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阅读不仅是小学语文重要的教学板块,也是学生认知世界、获取信息、陶冶情操的有效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迎来了转型契机,把握机遇加快教学创新成为关键。基于此,现立足新课标理念,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出路。并坚持学思并重、内外衔接的底层逻辑,探究切实可行的多元化教学策略。以期打造有态度、有深度的阅读教学新样态,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课标;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孩子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被视为语言学习的起点,可谓占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如何构建高效阅读课堂,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常谈常新的话题。新课标的修订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提供了新支点。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深刻领会新课标理念,践行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探索阅读教学新方法成为当前要务。
一、素养立意背景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阅读内容由封闭走向开放
新课标确立了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内涵,并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突出语文课程的工具属性与人文特性,强调学生知情意行的协同发展。面对新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若仍然延续依参而教的内容组织模式,将会出现目标要求与教学实践失衡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重塑阅读教学定位,关注语言积累与建构、思维能力形成与发展、文化意识的塑造与提升、学习能力的优化与拓展多层次的认知需求,延展阅读内容纵深。
具体而言,内容改革包括如下要点。其一,课内文本的深读。以课文为中心整合文本群组,构建辐射型的阅读教学内容,引发对比分析、推理阐释、鉴赏评价等高阶阅读行为。其二,课外资源的广读。从学生兴趣出发挖掘课外阅读素材,设计延展性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展认知边界,丰富阅读积累。通过课内外链接构建富有生命力的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为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阅读方式由解析走向建构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阅读不再是传递语言知识的载体,而是培养关键能力、塑造必备品格的途径,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从认识理论走向素养立意,由平面感知走向立体鉴赏。
具体而言,方式改革要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注重阅读启发性。小学生正值行为习惯、认知方式形成的黄金时期,展现出直觉思维发达,好奇心强的成长特性。教师应改变碎片化、地毯式解析的阅读指导方式,强调课文的范例作用,设计思辨性的阅读活动,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分享交流。促使学生通过阅读发现语言规律,总结阅读方法,形成创造性迁移应用能力。第二,注重阅读自主性。从本质而言,阅读是一项依赖于主体自觉性的认知活动,见仁见智、千人千面是其突出特点。教师应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突出学生阅读过程体验。一方面为学生提供相对自主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围绕文本展开思考感悟与鉴赏评价。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自我感知,生成个性理解。
二、聚焦新理念的小学语文阅读多元教学策略
(一)体验式阅读
1.情境阅读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引领学生进入主题情境,生成感同身受的体验,有助于促使学生深刻地品味语言魅力,享受阅读的乐趣,不失为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有力举措。因此,教师从学生认知规律与文本特性出发,创设多样化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在入情入境间,实现知识的入脑入心。以《黄山奇石》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介绍了我国著名的黄山风景区中姿态各异的奇石,行文流畅、语言生动,让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对于小学生极具吸引力。教师借助情境进一步强化感官体验,将文字转化为更为生动直观的画面,促使学生沉浸其中,快速厘清文本含义。
例如,设计“游览黄山”的情境,搭建阅读理解支点。在课前,教师广泛收集、整合关于黄山奇石的图文和音频资料,制作成微课。在课堂上,教师化身导游,学生化身游客,虚拟游黄山。先由地图引入黄山的地理位置,并适当融入黄山的历史背景,渗透传统文化,辅助课文的阅读理解。再带领学生模拟攀登黄山,逐一揭秘各种奇异石头,如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等。在“游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享感受。比如,用一句话概括仙桃石的特点,说一说为什么叫“猴子观海”等等,激活学生思维。在完成“游览”之后,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形成感官认知和文字性叙述的交融与碰撞,促使学生更为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2.有声阅读
有声阅读是一种借助思维加工将文字以绘声绘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阅读方式,包括朗读、诵读、情景演绎、读者剧场等形式,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性。在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更易于实现脑口心的合一,促使学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教师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需求、文本特性等维度出发,设计相契合的有声阅读活动。
例如,《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阐述深刻的道理。课文人物对话的呈现方式,而且故事性、情境性较强,赋予阅读更多可能性。教师根据文本特点,设计演绎阅读活动,激活学生的具身认知。首先,示范读。由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阅读能力、思维水平相对浅薄,通过示范读促使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教师播放《坐井观天》课文的音频素材,让学生认真倾听,模仿语气的轻重缓急和语调的抑扬顿挫。
