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22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和回收问卷,对大学生兼职经历对于就业面试机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兼职经历正向影响就业面试机会;兼职经历正向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兼职经历与就业面试机会之间起中介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就业面试机会;兼职经历;大学生
大学生在校外从事社会兼职活动,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中国大学毕业生跟踪调查”研究发现,有59%的学生在读期间有过兼职经历。尤其是以直播、短视频等为代表的新业态的出现,为大学生兼职提供了新机会,使得兼职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兼职活动的实施。
大学生兼职与就业的关系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1-2]。兼职是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有偿劳动或服务,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和工作经历,为将来就业提供更多机会的劳动形式[3]。多数研究认为大学生兼职会提升就业能力[4-5],还有一些研究认为由于兼职行业和岗位存在局限,与专业相关性低,大学生从事兼职会影响学业成绩,也难以从兼职中获取相关的工作经验[6-7]。熊艳青和牛新春[8]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学生每周兼职10小时以内能够提升学业成绩,反之则会影响学业成绩。上述研究争议,使笔者意识到兼职经历与就业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基于此,本研究从大学生兼职经历出发,分析其如何影响就业面试机会。
一、理论与假设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
本文采用自我效能感理论解释大学生兼职经历与就业面试机会之间的关系。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利用技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会尝试挑战性高的工作,设置高的任务目标,对目标的努力程度高,从而有利于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兼职经历是大学生获取职业经验的直接来源,通过对兼职经历成败的总结,大学生可以进行职业决策并且调整对于求职的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在职业决策领域的应用形成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是指决策者对自己有能力完成各项职业决策任务的信心[9]。有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越高,在职业选择时越注重自我发展、职业的声望地位和职业的经济收入[10]。
(二)研究假设
1.兼职经历与就业面试机会的关系。以往研究认为兼职经历对就业面试机会存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但本文认为兼职经历会增加就业面试机会,原因如下。第一,兼职经历会使得大学生了解岗位要求,选择更加适合自己兴趣和能力的职业,从而提高获得就业面试机会的可能性。以往研究指出,学生兼职时会接触不同行业、体验不同职业,从而挖掘自己的不足和专长。因此,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岗位需求就会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能够在简历中突出自己与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内容,并由此增加获得就业面试机会的可能。第二,兼职经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企业的认可,从而增加就业面试机会。基于上述内容,本文提出H1:兼职经历正向影响就业面试机会。
2.兼职经历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本文认为兼职经历会增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理由是大学生通过兼职,锻炼了与人沟通、理解他人的能力,相应地,对于自己胜任岗位会更加自信。此外,兼职经历也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职业的要求,为他们未来进行职业选择奠定前期基础,可使他们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更明确,而明确的职业目标相应地会增强他们求职的信心。任玉梅等[11]研究表明,有过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无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基于此,本文提出H2:兼职经历正向影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本文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会增加就业面试机会。如前所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及就业结果。既有研究发现,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自我定位、搜集职业信息和进行职业规划等方面更为主动。笔者推测,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能够积极搜集职业信息,制定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目标,逐步使自己的简历与企业岗位更加匹配,进而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
基于H1和H2,本文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兼职经历与就业面试机会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从自我效能感理论来看,兼职经历会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兼职经历促进了大学生职业相关能力的改进和提高,相应地,增强了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而具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会主动进行自我职业认知、寻求职业信息和制定职业目标,在搜寻就业岗位的时候,对于何种岗位更适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也能够针对岗位撰写合适的简历,进一步突出自身的能力和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基于此,本文提出H3:职业自我效能感在兼职经历与就业面试机会之间起中介作用,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笔者所在高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022级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在2022年3月至2022年5月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和回收问卷,共收集有效问卷304份。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专业类型、户籍、生活费和家庭收入等,如表1所示。
(二)变量测量
1.兼职经历。兼职经历采用二分变量,通过询问受访者是否有兼职经历,是编码为1,否编码为0。
2.就业面试机会。对受访者获得就业面试机会占投递简历的比例进行衡量,包括1到5级,1是20%以下、2是20%—40%、3是41%—60%、4是61%—80%、5是80%以上。
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采用伦特(Lent)等开发的量表,由受访者回答职业决策过程中成功完成各项任务的信心程度,由12个题目组成。量表评分为1到5级,分数越高代表职业决策过程中的信心越强。该量表的信度为0.97,超过量表的信度标准。
4.控制变量。以往相关研究提出,大学生兼职可能受到家庭经济状况和兼职报酬水平的影响。参照相关研究,本文选择毕业生的生活费、家庭收入和简历投递数量3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其中,生活费编码为二分变量,1 500元以下编码为1,其他金额编码为0;家庭收入在5 000元以下编码为1,其他金额编码为0。简历投递数量分为5个选项,1是20份以内、2是20—40份、3是41—60份、4是61份—80份、5是80份以上。
三、研究结果
(一)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具体而言,兼职经历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有正向关系(r=0.134,P<0.05),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就业面试机会之间也有正向关系(r=0.266,P<0.001)。上述结果初步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
