺术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