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摘要]语文学科承载着传递母语知识与文化的至关重要使命。无论是传统抑或现代的语文教育模式,都离不开其核心的本质。伴随教育部在2022年推出的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精髓所在,并把握这一核心本质。语文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它更关乎于学生心智的成长,本文旨在探讨通过语文的学习促进学生全人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系统提高。

  [关键词]实质内核疑问设疑美读模式语言文字训练

  在一段时期内,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受到了一些质疑。但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以及教育部在2022年推出的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社会开始重新倡导回归教育的根本精神。不论是在“双减”政策和新的课标要求之下,还是在传统语文教育的语境中,教育的核心价值始终存在。凭借20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深信,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一核心价值,语文教育就能够激发学生生命中的无限潜能,让他们的成长如同常青之树,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

  一、疑问—语文教学的第一前提

  “学者先要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之中蕴含着的道理是真实真切的,那么对孩子来说,你想让他对文本感兴趣,潜心会文,投入文本的怀抱,恰当的设疑是必不可少的。“好的疑问是兴趣的孪生兄弟”,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时刻期待着谜团被解开时的会心一笑。

  《春雨的色彩》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喜爱美的教师的熏陶下,学生对于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本文的分析肯定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何况文章已到了揭示内核、掀起高潮的攻坚阶段。
 

 
  师:同学们,你们感知到春雨那十分丰富的色彩了吗?感受到春雨它有多美了吗?你们觉得它美吗?

  生:(兴奋地高声回答)美!

  师:那就请你静心想一想它的美丽、它的多彩,说说你心目中的春雨又是什么颜色的呢?

  “砰,砰,哗啦啦……”这时,一位学生的铅笔盒不知怎么掉到了地上。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全分散了。犹如脱缰的野马,想收谈何容易,几个平时就好动的学生趁机又想扰乱课堂。

  “啪,啪”,笔者用平时的惯常手势—拍掌,努力想使他们安静下来,但丝毫不见效果。便猛然大喊一声:“同学们请看!”刹那间,笔者成了聚焦点。学生们的目光全都望着教师。笔者一本正经地对他们说:“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答案就在老师双手之间。不过,在老师把双手分开之前,请你们先说说你们心中的想法。”

  学生们先是鸦雀无声,满脸愕然,而后小声议论着:“老师会魔术?手掌中怎么会有春雨的色彩呢?”然而强烈的好奇心又使他们露出了惊喜的神色,嘴里也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声音。笔者趁热打铁:“春雨在和你们说悄悄话呢?噢,你们听,它想知道它自己是什么颜色的。你们听见了吗?”学生们开始用心听着,脸上的表情跟真的似的:有的微闭双眼,有的低声诉说……一会儿,一双双小手如雨后春笋,纷纷举起。心灵的翅膀展开了,想象的闸门打开了。

  生1:春雨是白色的。因为它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遇见了云朵,结果把云朵染成了白色。

  生2:我认为春雨是蓝色的。春天里,我有一次用玻璃杯子接了一杯雨水,再透过玻璃杯看天空,发现天空是蓝色的。

  生3:春雨是无色的。我看过一篇童话,说小星星经常在春雨中洗澡,它们说春雨是透明的,没有颜色。

  ……

  学生们回答完后,目光又聚集到老师的手掌,迫切想解开这个秘密。笔者不紧不慢,问道:“你们认为刚才哪位同学说得好啊?”

  ……

  “同学们请看。”笔者慢慢分开双手。“什么也没有啊。”下面叽叽喳喳。

  “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已经说出了老师手掌中的答案。”笔者继续说道,“我所要给你们的是—”(我将双手一分一合,做鼓掌姿势)

  同学们先是一愣,而后是掌声雷动。几位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手舞足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问题是语文的心脏。”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制造”问题,勾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期待心理,那有时学生的语言、表情会让我们受到莫名的感动。学生心中有了疑惑疑问,才有可能进一步地去思考、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又是推动发展的不竭源泉。学生们是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在疑问的驱动下,他们的潜能仿佛是不竭的甘泉,当你觉得风平浪静时,他们却给了你波澜壮阔。在疑问的引领下,学生们学着去聆听,放飞想象的“风筝”,思维的触角得以延伸,情感流动于言语之间,那么回答问题时的妙语连珠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美读—语文教学的第一生命

  “语文是读出来的。”朴素的话语中透出深刻的道理。2022年版新课标中清楚地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且对于每个学段的朗读都有明确的要求。美读,顾名思义,就是要美美地读,要我们出自内心、发自肺腑、饱含深情地去品读文章。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技能的培养,那么“双减”背景下,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追求的应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者共振,强调的是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是师生的一种“双向奔赴”,正确的情景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他们生活的过程,是他们真切感知到生命成长的过程,也是一次情感洗礼熏陶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扎扎实实、真真切切地走几个来回,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充实他们的心灵感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意义,而承托这种生命意义的载体莫好于美读了。下面是笔者执教《我是什么》的教学片段实录。

  师:读课文有多种形式,如一个人读,和小伙伴一起读,做动作读,站起来读等。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遇到不懂或喜欢的地方要停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我”在池子里怎么样?在小溪、江河、海洋里又怎样呢?

  (生1慢慢地站了起来读第三自然段,语气语调平淡)

  师:(先不评价读得怎样)同学们,请结合你们的日常生活去思考,你们平时睡觉时是什么样的?那在公园里散步时呢?

