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劳动教育评价作为劳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使教师真切认识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不足”,并加以针对性地调整与改进,也有利于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并进行反思,进而推动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教师要加强对劳动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视,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针对化、具体性的改进与设计。
关键词:劳动素养;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教育中加强劳动教育培养,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形成吃苦耐劳、热爱劳动的观念,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培养。当前小学院校的劳动教育中普遍存在“评价单一”“评价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全面更新劳动评价观念,指向劳动素养提升建构具体的评价体系,以弥补传统评价的不足,加速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评价目标,发挥育人作用
素质教育理念下要求各学年段教师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素养的培养,以全面落实当前“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学科育人作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评价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育人作用的发挥、学生的成长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当充分关注、重视起来。劳动学科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真切感知劳动者的辛苦及懂得尊重劳动成果,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开展劳动学科教育时,教师也要充分指向劳动素养提升建构全新的评价体系,以发挥出“评价”对于学生劳动素养培育的促进作用。
教师需要科学地认识小学生劳动教育评价目标,意识到“评价”的真正目的不是“筛选”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再根据学生年龄段、实际劳动发展水平制定明确、恰当的教育目标,以真正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生根”,以“评价”快速助推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劳动最光荣”的道理。例如,评价目标既要考虑目标维度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到目标维度的具象指标化。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当前身心发展特点、劳动水平制定多个评价维度。例如,具体划分为“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等三个评价维度,在这三个维度中再详细制定相关的劳动目标,比如说,在“劳动态度”这一评价维度中,教师要制定明确的目标为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劳动态度等。在“劳动习惯”这一评价维度中,可以设计目标为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校园生活中、家庭生活中都能够自觉进行劳动等。在“劳动技能”这一评价维度中,教师可设定具体目标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桌子、整理书柜等。以此能够充分明确具体化、详细化的评价目标,引领教师“评价”的方向,使得教师在“评”的过程中能够更有目的性,更全面、客观地对学生的劳动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出“评价”的真正应用价值,助推学生劳动素养的快速提升。
二、优化评价内容,强化劳动培养
在劳动学科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仅仅采用单一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无法促进“劳动教育”的真正落实,也会使得劳动教育“形式化”“浅层化”。以往很多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评价时,往往只依据学生所掌握劳动理论知识的程度进行评价,导致评价内容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无法直达“实践”层面,学生往往是空有劳动理论知识,但没有将这些理论知识真切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劳动能力发展缓慢。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突出实践育人,这就要求教师恰当优化劳动评价内容,不仅需要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也要从学生真切的“实践”表现出发进行针对性评价,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的快速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基于劳动教育的真实环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优化劳动评价内容,使得评价的覆盖面更广,强化劳动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将劳动评价内容细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考察探究”等内容,并再进行具体细化,以使得评价内容更具全面性。例如,在“日常生活劳动”中教师就可以细化“评价内容”,根据学生对学习物品的整理情况、个人卫生的表现情况、对家人的体贴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在“服务性劳动”中,教师就可以具体制定评价内容,针对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劳动表现进行评价,如日常大扫除中劳动态度是否积极、大扫除活动中劳动表现、与他人合作程度等进行评价。在“生产劳动”中,教师就可以具体设计评价内容,根据学生对植物的观察、培育表现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程度进行评价等。以此优化劳动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实践水平,且教师还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劳动课程理论内容布置相应的劳动活动,并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以进一步落实评价中的“知行统一”,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快速提升。
三、丰富评价形式,实现动态评价
在以往的劳动教育评价中,教师往往更在意学生的“劳动结果”,在“评”时通常也仅以此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形式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发展情况掌握得不够准确,无法及时根据学生实际劳动情况进行策略调整,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身的评价观念,坚持秉承“教育即生活”的评价理念,要及时做好课堂观察、记录,把握学生在各项劳动活动中的“表现”,并构建劳动素养提升记录档案,全面记录学生在劳动方面的整体素养,并及时进行针对性评价。除了过程性评价方式的应用,教师还要积极加强增值评价,实时对学生的“劳动努力程度”“劳动表现”进行动态监控、动态评价,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好的努力方向与改进策略,为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提速。例如,教师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形式,不仅要针对学生的“劳动结果”进行评价,也要在劳动活动过程中及时进行评价。
