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了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干预方法,并评估团体的干预效果,文章以自愿报名方式招募20名大一学生作为干预组,同时抽取20名同年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对干预组20名大学生实施为期6周、每周2小时的干预,对对照组学生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学生在应对变化、人际交往、情绪-意志调节维度的得分和心理素质总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关键词:心理素质;团体;大学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水平的进步,社会和学校都加大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面临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人防际交往适应困难等多重压力…,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大学生心理素质成为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决定性因素.
一、相关背景
心理素质是由我国学者提出的,其是在响应国家号召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衍生出来的本土化心理学概念,有西方学者称其为中国特色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理素质的层次结构观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包含从稳定的内源性心理基质到外显的适应性行为习惯的多层面的自组织系统…,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心理素质外显的体现是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本研究主要参考刘亚菲提出的定义,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与各类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个体所表现出的习惯化的应对心理与应对行为的特质。
研究表明,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其中,多项实验研究发现,心理素质水平与青少年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汲取社会支持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压力认知能力、自我概念、心理韧性、亲社会行为、积极心理状态等方面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16-161,由此可知,提升心理素质在改善个体社会适应能力、就业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行为习惯等多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大部分关于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停留在现状分析与理论探讨阶段,关于心理素质提升的实证研究较少,张大均等…在2019年心理素质全国常模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在大学的中间阶段呈现一个低谷期,这一结果也夹出了面向大学新生群体科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虽然各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于洪雨等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满意度不高,高校应通过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改善单一的教育形式、增加教育主体等方式提升满意度,真正起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团体辅导作为新颖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可以弥补课程形式单一、课程内容不够专业、不具有针对性等问题,薛朝暖、朱武、杨雯雯等20-2均尝试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然而其并未使用量表对其效果进行验证,即没有直接验证心理素质提升与否.本研究根据心理素质定义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提升团体干预活动,并直接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对其效果进行验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中国海洋大学新生中抽取775名学生发送心理素质提升团体的招募邮件,共收到32封回复邮件.对32名学生进行筛选,排除无法承诺全程参与活动、诊断为心理疾病或正在服用心理药物、空闲时间与心理素质提升团体时间冲夹的学生,最终有20名学生进入干预组进行心理素质提升干预.考虑对照组的同质性,让每名干预组学生寻找一名同班学生作为对照组成员.在干预组中,未能有效完成前后测或未能充整参与5次及以上心理素质提升团体干预活动的学生视为脱落;在对照组中,未能收集到有效前后测数据的学生视为脱落。最终,干预组20名、对照组17名学生完成全部干预并收集到了完整数据。干预组中有男生6名,女生14名,平均年龄为19岁(18—21岁);对照组中有男生5名,女生12名,平均年龄为18.8岁(18—20岁)。
(二)干预方法
干预组成员实施为期6周、每周2小时的心理素质提升团体干预活动;对照组采用空白对照的方式,在团体活动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不进行额外干预,团体活动结束后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活动等干预措施。
根据刘亚菲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心理素质包括应对变化、人际交往、耐受挫折和情绪-意志调节四个维度。因此,本研究将针对这四个维度设计团体活动,帮助学生在这四个维度上有效提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其中,应对变化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适应能力,包括对突发情况、学业、生活的应对等,团体游戏活动本身是一个突发事件,因此这方面应对能力会直接在团体活动开展过程中得到提升。对于学业生活的应对,团体设计每周进行半小时讨论,了解学生的应对困难,并给予支持,从而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应对变化的能力。人际交往维度包括关系形成和换位思考两个因子,关系形成会在团体活动开展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在第二周时,可设计“盲人之旅”的活动,让学生结对共同完成任务,促使其意识到两个人的不同,并提升换位思考的沟通能力。耐受挫折是指遇到失败等不顺利事情时采取的措施和态度,可在第三周设计竞争游戏,让学生在团体中体验失败时的感受,并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应对。情绪-意志调节是指学生在情绪和意志方面的自我调节能力,可在第五周时设计针对情绪识别、调节的活动,从而提升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同时,为了深化学生的自我认识,可在第四周设计“我的生命线”活动,通过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进程,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次团体活动主要以以人为中心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作为理论基础。团体属于成长性团体,因此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贯穿始终,营造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成长的潜力。同时,采取认知行为训练的思路,通过团体游戏活动,创设与心理素质各维度相关的场景进行干预,可显著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六周的具体干预措施如表1所示。