  生2:我睡眠不是很好,最怕人家吵,妈妈脚步声大一点我都睡不好。

  生3:散步时我很高兴,所以我是蹦蹦跳跳的。

  师:说得好,马上还要再请同学读这个自然段。在读之前,我请同学们仔细回想刚才说的,对怎样才能读好课文提出意见和建议,谁先来提?

  生4:如果是睡觉怕吵怕声音大了,当然要读得轻一点。生5、如果散步时蹦蹦跳跳读得要轻快一点。

  生6:在江河里奔跑,读起来要像真的在跑步一样,有点快,要高兴一点。

  生7:在海洋里跳舞、唱歌一定很快乐,要读得活泼一些。

  师:几位同学提的想法都挺好,那谁来试着读读看?(这次读的效果可以)

  师:刚才同学们“声”临其境,读得入情入“境”,真好真美啊!我好像真切地看到了水一会儿在静静地沉思、睡觉,一会儿在欢快地散步、奔跑,一会儿又在快乐地跳舞、唱歌……同学们,你能用你悦耳的声音,配上优美的动作、恰当的表情把这种美展现在大家面前吗?

  众生:能。

  (几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配上动作和表情)

  师:真让人感动啊。同学们,让我们齐读一遍,共同来感受水的安静与欢乐吧。

  整堂课既有书声琅琅,让学生兴趣盎然、加深理解,也有默读深思,使学生入情入境、含英咀华。看似枯燥的读在这里成了一种享受。在美读的同时,学生会用情感来驱动自己获取知识,这不正是生命成长的律动吗?

  三、过程—语文教学的第一价值

  如果说,语文教学因激情而美丽,那么它则因有了过程才显得有无穷价值、有无尽分量。2022版新课标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活生生的人,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拓宽、延伸学生与文本、同学、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过程,尽可能让这种轻松自在的、聊天式的过程长一些、再长一些。如笔者在教学《四季》时,为了能与学生有多一点的交流时空,创设师生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就没有按惯例把课堂的整个活动预设好,而是放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的交往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自己来构筑课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是生成的,是有生命的,在这有生命的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课始,师生交流。师:“同学们好,大家先看看这几幅画,仔细看,认真想,这些画都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是不是想说些什么?大家和相邻的同学可以交流一下。”(笔者边说边用多媒体把春夏秋冬四幅画一一展现在同学面前,有两幅还是班级同学参加学校画展的作品)一瞬间,课堂的气氛就被激活了,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畅所欲言把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在热烈的讨论声中,笔者穿插走动在学生之间,他们的心声丰富多彩且自由灵动。第一幅画,同学们的想法就多种多样,有的说,“春天到了,小草发芽了,小鸟飞来了”,有的说“风吹动了小草,停在草地上的小鸟飞走了”,还有的说,“小鸟飞来了,来到草地上捉小虫”。听后,感觉他们的想象力比老师可丰富多了,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可以说教师和学生都成长了。学生在自由观察、自由想象、自由发言的氛围中,无拘无束,非常高兴。接着笔者顺势插上话题:“也有一位小朋友,他看了这幅图,想告诉我们,他写成了一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学生非常高兴,笔者就边有感情地朗读,边出示投影。接着让学生在对美的追求下,借助汉语拼音,读第一自然段。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分小组让大家在小组内互听,互评,相互提高。这样,整堂课看到的是学生的智慧在闪光,学生的生命在律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真正得以体现。
 

 
  四、语言文字训练—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

  语言文字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2022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丰富语言经验,培养语言直觉,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感受语言文字的美。”语言文字训练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双减”背景下,我们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现以笔者执教《我是什么》一文为例加以剖析。

  师:水变成云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同学们再次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师指名回答。相机在黑板上贴词语卡片“雨”“雹子”和“雪”)

  师:现在做“找朋友”游戏。(适时出示另外三张卡片,上面依次写着词语“水珠”“小硬球”“小花朵”)谁能上黑板来排一排?是好朋友的就排在一起。

  师:继续“找朋友”。(再出示另外三个词语卡片—“落”“打”“飘”)谁再上黑板来排一排?

  师:只把朋友找到还不行,还要把朋友送回“家”。多媒体出示:

  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你能把哪三个朋友送到“家”呢?

  师:(指导朗读)同学们,这三个动词所表达的意思、感受是不一样的,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读,师指导的重点是如何读好“落”“打”“飘”)

  师:(指导表演朗读)水真有趣啊,不但能变成汽和云,也可以变成雨、雹子和雪,多有意思啊。你能用你的朗读,加上你的动作和表情把这种趣味表现出来吗?

  (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读,再集体表演读)

  学生们是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不但很快领悟了“落”“打”“飘”三个动词的不同之处,而且通过这三个动词很快进入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由此可见,语言文字训练不但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而且我们也能够以语言文字训练来统领语文教学其他各项任务的训练。

  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它涉及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思想、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作为教育者,有责任去深刻理解和领会“双减”政策的精神实质,这一政策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成长。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入领悟新课程标准的内涵,这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更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一次深刻的革新。

  参考文献:

  [1]邢改萍.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2]谢嘉平,赵玉琦.小学语文教学新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陈金莲.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活力课堂研究[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8(12):21-22.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本文标签:

<< 上一篇 下一篇:没有了!

  • 评论(

赞助团论文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随机文章

标签列表

最近发表

    热门文章 | 最新文章 | 随机文章

最新留言

首页 论文知识 教育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论文 经济学 管理学 职称论文 法学 理学 医学 社会学 物理学 文献 工程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论文

Powered 团论文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2022005557号统计代码

全站搜索