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山水游记作为文言文中的特殊题材,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教学意义。学生通过学习山水游记可以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古代山水游记具有精炼秀美、行文流畅、包含情志哲思等特点,教师借助此类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提高其阅读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有效培养核心素养。为提高古代山水游记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文章利用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情境着手,提出教师可以借助文体特色带领学生参与写作训练,在阅读中锻炼写作思维,继而通过有效评价落实读写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山水游记;读写一体化教学
山水游记是散文领域的一个分支,具有清晰的游踪、具体的景观、包含独特的作者情思这三个特点,将“景—情—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古代山水游记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山水游记的精神内核,使其感受作者在创作期间的情感经历,教师可以借助读写一体化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品山水之情意,立个性之情操”。
一、赏景亦悟情:以情境为抓手,增强学习兴趣
郦道元查览典籍,寻访古迹,追本溯源;李太白半生漂泊,遍访名山;陆放翁蜀中游历,考辨文史,寄慨遥深;徐霞客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山水游记的作者基于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通过“寄情于事”“因事缘情”的方式展示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思想情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挖掘山水游记中包含的情感哲思,可以使其通过学习陶冶情操、塑造审美品位。为帮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作者借文章传递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以根据山水游记的特点,围绕一个话题,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提示,组织学生展开想象,创设想象情境,通过此种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其对山水游记学习的积极性[1]。
(一)巧借生活经验,唤醒游览经验
例如,在组织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课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分享西湖雪景视频,唤醒学生对冬季、雪景等情境的回忆。接下来,围绕文本信息,教师可以“忆游”的方式,指导学生在情境的辅助下回忆并思考自己在冬季游玩赏雪的经历,如:“冬天时看到白雪茫茫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下雪时雪花落在手上、身体上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顺利进入“回忆”中,重温这种情境下的内心活动与情感,为后续解读“大雪净化了天地,冻结了人声鸟语,本文作者张岱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看到雪中的西湖果然风光不凡”的情感作铺垫[2]。
(二)巧借自学任务,消除厌烦情绪
本篇山水游记中出现了“更定”“拏”“拥毳”等理解难度较高的词句,如果直接对其展开讲授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为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在教学期间设计“小导游”活动,让学生扮演“导游”,使其在设计“导游路线”“导游图”的过程中学习山水游记内容,从而提升学习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山水游记前先自主预习,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寻找自己以往在冬季游玩的视频或照片,创作描写冬季雪景的短文,将自身的游玩经历、感受和古代山水游记中的内容关联起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湖心亭看雪》这篇典型的山水游记,指导学生利用自主预习、随文练笔等方式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山水游记,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其更好地感受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对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的描绘,以此顺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
二、应用助写作:以文体为核心,渗透写作技巧
山水游记属于记叙性文章,作者的情感抒发、志趣表达、道理阐释等当寄附于作者游历、观览、感悟的整个过程当中[4]。在读写一体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本传递的思想情感,教师可从文本的文体出发,以从略读到精读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此类文本的写作方法。
(一)围绕经典语句,分析作者创作意图
以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课教学为例,该文章属于山水游记,其在景物描写上具有多修辞、多角度、多感官、有次序等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总——分”的写作思路,梳理夏、春冬、秋三部分三峡景物之美。由于郦道元并未去过三峡,其创作的内容大多来自对《宜都记》和《荆州记》的参考,因此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
(1)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摘自袁山松《宜都记》
(2)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
——摘自盛弘之《荆州记》
基于以上资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文本对比的方式,分析郦道元在描写三峡景物时的借鉴与巧思,驱动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展开思考,投入情感,深度探究。根据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发现在本篇山水游记中,郦道元虽借鉴内容较多,但在表达中增加了对景物的季节性描写。与以往描写景物不同的是,郦道元先是对写景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然后又根据文脉之势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进行描写,呈现了自己沉浸在自然山水中的愉悦之情。由此学生认识到在描写景物时可以先从整体出发,再写局部,并要选择有特点的景物进行描写,以此突出景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便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描绘出的三峡的高峻美、奔放美、清幽美、凄婉美。
(二)围绕修辞手法,尝试效仿游记片段
在本篇游记中,作者从不同季节景物的特征着手,从山和水这两个方面描写了三峡雄奇的形势与秀丽的风光。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关于“三峡之山”特点的描写,通过对写法的探究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了解修辞手法在文本创作中的应用方法。例如,从“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一句中可以感受到三峡之山的连绵不绝;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中能够看出三峡之山的高峻雄伟。在这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以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景物的特征,带给读者美的体验[5]。在了解了夸张这一修辞手法在游记中的使用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结合生活经验,回忆自己的出行经历,效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实现学以致用。