(三)质量控制
本次团体干预方案邀请2名心理学领域专家指导方案设计,之后邀请7位从业年限7年以上的心理专业人员对干预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估,最终7位专业人员评估均分为4.49分(满分5分),且每道题目评分都在4分以上。
团体带领者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1名辅助人员为学校心理社团核心成员,且在干预前进行长达15小时的流程、注意事项方面的培训。每次干预后会邀请专家对干预过程和成效进行督导和讨论,以便有效保障干预质量。
(四)测量工具
在心理素质提升团体活动前后使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进行检测。量表由刘亚菲编制,量表克朗巴哈系数为0.75—0.82,即信效度良好。量表共39个条目,包含应对变化、人际交往、承受挫折和情绪-意志调节4个维度,单项按李克特5级评价(非常不符合计1分,较不符合计2分,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计3分,较为符合计4分,非常符合计5分),得分越高,表示心理素质越高。
(五)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应对变化、人际交往、承受挫折和情绪-意志调节各维度和心理素质总分作为检测指标,分析比较两组学生在前后测时的得分差异。检验水准α=0.05。
三、研究结果
(一)两组同质性检验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专业、是否修读过心理学课程、是否进行过心理咨询、是否参加过团体辅导进行差异性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发现在这四个变量上均无差异,其显著性均大于0.05。除此之外,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干预前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学生在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和总分的前测指标上均未有显著差异,具体如表2所示。由此可见,两组成员在干预之初是基本同质的状态。
(二)两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及总分的前后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在进行心理素质提升团体干预后,在应对变化、人际交往、情绪-意志调节三个维度的得分和心理素质总分上均有显著提升(P<0.05),而对照组在所有维度的前后测量上没有显著变化(P>0.05)。对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干预后数据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可以发现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的干预后数据在心理素质各个维度和总分上都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学生在参与心理素质提升团体活动后,其应对变化、人际交往和情绪-意志调节能力及整体心理素质都有显著提升,相比来说,对照组学生在这段时间的心理素质各项得分均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本研究设计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团体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提升学生应对变化、人际交往和情绪-意志调节这三方面的能力上,有显著作用。
本次心理素质提升团体方案主要将以人为中心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作为理论基础。团体一直秉持真诚、无条件接纳和积极关注的原则,并将这部分内容写入团体契约,为团体营造了安全、温暖和支持的氛围,多个学生在结束团体活动时称团体活动已经成了“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也“让每周有了期盼”,“感谢每个人的陪伴”,可见团体活动对于人际交往状况的改变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这部分也和之前一些研究的结果一致,多个研究都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显著的改善作用[24-25]。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观点,人们的情绪根源于信念,这种信念影响人们所做的评价和解释,并刺激人们对生活情境的反应。因此本次团体方案中设计了学生对于情绪的认识、理解的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练习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生命线的活动让学生理解情绪的根源所在,最后学习如何疏导和调节情绪,让自己的情绪恢复平静。赵鑫[26]也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阐述了认知行为疗法在提升初中生情绪调节控制能力方面的显著成效。对于应对变化能力的提升,本研究中90%的学生未曾参与过任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因此团体本身对于参与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变化,他们由陌生到熟悉,彼此支持,再到分离,这都体现着对变化的应对。团体设计中,每周都会在开始的半小时交流一周中生活发生的事情(变化)、对团体的感受等,这能够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应在生活中如何应对变化,同时获得支持,使学生在温暖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应对变化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因接触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导致深度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且相对以自我为中心,在专业学习上动力不足,因此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对于处在身心状态还未稳定、外在刺激多且变化快的青少年群体来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27-29]。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策略进行了科学化探索,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综合制定心理素质提升方案,系统化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多方研究都证实了心理素质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因此如果学校要精准有效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就需要根据学生心理素质的不同维度进行更加系统化的安排设计,如可以在每年级学生中设置不同的主题和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升。第二,加大心理素质教育宣传力度,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提升学生重视程度。教师可通过课程、公众号、宣传栏等多样化方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如何应对压力、挫败和负面情绪,多管齐下,帮助学生提升整体心理素质。第三,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营造班级、宿舍人际支持氛围。在本研究中,参与团体干预活动的学生反馈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人际支持感,这种支持感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了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大学生远离家乡,宿舍、班级内的同伴就是其在大学中最亲密的伙伴,因此教师可以在班会中通过一些团体活动有效帮助学生拉近关系,让宿舍、班级成为学生强有力的支持力量。
