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概念,其在课堂教育的实施与革新过程中扮演着指导性角色。它不仅是课程教育价值的一种展现,而且在不同教学阶段及学科中表现出独特的属性,为不同阶段的学科教学在设计与操作层面提供了参照。在信息技术这一学科领域,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主要方面。基于这四项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教师需在规划教学内容和开展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系统化培养与整体提高。本文将聚焦于小学信息科技课程中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学段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探索研究
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教育改革与实践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众多新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被提出并得到推广,随后被融入课堂,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化、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进程。在如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互联网和智能设备已经广泛普及,全球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都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不论是生活、工作、教育还是娱乐,信息技术的影响力无所不在。这自然使得信息素养成为现代人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受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应用技能已成为一个热门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优先考虑和解决。因此,增强信息技术课程中项目化学习的效果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教学要求
在信息技术学科所强调的四个核心素养中,信息意识涉及学生从信息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提炼及评估信息的意识与能力。判断学生是否具有敏锐感知信息存在以及准确评价信息价值的能力,是衡量其是否拥有信息意识的标准;计算思维则是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抽象化、分解和构建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能否灵活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是评定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思维的准则;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对应于学生通过数字工具、平台及资源进行学习和生活的能力。能否有效利用信息科技获取、处理和管理生活及学习资源,是评判学生是否具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信息社会责任关乎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包括文化素质、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多个层面。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影响,并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负责任地分享信息资源,这是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感的依据。
二、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价值
(一)更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项目化学习是区别于传统课时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相比于传统课时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而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也由学生主导的教学活动就有着更强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为小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提供了更多的来源。在项目化学习视角下,只要不偏离主题,学生就可以灵活且自由地开展各种探究、思考、讨论和实践活动,从自己的优点长处和兴趣爱好出发,借着自主的探究、思考、讨论和实践来学习与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因此,小学信息科技课堂上项目化学习的实施价值首先就体现为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二)更利于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核心来源,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得益于人类的创造力与活力,社会才能迈向繁荣昌盛的发展之路。教育则是塑造人才的主要途径,通过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的逐级教育过程,个人可以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多种能力,并掌握促进社会发展的诸多技能。然而,这些能力和技能的水平高低取决于教育的质量与成效。与传统课时制教学相比,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性和合作性特征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解决项目问题和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积累宝贵经验并实现综合发展。
(三)更利于激发学生内在潜能
基于课程教学的育人除了要教给学生更多他们不知道的课程知识,也要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在赋予的同时落实开发,内外同步推进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的发展与提升,为学生个人价值的展现和发挥提供最大限度的支持与助力。以项目化学习活动为依托,学生就能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学习实践,一改传统课时制教学中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在主动学习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和开发。在主体定位下,学生需要凭借个人的认识和能力来思考并解决真实问题,过程中积累到的经验都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能量,等到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就能够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四)更利于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性格、潜力和受教育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学生个体间的客观差异,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能收获到的成长和发展上的差异,而在小学阶段,学生个体的力量不仅落差大,上限还不算太高,只依靠个体的努力,很难实现个性化成长和全面性发展的教育目标。想要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为对社会有益的优秀人才,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而项目化学习就是一种建立在学生间的通力合作之上的学习方式,在项目化学习模式下,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小组的分工合作来完成对项目计划的设计、项目问题的思考和项目任务的探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成果。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开展策略
信息技术课程是现代教育中的一门特色课程,对接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信息设备、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随着信息技术日渐地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受重视程度也日渐提升,到现在已然成为基础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课程之一。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大都指向的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应用,综合起来也就是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生活与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落脚实践,在实践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而在项目化学习的框架下,教师就要重点关注学生实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逐步落实对项目的设计、呈现、实践和推进。