(三)围绕结构内容,学习谋篇布局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对本篇山水游记的结构产生了疑问,并表示:“我们经常学习的文本写景顺序多是按照季节进行排列的,但是文中却先从夏季写起,这样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用意?”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可以先表扬其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然后带领学生重回文本,体会不同时节三峡的景色特点。通过整理可以发现,夏季的三峡水势浩大,水流湍急,与三峡高峻的山完美融合,而春冬时期三峡之水则有清幽之美,秋季三峡之水则有凄婉之美,从呈现的内容可以发现作者对春冬和秋季水的描写是平静舒缓的。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文本结构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作者创作背后的逻辑思维及急缓交错、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驱动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谋篇布局”的意识,深化读、写之间的联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赏析为主,带领学生走进郦道元的《三峡》,使其在分析、讨论中感受作者传递的思想情感与写作技巧,继而指导学生参与文章创作,感受山水游记的独特美学价值。
三、美读抓基调:以创新为根本,设计多元活动
读写一体就是要以文本为载体,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教师应当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古代山水游记的形式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文字之间的字义、词义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在“读”的基础上设计丰富的写作活动,调整写作视角,带领学生解析文本,感受山水游记情随物迁、寓情于景的特色,在创作中感受文人雅士的诗意雅情以及斐然不羁的文风。
(一)指导学生想象,促进创新性思维发展
创新能力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从古代山水游记的内容以及形式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有些作者并没有亲身游览的经历,而是根据想象进行创作的。因此,教师可利用此部分内容指导学生参与创意写作训练。例如,在组织统编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一课教学期间,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本篇文本是陶渊明根据自己内心向往的虚幻之境创作的,故事最后的发展走向令人唏嘘不已——太守并未寻找到武陵人所描绘的桃花源。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线索,尝试以“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为切入点,对后续情节内容进行改编,并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改编成果,继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帮助其加深对文本写作结构以及顺序的了解。
(二)建立时空观念,促进发散性思维发展
为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顺利发展,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入作者陶渊明的视角,向学生分享本篇山水游记的创作背景,继而指导学生分析桃花源中的社会状况与作者所处时代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中的人为何选择来此避世?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反复强调让渔人不要跟外界透露这里的情况?这样,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分析、联想作者的处境,继而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对自己理想中的世界进行描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深化自己所写文本的意义。
(三)更换切入视角,促进思辨性思维发展
本篇山水游记中有许多值得考究的地方,如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在为桃花源增添神秘色彩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无限的思考,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渔人在离开后再也没有找到过桃花源的正确位置呢?根据文本线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评述型写作任务训练,围绕“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思辨性写作,在分析、探究中逐步完善观点与论据,增强写作的逻辑性。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元化写作训练方式组织学生在掌握《桃花源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论述过程中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写作精神,把握作家情感的抒发、志趣的表露,更好地领悟作者笔下的山川之美。
四、评价增效果:以评价为保障,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写一体教学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情况,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古代山水游记读写一体化教学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在上述案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先指导学生以自主评价的方式,分析自己在阅读学习中对景物特点以及作者文笔变化的感悟与理解,驱动其以自主总结的方式树立查缺补漏的意识。然后,教师可以采用“互批+修改”的方式分析学生是否能够将写作手法、词句、主题等内涵融入写作当中,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文本评价与分析活动中,在修改后通过对比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文章二次修改的重要价值。最后,为确保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长足发展,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份古代山水游记主题档案袋,将对其阅读学习以及写作能力等相关内容的评价收录到档案袋中,以便学生不断优化、完善自我。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鉴于古代山水游记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借助读写一体的方式组织教学,实现河山美景、动人情思、丰富哲理和写作技法的完美融合,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有效提高核心素养。相信在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古代山水游记教学质量将实现质的飞跃,使学生通过学习积累丰富经验,掌握不同文本形式的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澜萍,罗海燕.大文化视野下古代山水游记的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3(7):92-94.
[2]高晓霞.基于读写一体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整合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23(13):99-101.
[3]曾丽莉.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研习教学研究:以《赤壁赋》及《登泰山记》组合阅读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1):35-37.
[4]李雪然.浅谈高中山水游记类文言文的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8):44-45.
[5]王耘耘.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部分的建议[J].文学教育(下),2011(11):136.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