在本研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干预后的心理素质各维度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这说明尽管本研究方案对学生心理素质有明显提升,但其提升的强度有所不足。一方面,数据结果显示,团体设计对于大学生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是不足的,未能在组间竞争中充分让学生体验挫折感和讨论挫折感的应对;另一方面,其他一些团体项目设计的针对性还有所不足,如应对变化的设计主要是在讨论学生每周生活应对和项目本身带有的挑战、变化中体现,但并没有单独设计应对变化的团体项目。同时,本研究的被试数量相对较少,且是同一学校取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没有进行后续进一步的追踪,因此心理素质提升团体对于不同人群的效果及其长期提升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今后的研究可以增加被试量,同时可以在不同类型学校实施,并设计3个月、6个月的追踪测试,以便更好地证实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团体的具体效果。
五、结语
心理素质提升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根据学生特点,明确培养方向,改革培养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的心理素质提升方案可以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于洪雨,薛智铭,易爱军,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机制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4):116-119.
[2]方必基,刘彩霞,梁彩芬,等.近十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23,44(11):40-45.
[3]FURLONG MJ,GILMAN R,HUEBNER E S.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in schools[M].NewYork:Routledge,2009:15-19.
[4]武丽丽,张大均,程刚,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与心理素质的关系:一项观察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1):12-19.
[5]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张大均,王鑫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174.
[7]张大均.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心理学研究刍议[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0(6):79-85,182.
[8]张大均,朱政光,刘广增,等.青少年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心理素质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1):99-104,195.
[9]王沥滢,孟勇,王超明.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51-54.
[10]苏志强,张大均,刘培杰.小学三四年级学生心理素质与压力认知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39(1):145-148.
[11]赵占锋,张大均,刘广增,等.小学生家庭亲密度与学校归属感:心理素质和自我概念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6):1143-1146,1151.
[12]王鑫强,张大均.初中生生活满意度的发展趋势及心理韧性的影响:2年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1):91-98.
[13]张大均,李坷蔓,朱政光,等.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和感恩的链式中介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3(10):29-36.
[14]苏志强,张大均.8—12岁儿童心理素质与抑郁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2):72-77.
[15]王鑫强,王洁,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6(3):105-108.
[16]张娟,梁英豪,苏志强,等.中学生心理素质与正性情绪的关系: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5(9):71-76.
[17]潘朝霞,张大均,潘彦谷,等.中学生自尊和评价恐惧在心理素质与社交焦虑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8,32(8):676-681.
[18]张大均,朱政光,刘广增,等.大学生心理素质全国常模的建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5):94-100,199-200.
[19]韦思怡.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0):120-123.
[20]薛朝霞,梁执群,刘俊,等.心理素质训练改善大学生情绪健康水平的近期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12):1079-1080.
[21]朱武,刘阳婵.团体心理辅导对双惟学子心理素质提升的应用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0):126-127,130.
[22]杨雯雯.团体心理辅导提升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践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9(21):249-250.
[23]李丽.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8.
[24]王青,吴杨.女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小组工作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822-1825.
[25]胡春红,王强,钟迪,等.萨提亚模式团体心理干预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提升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5):767-771.
[26]赵鑫.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2.
[27]ZHANG D J,WANG J L,YU L.Methods and implementary strate-gies on cultivating students's psychological suzhi[M].New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1:25.
[28]张大均.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培养的整合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3):530-536.
[29]王鑫强,张大均.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T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67-74,174.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