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理念深入人心,并成为各级各类教师的共同教育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基础性学科,其兼具着德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需加强对新课改工作的研读,将核心素养教育要求融入其中,并创设“深度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性发展。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首先对本文提及的核心概念做出解读,其次基于学科特点简要探讨教学原则,最后立足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结合教材资源提出几项教育举措,以明确课堂内涵,让学生身心得到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策略
立足学科特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源于社会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人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为落实社会发展需求、促进个体发展,核心素养理念得到了快速发展,并成为教师们重点教育任务。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需明确自身教学内容,并加深对教材资源、课程模式的开发,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实施全新教学模式,借助学科特点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核心概念解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明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并详细解读各项素养的培养目标、包含内容,为教育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具体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将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还可分成若干个小型培养目标。综合探讨,教师应围绕着以上五个方面,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利用核心素养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价值,打造以核心素养为教育导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深度教学
深度教学是一项别样的教育理念,该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对所学知识展开深入探究,通过对不同学习材料的分析与解读,获取更多有效的学习经验。在深度教学理念的运用中,其要求学生能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并实现“举一反三”与“实践运用”,打破传统“短期记忆”与“机械运用”。具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深度教学会基于学生学习实情与课程特点,提出一些高难度、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对知识做出探究,以此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深度教学也融合了“新课改”的教育要求,将不同教育策略、模式运用其中,弱化教师在课上的教育功能,以自主学习、合作教育等模式,进一步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与行为动机,使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发掘知识深度和范围。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原则
深度教学积极践行了新课改教育要求,打破传统教师主导教育模式,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如何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基于各项理念的要求,结合教育学科特点,教师应秉承以下几项教育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改善教学模式
创新性教学原则,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刻板性与单一性,以新型教学活动,将“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理念,科学融入其中。具体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经验、学生接受知识”为主,并未发挥出深度教学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可采取合作教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活动、情境模拟等形式构思教学活动,打破传统学习活动的局限性,以保证教学整体质量。
(二)生本化原则,尊重学生能力
核心素养视域下,逐渐弱化了教师的教育功能,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生本化教育原则,即转变教师与学生间的角色,采取“教师走进课堂、学生走上讲台”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性,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让每一位学生能力都能得到提升,以生本化原则提高教学模式与学生能力的“适配度”,以达成理想中的教育效果。
(三)导向性原则,落实素养要求
导向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强调教育工作的“方向性”与“目标性”,以明确的教育目标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在该教育原则下,教师可将“核心素养”作为教育导向,基于教材内容设计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成功调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并激活其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潜力,达成教育目标提升教育质量,以针对性教育计划与实施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必要的素养。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是当下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在深度教学期间,教师应加强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综合性学习强化学生的各项能力,并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现阶段教学理念的要求。
(一)巧用热点话题,深度分析材料,提升政治认同
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培养目标,对教学活动提出了多项要求,教师需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并逐步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该教育培养目标,在深度教学理念下,教师可选择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热点话题构建课程活动,将热点话题作为学习分析材料,并让学生结合本课知识对内容展开深度分析,在自主交流、自由讨论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达成深度教学以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例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在我们身边》中的知识为学生法治学习的启蒙,教师通过对教材资源的解读,明确要让学生知道“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真正含义,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概念。《法律在我们身边》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生活离不开法律”的道理,是本课教学活动的重点。基于此,教师可精选学习内容,以学生熟知的话题及热点新闻展开探究学习。比如,为学生播放“央视法治公益广告”,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广告中提到‘无论你做什么,我始终会保护你;凡是你在的地方,我都在,我保护你所有的生活’。广告中的‘我’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关键词“法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热门探讨话题。比如“电信诈骗”“反家暴法”等,通过热点新闻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在师生探讨中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使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与价值取向,用热点话题落实“深度教学”与“核心素养”。
(二)立足实际生活,解读生活现象,强化道德修养
核心素养中“道德修养”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个人品质为目标,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学生道德修养,并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从“实际生活”入手,以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生活现象、行为举止做出解读,从而真正达成培养目标。在深度教学期间,教师可将教材内部知识做出延伸与拓展,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接轨,引导学生立足实际生活探讨知识内容,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课上教学质量。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共分为“尊重他人”“以礼待人”“诚实守信”三个方面,本课要求学生“认识尊重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了解以礼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诚信的含义,知道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也是民法原则”等内容。“尊重、礼貌、诚实”三个方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结合教材延伸生活实际,推进深度教学的全面开展。比如,在学习“诚实守信”版块时,教师可为学生出示“失信人员名单”,并向学生介绍这些人因为哪些原因“失信”,对他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诚实守信”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讲一讲“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邀约、事件、请求,应该怎样做”等,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关联,提高学生“诚信意识”,并让其学会正确运用“诚信智慧”并珍惜“诚信记录”。
(三)设置小组辩论,探究道法常识,树立法治观念
发展学生的“法治观念”,让其形成“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意识,是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道德常识与法治知识有机融合,使得学生通过指向性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进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在深度教学模式下,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让学生掌握正确用法的技巧,教师可结合教材资源,为学生设置具有“辩论性”的课程活动。具体而言,教学活动可以小组辩论形式开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在深度教学中了解“权利义务相统一”“宪法法律至上”等基本原则,发展学生的“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并提高学生“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其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例如,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建设法治中国》一课,本课学习主题围绕“依法治国”展开,要求学生解读教材资源“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懂得法治与德治要结合起来,掌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立足学生学情并结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教学重难点为“依法治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法治中国》一课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关,教师可选择一些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法治事件,引导学生对其展开探讨。比如,法治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北京‘铁链男孩’、南京张明宝案、徐宝宝事件”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夯实法治基础”板块做出探讨,让学生从法律视角出发,讲述这些案件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随后,教师可结合各个小组的辩论内容,将相关的法治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获取更深层次内容,提高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落实核心素养教学要求。
(四)创新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身份,健全学生人格
在“深度教学”理念下,不仅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还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以生动、趣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取全新的学习体验,以促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具体而言,为保证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教师可实施“翻转课堂”,将“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互换,打造“教师听、学生讲”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方式实现了教育模式上的创新,师生间身份上的转换,能让学生主动对课程知识展开深度探究,在话题思考与经验构建中,不断健全学生人格,积极落实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例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探问生命》一课的学习围绕着“生命”这一话题展开,通过对“生命可以永恒吗”与“敬畏生命”两个部分,让学生得知“生命的来之不易,了解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正确认识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休戚与共,学会关心与爱护他人的生命”。在第一部分“生命可以永恒吗”中,教师可将学生划分成4~5个学习小组,让其围绕着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分析“永恒”这一概念。随着小组学习的深入,教师要做好教育引导,耐心倾听学生讲述的内容,让各个小组汇报探究知识。随着对话题的深入探究,教师适度做出指引,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一来,既达成了教师“深度教学”任务,也通过学习主题落实“健全人格”的素养目标,达成教育模式上的“双赢”。
四、结语
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视域,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度教学,结合教材资源,对教学活动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教育举措。深度教学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较高要求,既要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还要确保教学模式达成新课改的要求,使得学生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初中教师应加强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解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教育策略,以深度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以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教学工作质量,发挥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