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基于真实情境的实施实践化,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综合探究,完成对知识点的深层与多维解读,持续增强了学科综合能力。文章基于此点,提出“跨而有机”即提炼适配主题;“跨而有核”即明确学习目标;“跨而有章”即设计多元学习策略,旨在彰显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综合性、融合性和实践性,促进学生达成目标导向、思维探究和应用迁移之能力,以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综合发展。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价值阐述;策略探究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了“在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方法及课程研究等结合起来,围绕某一个研究主题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也明确规定了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由此观之,不管是课程总纲要还是学科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一、学科融合下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价值探索

  (一)有利于提升综合素养


  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了学科边界。教师聚焦所教学的内容,提炼跨学科学习主题,这一主题指向可解决的问题,学生将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完成对主题的探究与分析,持续优化课程学习效果。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较强的交融性,历史上发生的一切都与各个领域相关联,所以历史学科的融合属性十分广泛,这也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二)有利于实现协同育人

  教师基于学科融合的视角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能够从统整、宏观的视角出发,将各学科的知识内容凝练为一个主题,让学生基于主题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完成实践探究。这与以往历史学科同单学科的结合教学相比,有着更强的融合属性,能够让多学科之间融会贯通,充分发挥出协同育人的功效。

  (三)有利于深层理解知识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的样态,实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改变传统被动式的学习样态。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将让整个历史课堂有着更强的实践性、探究性,以跨学科思维为基础,学生将在多元化的实践中完成知识的理解、分析、判断,整体强化他们的知识感知能力。同时,学生在理解知识内容时,能够从意识理念层面将多学科知识融汇在一起,连成一条线,以某一个历史节点横纵辐射多学科知识,真正形成以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维视角。

  这样便将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系统认知,将加深他们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整体增强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达到深度学习的样态。
 

 
  二、学科融合下的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策略探索

  (一)跨而有机:提炼多维开放的跨学科学习主题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个连续、递进的活动及过程,教师需要突破传统单一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出发,选择多维开放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将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展开跨学科学习,充分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和意愿,拓展知识视野,整体增强学科综合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郑和下西洋》为例,教师应该以专业的视角分析本节知识内容的跨学科融合点。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出发,可以与地理、语文、政治、数学、艺术等学科内容相整合,让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在完成了多学科知识内容的分析与解读之后,教师就可以提炼跨学科学习的主题“扬文明交流之帆——郑和下西洋”。这一学习主题是契合新课标理念的,学生在这一主题的探究中,将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内容、影响,整体强化时空观念。同时能够从多个不同的维度认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明白中国历史在对外关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家国情怀素养。学生在这一跨学科主题的探究中,还能够结合现今的中国对外交流境况,完成跨时空穿越,持续深化历史感知能力。所以这一主题有着极强的探究属性,能够支撑学生完成多个维度的实践探索,持续增强他们的跨学科探究效能。

  (二)跨而有核:设计准确融合的跨学科主题目标

  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理念。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主题目标的过程中,就应该聚焦核心素养的内核,从跨界融合的视角凝练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核,设计具有准确、融合特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聚焦“扬文明交流之帆——郑和下西洋”这一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目标时,就要明白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宋代的海外贸易及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中外文化认知知识储备及相关问题的分析能力,所以学生是有一定的前认知基础的。且学生在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中也有一定的学科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可以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设计出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环环相扣的跨学科主题目标,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能够利用文献、地图、图片等不同的史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所经历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地理区域的变化情况,从而形成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认知。第二,学生能够综合利用历史、语文、地理、艺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探讨郑和下西洋的航行条件、航行过程、航行目的。同时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评价郑和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理解历史上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区域文明之间交流借鉴的价值与作用,形成有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第三,学生能够对历史上郑和船队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信息进行梳理和总结,进行艺术化创作,记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迹,持续深化家国情怀素养。第四,学生能够从横向及纵向对比古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事迹,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理清楚文化交流的本质与属性,发展唯物史观。
 

 
  (三)跨而有章:设计合作多元的跨学科主题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结合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开放、融合特性设计合作多元的跨学科主题活动,支撑学生完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经历多学科知识分析、探索、思考、运用与实践的过程,以此解读跨学科主题,增强他们的实践探究能力。

  如“扬文明交流之帆——郑和下西洋”这一跨学科学习主题设计项目任务时,就要以课内历史知识为主线,跨学科知识为辅线,让学生完成富有逻辑、层层递进的跨学科实践活动。具体项目任务布局如下。

  1.项目一:郑和为何下西洋

  在探究这一项目任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教材,查阅相关史料,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比如,教材中提到15世纪初期,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结合这一史实,教师可以让学生搜寻更多的史料,去论证这一史实。比如翻阅《中国古代史》《明史·郑和传》《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不同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查阅不同的史料,完成史料实证,并填写研读报告,全方面表述整合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2.项目二:郑和何以远航

  在了解了郑和为何下西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郑和得以远航的自然条件和客观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需要融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辅助学生探究。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中描述的郑和下西洋过程,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比如,学生结合教材第71页中的“相关史事”了解到,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准确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同时为了保证航行时协调一致,还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等。

  结合这些信息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擅长的学科知识,抓住某一点完成探究。比如,擅长理科的学生以“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多种通信手段”为研究点,融合了物理学科中的“信息的传递”“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压强与浮力”“简单机械”“光现象”“声现象”等知识对当时郑和船队航行的技术条件进行了猜想。擅长文科的学生则是以“季风洋流”知识对郑和船队航行的自然条件进行了猜想和解释。比如,我国沿海洋流受季风影响大,秋冬季节吹西北风,适合向东南方向航行,所以郑和团队大多选择在秋冬季节出发,春夏季节返航。出发时,印度洋冬天由于大陆高压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所以郑和向西航行时顺风顺流,同样返航时也是顺风顺流。

  3.项目三:以郑和下西洋“窥”中国对外交流

  首先,在明确了郑和航行的条件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索郑和船队所经之地、开展的活动,以此思考他们是怎样成为文明交流的使者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材第72页中的历史地图及现今的世界地图,对比标出郑和所到的“西洋古国”,并依据地图,一一梳理出郑和经过的国家、地区,并从人文地理及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这些国家或区域。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语文、历史的角度,搜集相关的文学著作、史料内容完成研读,获得对郑和下西洋相关史实的细致认知。

  其次,当学生系统学习了郑和下西洋的知识内容后,教师可以融合政治、历史及语文等学科的知识,让学生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流史实。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秦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隋唐时期的“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再到明清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等。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当代我国“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更是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中外交流作出了诸多尝试。从语文的角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中国对外交流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结合语文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完成一篇以“郑和”为主题的作文,从中表达自己对中外交流的思考。

  4.项目四:设计郑和下西洋历史剧

  在完成了以上四个项目的探究之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融合艺术学科,设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剧。比如,有的小组以2004年肯尼亚女孩(郑和船队随行人员后代)写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的一封信这一事件为背景,创造了一部以“六百年前的风吹回了故土”为主题的舞台剧,再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展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教师则需要根据各个小组呈现的成果展开多元评价,完美结束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让整个历史课堂回味无穷,呈现跨学科的韵味与魅力。

  三、结语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出发解读知识内容,加深认知。因而教师就要聚焦跨学科主题活动,提炼主题,精设目标,细化活动,完美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持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