例如,第一次对话中青蛙话语中应透露出新奇,小鸟则要突出远距离飞行的疲惫等等,在模仿中提升语言把控能力。其次,演绎读。教师组织学生两两为一小组展开分角色朗读练习,通过反复的练习与修正,揣摩青蛙和小鸟的性格、语气,并推测说话时的神情与动作。在完成练习之后,让各小组轮流上台进行表演,展示阅读成果,分享自我理解与演绎心得。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表现提供针对性的指导,辅助学生修正认知错误,加深阅读情感,提升阅读能力。
(二)思辨式阅读
1.问题导读
阅读教学并非教师的机械灌输,也不是学生的自读自悟,而是相机诱导的过程,促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极为必要。提问是最为常见的互动载体,是突出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式。但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不应是机械的问答,而是一种启发活动,问题的设置显得至关重要。既要紧扣课文的中心要点,又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节点,形成深度阅读的驱动。以《花的学校》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选自泰戈尔《新月集》中的一首儿童散文诗,以清新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充满童真的纯净世界。阅读理解的重难点在于体会诗歌语言特点以及丰富的想象。教师以不同教学环节为着眼点,设置导读问题,引领学生的阅读方向,激活阅读思维。首先,读前设问激趣。教师围绕题目“花的学校”设计问题,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花的学校在哪里,会是什么样子?花儿在学校里学些什么呢?借助问题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表达欲望,进入主题语境。此环节意在唤醒学习热情,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对回答做过多的评价。在学生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之后,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验证自己推测,催生阅读主动性。其次,读中设问促思。教师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形成思维主线,引导学生抽丝剥茧完成文本解构与主题辨析。
例如,围绕整体设问:“说一说你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认为花会是从什么地方跑出来的?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家又是什么样子的?”又如,围绕细节设问:“找一找写花儿的词语有哪些,说一说你感悟到了什么?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不是‘一朵一朵的花’?”等等。在问题的推动下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引发主观体验与客观文本的交融与碰撞。
2.读写共生
阅读与写作被誉为语文的“两翼”,阅读是语言的输入,而写作则是语言的输出,二者相辅相成形成完整的语言认知闭环。小学语文落实读写共生是对核心素养理念要求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语文教学走向结构化、深刻化的有力尝试。教师通过深入研读教材,挖掘阅读与写作的融合触点,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带读,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体化发展。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此篇课文隶属于童话故事单元,是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杰作,采取虚实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故事。
本单元所安排的习作主题为“我来编童话”,是对课文知识的应用与延伸,教师借助递进式的探究活动将读与写连接起来。首先,批注式阅读积累语言。教师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自主阅读空间,反复地阅读品鉴文本内容。同时,借助符号、文字等方式将优美词句、精彩故事情节、写作手法以及感受、疑问批注出来,由此完成对文本的分析,生成个性理解。其次,随文仿写揣摩语用规律。仿写是对文本的加工与重塑,能够促使学生跳脱符号化的肤浅阅读,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语句段落组织微写作。
例如,刻画小女孩形象的语句,“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在意这些”。以此为仿写蓝本,组织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每人写一段话。通过仿写引导学生探究语言表达规律,促进阅读的内在转化。
(三)拓展式阅读
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学生的涉猎数量一定程度决定阅读层次。因此,单纯依靠课本上有限的篇章是远远不够的,注重课外拓展至关重要。但是小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课外阅读展现出娱乐倾向,影响阅读积累的实效性。教师需要从阅读内容和方式维度做出适当的干预,实现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激活课外阅读能效。以《秋天的雨》阅读教学为例,此篇课文以秋雨为主线,将各种事物串联起来,映射出秋天的美好。教师从主题内容出发,采取课内与课外双主线组织阅读活动。首先,在课堂展开“1+X”群文阅读。教师选择课文、阅读链接板块素材以及课外文章构成文本群组,包括《秋天的雨》《太阳时钟》片段、《秋天·秋天》《秋日私语》,设计辨识提取、对比分析、归纳整合等学习任务。任务一,速读文本,把握四篇文章写了关于秋天的什么内容;任务二,精读文本,捕捉关键信息、梳理写作主线;任务三,从主题、语言、写作手法三个维度对比四篇文本,并用表格分析异同。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完成第一轮自主阅读。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反馈,从阅读方法和方向上予以引导,并让学生在第二轮阅读中完成修正。通过师生的相互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与反思中塑造起高阶思维能力。其次,在课后组织趣味化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拘泥于与课文相契合,侧重学生的兴趣,以保证阅读的真实发生。
例如,杨红樱创作的《秋天的故事》,以小女孩的视角描绘秋天景色及其变化。又如,关于秋天的童话故事,《落叶跳舞》《奶奶的红披风》等。阅读题材类型尽可能丰富、多元,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此外,教师组织“好书推荐会”“读后感演讲”等拓展活动,对课外阅读形成督促的同时,促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与吸收阅读内容,提升课外阅读实效性。
三、结语
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探索有趣、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教师综合考虑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需求以及素养立意下的育人要求,不断地突破创新,并立足实践反馈及时作出修正,找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优解,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