(二)兼职经历与就业面试机会的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本文采用分层逐步回归方法进行检验,并基于巴龙(Baron)和肯伦(Kenney)提出的程序检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检验兼职经历对就业面试机会的影响。模型1仅包括控制变量,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了兼职经历,结果方差解释量显著提高(ΔR2=0.013,F=5.015,P<0.01)。这说明兼职经历对就业面试机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329,P<0.05),H1得到验证。其次,检验兼职经历对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模型4仅包括控制变量,因变量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上引入了兼职经历,结果模型的解释力度增加了(ΔR2=0.019,F=2.785,P<0.05),H2得到验证。
从验证H1和H2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检验中介效应的两个前提条件已满足,接下来继续揭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最后一步(即模型3)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纳入回归方程,模型3结果表明,方差解释力度显著增加(ΔR2=0.056,F=8.076,P<0.001)。加入中介变量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后,兼职经历对就业面试机会回归系数变小且由显著变为不显著。这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正向影响就业面试机会(β=0.372,P<0.001),H3得到验证。另外,本文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回归方程中各变量的V IF值均小于临界值5,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参照相关检验方法,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4检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在兼职经历与就业面试机会之间的中介作用。样本量设置为5 000,置信区间为95%,结果如表4所示。间接效应的Boot-strap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3再次得到验证。
四、讨论
(一)结论
本文研究结果是大学生兼职经历对就业面试机会有正向影响,即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在求职时更容易获得企业的青睐。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兼职经历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就业面试机会。这表明大学生兼职是通过增强求职时的信心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加就业面试机会。
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大学生兼职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成果。具体而言,大学生兼职经历有利于获取就业面试机会,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提出的“兼职促进就业能力和未来工作质量”的观点相符。大学生具有兼职经历能够提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也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未来研究可对兼职类型和就业能力进行细分,深化本文的研究结果。
(二)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大学生和高校管理者均有实践启示。
对于大学生而言,首先,大学生应该将兼职视为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表明,兼职经历有助于大学生求职。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兼职,了解职业需求、明确职业目标和学习解决求职问题的手段,从而为求职做好准备。其次,大学生要想通过兼职提升信心和能力,必须在兼职岗位上有所选择。即选择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能够巩固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的兼职经历才能为其未来求职面试提供相关的支持。最后,大学生要注重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具体来说,大学生可以主动体验兼职活动,将有挑战性的职业任务分解为可实施的小任务,通过循序渐进地完成这些小任务,以增加成功经验;也可以通过兼职向行业内有经验的员工或同学学习,将他们作为榜样,通过观察、模仿,提升自己的相关能力;在兼职期间,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向岗位负责人寻求反馈,获得他们对于自己兼职工作的客观评价,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改进。此外,兼职过程中大学生可能会遭受挫折和失败,产生自责、羞愧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将会降低其求职的信心。对此,大学生应该意识到兼职成功和失败都是宝贵的职业经验,相比成功,失败经验能够促进自身对知识和能力的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补充职业所需的知识,为将来职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尽量为有兼职意愿的学生提供兼职机会。一方面,高校要与企业紧密联系,这样能够有效获取企业相关岗位需求信息,筛选和甄别符合要求且真实的兼职岗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因为虚假兼职信息而损害劳动权益;另一方面,高校对于学生专业和企业岗位相关性的判断比较准确,通过争取专业相关性高的兼职岗位,能够帮助学生获取实践所需的技能,从而提高兼职质量。其次,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求职、劳动权益方面的针对性培养,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兼职的利弊和影响。尽管兼职经历具有增加就业面试机会的优势,但大学生缺乏求职经验和求职渠道,可能无法辨别或难以选择合适的兼职机会。高校需要针对兼职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引导,使大学生从正规渠道获取兼职信息,让他们明白兼职的目的和利弊,进而引导他们正确地选择兼职岗位和从事兼职活动。最后,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兼职可能遭受的职业问题和心理压力对其进行疏导,避免失败经历打击大学生求职的信心,引导他们正视兼职失败的原因,这样有助于增强后续求职的信心和意愿。
参考文献:
[1]董薇,徐立.大学生兼职的价值、定位策略及实践路径:生涯发展理论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9):45-49.
[2]彭小怡,肖蓉,汤婧.大学生兼职对其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23):52-55.
[3]龙文蓉.大学生社会兼职对其职业观影响研究[D].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5.
[4]乔妮妮,赵丹,陈玲玲,等.在校大学生兼职现状及影响初探[J].中国市场,2017(31):96-97.
[5]周爱华,李艳涛,魏雨祺.北京高校大学生兼职对学业和就业影响实证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14):103-105.
[6]贾易璐,刘鸿睿,张欧颖,等.大学生兼职现状及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视界,2019(7):108-109.
[7]姚远.大学生兼职行为特征研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08-112.
[8]熊艳青,牛新春.大学生兼职影响其学业成绩吗:来自元分析的证据[J].复旦教育论坛,2022,20(1):62-70.
[9]LENT R W,EZEOFOR I,MORRISON M A,et al.Applying the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self-management to career exploration and decision-making[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6(93):47-57.[10]丁蕾,王晓红.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6):81-83.
[11]任玉梅,王臣,陶鸿雯,等.“零工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兼职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关系探究[J].营销界,2020(42):91-93.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
-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