(一)以学生为主体,科学合理地设计项目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知识、态度、认知、能力、素养等都是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效果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而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是评估教学质量、效果和有效性的核心依据。所以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完成对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估后,再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来进行项目设计,以保障项目与学生间的适配性和契合度,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以青岛版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为例,青岛版的信息技术教材以四年级为起点,“走进信息世界”就是学生正式开始学习信息技术后,接触到的第一部分内容,也都是与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内容,旨在为学生建立对信息世界的基础认识。而在此之前,很多小学生实际上已经在生活中接触过手机、电脑等信息设备,虽然大都是一知半解,认识不够多元和全面,但足以激起学生对信息世界的好奇和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从这一点出发,设计主题为“认识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的项目化学习活动,顺着信息技术—计算机—鼠标—键盘—系统的总到分、概念到硬件再到软件的逻辑顺序,逐步引导学生展开对信息世界的探究,为学生建立对信息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完整理解。
(二)以情境为载体,具象直观地呈现项目
信息技术可以被应用到生活中多个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同时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发挥出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基于实践的信息技术教学也要关注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和场景中应用技巧与应用逻辑上的差异,调整活动内容与形式,教给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以落实对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项目化学习的基本框架,小学信息科技教学就可以选择以情境为载体,用情境在具象和直观地呈现项目,以引导学生的沉浸式、开放式探究。
以青岛版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二维动画制作”为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带领学生探索SWiSH软件,并教会学生SWiSH软件的基础应用技巧,包括启动方法和导出影片的方法,然后再教给学生用SWiSH软件来制作图像运动动画、文本动画、旋转动画、音乐动画的方法。那么在指向事件的项目化学习活动中,为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就需要以学校举办的特殊活动为主题,比如以“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为主题,设定情境:“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学校要举办一场活动来庆祝“六一”儿童节,先要制作一个用以烘托节日气氛的二维动画视频。之后,再结合情境主题与内容,在“制作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二维动画视频”的项目化学习主题下,一边教学生制作方法,一边让学生自己确定方向和制作视频,在学习与实践中完成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三)以锻炼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实践项目
开展项目化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路径,无论是核心素养中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还是关键能力,都能够在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中得到巩固或锻炼,而这种巩固和锻炼对学生个人的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在核心素养下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时,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就还要以锻炼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落实项目实践,借着不同主题和侧重的项目来完成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必备品格的形成和关键能力的提升。
以青岛版小学信息科技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WPS文字处理”为例,参考课程内容的特性,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攻坚型的项目式学习活动,以“制作宣传刊物封面和目录”作为主题,锻炼学生应用WPS软件编辑、排版、插入图片或艺术字的关键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用Word软件来处理文字信息的技能和技巧。而在项目的实践中,教师就可以帮助学生将项目活动拆分为几个环节,包括收集和整理图文资料的环节、调整页面大小和比例的环节、将文字资料输入word并进行简单排版的环节、在图片插入文字并调整排版的环节、插入艺术字以修饰页面的环节、保存与导出文件的环节。在不同的实践环节,教师就可以注重锻炼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通过启发和点拨来引导学生突破重重难关,最终实现个人素养与能力的多维度、全方位发展。
(四)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推进项目
小组合作是顺利和有效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前提,小组的合理划分和小组内的合理分工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项目式学习的质量、效果和有效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助力。对此,小学信息科技教师就还要着眼小组合作,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和开展项目式学习活动,也借着小组内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来推进项目式学习实践,尽可能地保障班级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以青岛版小学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火柴人”行走》为例,该课的教学核心是Scratch软件中角色的绘制、变换以及基础编程指令,而教学的挑战则在于掌握Scratch的基本操作和学会如何创作Scratch项目。在“火柴人行走”这一项目主题中,教师可以依照组内多样性、组间均一性的原则,将学生均匀分成若干能力相近的学习小组,接着指导每个小组的组长对小组成员的能力进行评估。基于这些评估结果,教师可以将设计动画剧本、创造矢量风格的“火柴人”角色、编写控制“火柴人”行走的代码、导出及展示动画作品等任务分配给适合的组员。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与共同努力,最终确保项目化学习的成效。
总的来说,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下教师在规划和实施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参照指标,也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和育人工作的重要依据。借鉴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能够准确捕捉到课程教学与教育培养之间的结合点,从而将教育培养任务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中,全面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素质提高和能力强化。针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当教师在核心素养指导下开展项目化学习时,必须紧扣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对社会的意义和功能,设计出与信息技术课程紧密相连的项目化学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从信息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和思考,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化学习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卫尖.基于开源硬件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教学实施策略[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9):53-55.
[2]黎国庄.基于智慧课堂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实践探究——以“无人驾驶汽车”项目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8):13-15+18.
[3]汤虹.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科技课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中小学电教,2024(4):51-53.
[4]汤丽娟.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化设计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2024(4):39-41.
[5]周丽丽.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信息科技项目式学习活动研究——以《身边的数字设备》为例[J].新智慧,2024(4):25-27.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