例如,很多学生在“劳动技能”上把握不深,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状况”,教师就要及时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的不足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改进、纠正,并强化此劳动技能的讲解,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策略,以此及时认识劳动教育策略的不足,以及时加速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在每节劳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根据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劳动行为并及时进行记录,并针对具体的评价维度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以使得学生清晰认知自我。在劳动教育评价中融入多元评价形式,能够更好地突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大幅提升劳动评价质量、效率,将劳动评价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也能够更好地推进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
四、拓展评价主体,细化课程评价
评价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即使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已经制定了明确的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但是不同价值观的评价主体仍然有着不同的判读与解读,如果仅让“教师”这一评价主体进行评价,存在“片面性”,无法达到最精准、最客观的评价。在当前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评价主体的拓展,不能够仅仅依靠“教师”进行独立评价,应积极拓展“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构建指向劳动素养提升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使学生在“评价”中、“被评”中真切地认识自我,不断地充实自我。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学生自评、家长参评、学生互评等活动以拓展评价主体,以弥补传统“教师评价”活动的不足,细化课程评价体系,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在评价中获得快速成长、健康发展。
例如,在劳动课程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具体化的评价,还要注重劳动主体的拓展,让学生及学生家长也参与到劳动评价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学生自评”的活动,让学生就具体的评价标准并依据自身的劳动表现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再开展“自我展示会”,鼓励学生积极上台分享自己的劳动表现内容及自身在“评价”中意识到的不足并思考下一步改进方向等,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自主反思。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开展“学生互评”活动,组织“小组”范围内及“班级”范围内的生生互评,先让小组学生在“小范围内”分享、互评,鼓励学生在组内互评中认知自我。然后,教师再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大范围内”的互相评价,促进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劳动经验分享。
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加强对学生家长的联系,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家庭劳动活动,并鼓励家长在微信交流群中上传学生“劳动”的照片并配以相应的评语。又或者教师可以设立“校园开放日”,邀请家长进校园,让家长能够真切地观察到学生在校园中的劳动表现,并作出鼓励性、针对性的评价,以使得家长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劳动变化,丰富劳动评价主体,促进劳动评价体系的完整构建。以此拓展劳动评价主体,使得劳动评价活动更多元、更完整,大力加强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也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反思、评价能力的快速提升。
五、注重全面考量,提升评价实效
长期以来,教师在劳动教育评价中存在“功利性倾向”,总是“重结果”“轻过程”,将评价眼光局限于对学生“劳动分数”的评价上,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充分注重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改变“短视”的眼光,在进行评价时也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思考、考量,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化、科学化,且在“评语”方面也要做出一定针对性的改进,当代小学生自尊心强,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要以温和、耐心的态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在“评语”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委婉性”“鼓励性”的言语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更好地发挥出评价的激励性作用,真正实现“劳动育人”的根本目的。教师要充分落实“以生为本”这一教学理念,认识到劳动教育、劳动评价的主体均为“学生”,以充分发挥出劳动教育及评价实效,真正推动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例如,在劳动评价时,教师要注重对评价形式、评语设计等的全面考量,以充分地发挥出评价的真正效用,以劳动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促进劳动教育的顺利改革、发展。在评语的设计上,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劳动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针对学生对植物的生长观察、浇水施肥这一劳动行为,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你观察得非常仔细,相信在你的照顾下它一定能够快速发芽、生长”,或者在观察到学生明显的劳动错误时,教师也可设计“委婉”“鼓励”性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你这样浇水是否能够让它喝满水呢,要不要再思考一下它是从哪喝水的,再思考一下正确的浇水方式吧!”等,以鼓励性、针对性的评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得学生获得劳动自信,推进学生劳动能力的快速提升。以此加强对劳动教育评价中的全面考量,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对评语的合理、科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提升评价实效,使得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且在评价活动后,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反思的反馈,使学生将经验与反思内化为前进的动力,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进而增强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的实践表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六、结语
在小学阶段构建科学、全面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能够快速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劳动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视程度,紧跟劳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步伐进行评价优化、改革,以发挥出“评价”的真正作用,促进劳动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注重评价目标、评价内容的优化,以增强劳动评价的目的性,指向提升劳动素养开展评价活动,并充分注重评价主体、形式的拓展,促进评价体系构建。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